|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756次 | |||
水上人家最讲究过年。年初一那天,不管什么不如意的事,也不能打人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就连地上的垃圾也不准扫。当天,女人炸角仔煎堆,煎堆炸得越大越好,意味着这一年“大发特发”;男人去舞狮,舞着醒狮到各家各户“采青”。舞狮人将用青绿树叶或菜叶包裹着的“红包”(利是)让舞动着的醒狮“吃”进口中。 年初二 俗称“开年”、“开(做)祃”,源于古代军旅开拔前杀马祭旗,旌旗迎风招展,旗开猎猎,延伸为商业的开业仪式,也称为“开祃”(口语称开牙)。民间多宰雄鸡祭神,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婿要抬根有头有尾的甘蔗到外家,寓意开枝散叶、有头有尾。至今此俗仍有传承。 年初三 俗称赤口日。1949年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此俗渐废。 年初七 俗呼称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人日吃粉的含意是“人人有份”(粉、份同音)。小榄居民则在早上吃以各种肉类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莲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榄仁、粉丝、干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和蒸成萝卜糕作午膳。 从1988年起,中山市城区石岐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兴起一种以慈善助人为主题的称为“慈善万人行”的新民俗。当晚,城区内外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配以“飘色”、舞狮、舞龙、舞鹤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队伍组成万人大巡游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从西郊起步,沿孙文路步行至孙中山纪念堂。沿途万人空巷,灯饰辉煌,一派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2001年起慈善万人行起步仪式改在正月十五白天举行。 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灯节”。黄圃的元宵节活动,过去只限于各宗族祠堂之间,现今有以坊、社组织灯会,筹集资金。富有人家在元宵节例有“出灯”。所谓“出灯”,就是上年元宵节在本姓宗祠竞投出钱领有花灯回家摆放者,至当年的元宵节,要带新的花灯到宗祠悬挂,搞活动再投拍。或过去一年生男孩的人家到祠堂挂花灯,叫“开灯”或“挂灯”,到清明节时才取去烧掉,叫结灯。宗祠内百灯高挂,五光十色,由本族父老比评花灯的新颖、独特、精巧、美观。下午,还在宗祠内大摆筵席,让父老尽情欢乐,称为“饮灯酒”。晚上,各花灯燃亮油灯,霎时灯火通明,照耀整个祠堂,父老们对灯谈心,即兴吟咏,直至深夜才尽兴而散,叫“散灯”。有些还有演戏;竞投花灯、香炉、姜砵、蓆等物品的活动,将所得的款项用作下年灯节费用,灯会七日后结束。中南部侨乡地区有“饮灯酒”活动,由当年生了孩子的人家出钱摆灯酒,请乡中父老齐聚欢宴。到元宵节后,过年才算结束。 正月二十六日观音开库 传说观音有个大宝库,在这天开库,让有缘人借取,且有求必应,借到者求财大多心想事成。民间经商者惯于当日清早到观音庙拜观音,许愿“借钱”,年底择吉日以许愿的物品酬还。 正月 多数的人家都会选一个好日子,拜神“作福”,求神庇祐家宅平安,年底又选一个好日子“还神”,感谢神的庇佑。 观音诞 传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3次重生日,俗称观音诞,民家惯有烧香拜祭,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或到观音庙拜祭、添香油等习惯。 清明节 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节前,民家门前及屋内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驱邪,待节后才拔掉。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至今仍保留在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习俗,且对宗族拜山活动很重视。在清明节后的第30天,俗称“闭墓”,民家在入夜前设酒等祭祖。至今此习俗渐渐复兴。 四月初八浴佛节 小榄称龙兴节。浴佛节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民间于1949年前有转木龙(又称转醉龙或舞紫龙)的游艺习俗,今已废,但不少农家在当天仍有蒸制清热解毒的栾樨叶饼食用保健的习俗,城中则多由包点小贩出售。小榄人则兴在农历四月初三踏青春游和采摘艾叶、荼薇、栾樨叶制层粉糕和糖饼。自从举办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之后,澳门鱼栏的舞醉龙参与游行,激起中山人挖掘传统文化的愿望,长洲村专门成立承传转木龙习俗的舞龙队,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力保存和传承。 五月初五端午节 又称端阳、重五、地腊节。民间习惯于节前两三天便开始裹制粽子,于该日合家吃粽。中山人的粽子分碱水粽和蛋黄(或红豆)咸肉粽两类,最有特色的是用野生百合科长年生植物芦兜的叶裹制的粽子,称芦兜粽。许多人家还在当天煮五色甜粥(用5种不同颜色的豆类煮成的粥品)于正午作午膳,用艾叶、香茅、柚树叶等煲水给小孩于正午洗浴,据说可解毒辟疫。当天还有不少地方举办龙舟竞渡。石岐城区龙舟竞赛集中于岐江河,参赛队伍历来十分踊跃。这天岐江河面龙舟云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两岸人头涌涌,欢呼声震撼岐江河两岸。小榄人在1949年前还兴在此日用黄纸和小竹枝扎成小鸭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只,意为放走邪魅,今已废。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 清朝《榄屑》记载,在小榄凡家中有人新丧未满一年者,“至午合家妇女则聚哭于灵前”,是日家人还须拜祭新坟。因民间传说地府阎王于是日审理亡魂在生前的罪过,其家人惧怕死者在地府受罪受苦,故哭之。小榄至今仍留传此俗。 七月七夕乞巧节 传说中是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家中有婴幼儿的民家,还喜用上造谷浸水泡制谷秧(俗称仙秧)拜月亮(又谓拜七姐)后,晒干后备用,称是医治婴幼儿夏季湿热积滞、发烧疾患的良药。至今仍有此习惯。 七月十五中元节 又称鬼节,本为佛教的盂兰盆会(中山人称之为盂兰盛会)。1949年前,石岐、小榄以各庙寺为中心设水陆坛超度游魂,名为“公普”祭仪,另安排神船色船巡游。中山先民大都是南宋之后移民的后代,据说因为逃难,提前一天过节,所以民间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日杀鸭祭祖,七月十五日前后入夜后在街上烧衣纸祭鬼。此俗于1950年后被废除,但1980年代后期有所复旧。张家边的已婚妇女则有“担十四”的习俗;她们是当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毕农闲时回娘家省亲;其回娘家时肩挑鲜鱼猪肉等食品,故有“担十四”的说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是中山民间的一大节日。从农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种中秋月饼出售,月饼式样越来越多,外包装日趋过度豪华,人们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或孝敬长辈。当晚,儿童们挑着贺中秋的各色灯笼穿街过巷嬉戏,主妇们则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鱼粥或鸡粥、月饼、田螺或石螺、芋头、菱角以及各种鲜果等)置于露天的桌面上,合家边拜月边吃饼赏月。小榄和东升人还喜欢在赏月时吃鱼生,称这为“捞鱼生”;而沙溪、大涌人则喜食用汤圆赏月。因中秋节由家庭妇女主持,俗谚有“男不拜月,女不谢灶”的说法。 九月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中山人历来有在九月九日当天登高的习俗。80年代初从白天登高改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为青壮年人,地点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区内的烟墩山;但登高者不再以放风筝来祈求转运。改革开放后,不少单位在重阳节前后组织职工开展登山活动和组织敬老活动。此节是古俗秋祭的日子,与清明节拜山合称春秋两祭,渐有人在此日拜祭先人。 冬至 民间喜用鸡、猪、鱼祭祖,小榄一带则喜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当地人称之为水圆、水榄)祭祖。小榄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后分胙肉给子孙。此俗今已废。另外,在冬至当天,东升人还喜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现民间仍有“冬大过年”的说法,有家人聚餐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节。民国时期以前拜灶讲身份,有“官三、民四、疍家五”的讲法,即官家在年廿三、平民在年廿四、水上人家在年廿五等不同时间祭灶。民间习惯在这天“送灶”或“谢灶”,以前祭灶由男主人主持,现在由女主人拜祭。拜祭时多用片糖、甘蔗、米、熟汤圆、纸马(据说是让灶君上天快去快回)、《灶君疏》(寓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祀灶君,拆下灶君神位,连同纸马、《灶君疏》及冥纸火化。东升人祭灶则用生鲤鱼、慈姑、桂圆、糖、蔗等,这种俗例今少见。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称年三十或团年。中山人习惯在谢灶后到年底的几天里选择一天“团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过节,共进团年饭,热闹非常。“逛花市”历来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项娱乐习俗。每年的花市于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后开始,亲朋好友、工友同事相邀结伴而行。到除夕午夜前达到高潮。人们把对来年的美好愿望融入对花卉的选择上,因此遇见合意的花卉、年橘就买下,让家居增添几分春节欢乐的气氛。 二、传入的西方节日 圣诞节 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为纪念耶稣的诞生,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在欧美许多国家里,圣诞节是重要节日。80年代初圣诞节逐渐传入中国,商铺、单位或公司、工厂门前可以见到装扮起的圣诞树、圣诞老人。90年代开始,每逢十二月二十四日夜,一些青年人相约聚会,过平安夜,互相发送圣诞卡或互致短信祝福,感受节日的气氛。 情人节 又称“圣瓦伦丁节”。起源于古代罗马,于每年2月14日举行,今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日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90年代后,情人节渗透到国内年轻人心目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节日,到了这一天,年青情侣自行活动,有到商铺购物、逛公园、到花店购花送给情人,也有的相约小聚倾谈,充满温馨气氛。 三、行业节日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山市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历届教师节,各级领导重视,召开庆祝暨表彰大会,表彰奖励在教育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护士节 80年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很快,医生、护士越来越多,护士节开始传入,每年5月12日为护士节,中山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带上节日礼品到医院慰问,鼓励护士们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努力做好护理工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