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948次 | |||
1983年以前居民定量购买棉布,每人每年1丈3尺6寸。“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流行的是黑色、灰色或蓝色的衣服,后期布料多是用布票打折(即4寸布票买1尺布)购买的“的确良”、“涤斜”、“花呢”、“尼龙”等,人们戴竹制的渔民帽,穿解放鞋。80年代后烫发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逐渐讲究发型的多样化。男人喜穿各式西装、牛仔裤、喇叭裤、T恤。女人服装多姿多彩,有西装、短裤、裙、各款时装,布料则有棉布、柔姿布、的确良、棉麻混纺布、厚绒、薄绒。颜色趋向鲜艳多彩。鞋的款式多样化,有皮鞋、布鞋、橡胶鞋、解放鞋、塑料鞋、泡沫鞋、人造革鞋,妇女的鞋款日新月异。袜有棉袜、长短丝袜、尼龙袜等。戴金银玉器首饰之风气颇盛,男女喜戴金戒指,女的还喜戴金手镯、金项链、金耳环、玉镯、钻石戒指等,应有尽有。进入21世纪,中山人的服饰跟上港澳时尚潮流,其中2002年中山成为国内休闲服市场,2005年,服装自创70个品牌(全国10大休闲服饰品牌,中山市沙溪镇占8个),中山各种年龄层次者(儿童、青年、中年、老人)均喜穿休闲服。男装中尤以中山装及中山装元素的礼服、便服在时尚潮流中独树一帜,并开始影响公务服饰。 二、住宅形式 中山农村80年代初结束茅屋改造工作,1978年前,全县有茅屋户12万户,经过17年茅屋改砖屋,1983年减少到1.23万户,占农村总户的6.7%。90年代新建的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三层小洋房,之后,农村普遍拆平房建楼房。各镇(区)中心城区居民的住宅以砖、木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房为主,一般前铺后居;富有者建三进深宅,每进之间有天井。第二进作住宅,厅称为厅氐,一般设神后房作主人房。二楼有建满堂楼、走马楼,屋顶有天笼,通风透光,下雨时要关天笼;富裕人家的住宅,建回字门口,有趟栊门。80年代,农村居民新建砖木结构房占66%、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34%;农村居民居住砖木结构房占75%、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25%。90年代,农村居民新建砖木结构房占20%、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80%,农村居民居住砖木结构房占60%、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40%。2000—2005年,农村居民新建砖木结构房占5%、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95%,农村居民居住砖木结构房占20%、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占80%。 1979年,石岐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6.9平方米,各镇(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0.30平方米,居住砖木结构平房或多户人合住较大面积的二至三层楼房,共用厨房和大厅,住房内基本不设厕所;很小部分农村居民仍住低矮简陋茅草房。1980年,石岐城区建设第一个较大型的居民住宅小区——莲峰新村,首期建46幢,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以每平方米230元成本价出售,建成后即全部售完;各户均为独立住房,内设一房一厅一厨房一厕所一阳台、二房(或三房)一厅(或二厅)一厨房一或两个厕所一或两个阳台等,在楼宇底层均配有几平方米至十几平方米的自行车房。1990年后,继续在城区和城郊新建设计新颖和环境优美的居民住宅小区。石岐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迅速增加,1992年为8.5平方米,1999年22.13平方米,2000年26.38平方米,2005年28.6平方米,比1979年增长3.14倍。 1994年以后,镇(区)和新城区开始兴建一批四层以上楼房,楼宇新颖美观、平面布局合理的居民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内各项配备齐全、绿化覆盖率达30.7%以上,小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均为具备房厅、厨房、厕所、阳台、自行车房等功能的独立户型,生活方便。石岐城区有华侨新村、华佗新村、江畔新村、华柏新村、花园新村、松苑新村、栢苑新村等五层或六层的楼房居民住宅小区。2002年起,兴建居民住宅小区十二层以上电梯洋房,其中有华逸豪庭、东盛花园、阳光花地、新成豪庭、城市花园(怡景阁)、水云轩、永怡·聚豪园、凯茵新城、奕翠园、维景湾、东明花园、大信海岸花园、雍景园、东逸豪园、豪逸华庭、半山翠苑、顺景花园、颐和山庄等,更讲求楼宇的密度合理、采光通风好、四周视觉环境开阔。石岐城区居民住宅小区户均建房指标由80年代的65—140平方米(内可设一房一厅或二房一厅一厨房一厕所一阳台一自行车房),90年代150—200平方米(内设二房一厅及三房一厅一厨房一厕所一阳台一自行车房),2000年后部分增至201—340平方米(即三房一厅、四房一厅及五房一厅一厨房一厕所一阳台一自行车房)。上述部分居民住宅小区兼建花园式的豪华住宅、独立别墅和连排别墅,有的奉送精致室内装修,有的小区内设各类球场、泳池、餐厅、娱乐馆室、健身室、幼儿园、学校、商店、市场、会所等设施。 1992—2005年,西区、火炬开发区、小榄、三乡、沙溪、古镇、东升、南头、坦洲、三角等10个镇(区)规划建设25个农民居住小区,至2005年建成15个,其中建成的农民居住小区占地96公顷(约1440亩),建筑面积43万多平方米,可解决4400户农民住房,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居住面积增至37.5平方米,比1979年增长2.64倍。 建房时习惯有开工仪式,燃鞭炮“旺地”。新居入伙一般先净屋、安祖先神位、拜神,晚餐请亲朋好友饮酒同贺。 三、饮食嗜好 打边炉(吃火锅) 冬天喜在家里或食肆“打边炉”御寒,即广式火锅,有“水锅”和“炆锅”两种。“水锅”以上汤或清水加“清补凉”药材做“锅(汤)底”,边煮边吃青菜、豆腐和海鲜、各种肉类,包括鱼片、肉片、各种禽畜的内脏等;“炆锅”是将肉类或“三鸟”类、鱼类用锅炆煮,边吃边加入切好的瓜菜或芋、薯类等。90年后,也兴一年四季“打边炉”,俗称“四季火锅”。 吃禾虫 禾虫是咸淡水交界的滩涂或稻田里野生的软体动物,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其味鲜美,城乡居民以及华侨、港澳同胞历来喜爱,视为席上佳肴。每年农历夏至及秋分前后,水稻扬花的季节,初一、十五大潮后,成熟的禾虫从水稻田里随排灌的田间水游到河里,农民在排水闸口用纱网捕捞,夏至前后捕捞称“荔枝虫”;秋分前后捕捞称“正造禾虫”。因为捕捞禾虫节令性强,民间有“禾虫过造恨唔番”的俚语。由于珠江河水日益污染,禾虫日渐减少,已难形成旺季。民间烹调方法甚多,或煎、炖、煲鲜禾虫,或晒禾虫干,腌制禾虫酱,后者甚至是农家常年的备用菜。 吃风鳝(鳗鱼) 每年立秋后,北风起之时,野生在江河湖泊的成熟鳗鱼顺着退潮的珠江水游向大海深处,生长经受过淡水、咸水和北风,此时的鳗鱼最肥美,称为“风鳝”。风鳝肉丰骨少,肉质嫩滑,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民间多以蒜头加果皮焖焗,也有用禾虫酱炆焗,其味鲜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乡居民都喜吃狗肉,以“炆”的烹调方法烹制,熟后用锅盛起,用慢火继续炆煮,边吃边加菜,俗称“炆锅”,别有风味。 吃蛇 过去城乡居民中的富有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食法有所谓“三蛇烩”(三蛇指金脚带、饭铲头和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拆丝做羹)、水蛇粥等。当今吃蛇,多以蛇碌炆煮或生上“打边炉”。家庭保健用土茯苓煲水蛇,有去湿清热解毒作用。 吃田鼠 中山部分农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里的害兽,农民多在秋冬之间捕捉,此时田鼠肥美腊制为田鼠干,其味鲜美,是大沙田农民特色美食,食法有炆焗、红烧,也有的以乌豆、老姜煲汤,民间有说吃田鼠可以乌发、止脱发、滋阴养肾。 吃麻鸭 家鸭和野水鸭,两者肉质俱佳。其中的中山麻鸭体大(约2—3公斤)、蛋多(年产鸭蛋280—300个),久有盛名。民间形成多种方法烹制,以鸭为主料的名菜。70年代起,由于耕作制度转变,农民饲养体型较小的潮州赤鸭。沙田地区居民用锅焖全鸭,俗称“燎鸭”,民田地区多用子姜焖鸭,酒馆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鸭”,夏天煲冬瓜薏米荷叶鸭汤成为民间常煲的消暑解热食品;在秋冬季节,人们喜腌制成肉质甘香可口的腊鸭。 吃蟛蜞 蟛蜞别称虾蜞、坑蟛蜞,一年四季产于淡水草滩、池沼和稻田河沟里。每年立夏到立秋期间,长满黄膏的蟛蜞顺着潮水游向大海产卵,农民在闸口、窦口或河中间张网即可捕抓到。民间喜用蒜蓉、椒丝、紫苏、豉汁等配料烹制蒸熟,其味鲜美可口,风味不亚于膏蟹,为地道的田基美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网地带禾田盛产田螺,河涌产石螺,农民到田间劳作时,顺便将其捡拾在腰间小篓里,回到家中用清水养几天,其间放块铁器在当中,让螺吐出浮泥。中秋前后是螺类最肥美之时,为民间“中秋赏月”的必备食品。食时斩去螺尾,用椒丝紫苏炒制,别有风味。也有隔水蒸熟食用。 脆肉鲩 是70年代中山水产科技人员在长江水库边进行“流水密养”“四大家鱼”试验的成果。当时用激活的流水养鲩鱼,用蚕豆和玉米喂养,希望用合理的饲养空间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高的产量,结果养鱼成功试食时,发觉此鲩鱼肉质厚实,用不同的刀工切制,采用不同的烹制方法,找到此种鲩鱼的最大特点,就是“脆肉”,初时称为“脆肉鲩”。后来,东升镇养鱼专业户车卫祥了解并掌握此养殖方式,在东升镇试养,发展到大面积推广,成为东升镇名产和中山的新型食品材料。2005年,东升镇饲养脆肉鲩面积7672亩,占广东省81%与全国70%,是全国最大脆肉鲩养殖基地。总量1.26万吨,年年亩产1650公斤,产品远销到北京、重庆、四川、甘肃、青海、黑龙江、辽宁、广西、湖南、海南等地。东升镇农民还试验养殖“脆肉鲫鱼”、“脆肉塘虱”、“瘦水鱼”。刚从鱼塘捞起的鱼身肥肚饱,吃起来有泥味,腥味较重。90年代后,人们发现将从鱼塘捞起的鱼放在山塘、水库等水质较“瘦”的网箱内,不喂饲料,让其“瘦”水净身,经一两个月之后,鱼身清瘦减重,肉质鲜嫩无腥味。尤其是鳙鱼最明显,称之为“瘦身鱼”。中山水产品出口公司用此方法“瘦身”养殖出口家鱼,并申报“宝平”商标,在港澳地区是名牌产品,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四、传统食品 白莲蓉月饼 始创于1930年前后。此饼选用纯正脱衣白肉湘莲配制而成,品种有莲蓉素月、莲蓉蛋黄、双黄莲蓉等,饼色油润,馅白带黄,气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广式”月饼中之佼佼者。 濑粉 原名捺粉,始创于清代。传统的民间做“捺粉”,用一个直径为十五公分高约三十公分的竹筒,底部是竹节部分,钻上疏密适中的出粉小孔,用生熟米粉调好浓稠适度的米浆。煮制之时,烧滚大锅清水,将调好的米浆倒进竹筒内,压上一个与竹筒内径大小的木塞。木塞压力之下,米浆从小孔流到滚水里,很快就熟,一竹筒米浆成米线滴到滚水后,捞起放到冷水中即为成品。放木塞压粉这个动作,当地土音为“捺”,是用手力压的意思。侨乡环城、张家边、南朗、三乡,民间都能找到这种做濑粉的器具。70年代,三乡白石村集体兴办加工坊,利用当地孖坑山水制作粉条供应食肆和村民。由于用山水制作,粉条均匀,靭滑爽口,很受欢迎,从此,“三乡濑粉”名声大起,曾被干制后出口港澳,80年代被称为“广东五大王牌”米粉之一。濑粉有干湿两种。三乡濑粉有汤濑、捞濑、炒濑等多种做法,较常见的有烧鹅濑粉、叉烧濑粉、切鸡濑粉、鲜虾濑粉、牛腩濑粉等。后来,三乡的黄河生等茶果制作传承人,还用烧酒煮母鸡作为配料,制作出适合坐月的产妇食用的“月婆鸡濑粉”,深受村民欢迎。 荼薇酒 小榄人自清乾隆年间开始种植荼薇,取其花制酒,名为小榄荼薇酒,民国29年(1940)小榄有酿酒作坊50间。荼薇酒被列为高级露酒,驰名中外。荼薇酒与米酒酿制是异曲同工,只是酿制荼薇酒要求技艺更高,工序更讲究。其制作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工序:(1)采花。荼薇花每年只开在清明的前后10天左右,为最佳花期,取其花瓣。(2)浸泡。新鲜的荼薇花按一定比例加入发酵过的酒饼和少许冰糖,浸泡1个月左右。(3)蒸馏。通过蒸馏来提取荼薇花的独特香味。(4)澄清。让酒内的一些悬浮的微粒沉淀下来,让酒质更清澈。(5)贮存。贮放一定时间后,酒味醇和。一瓶荼薇酒大概贮存1年可以饮用。 ![]() 小榄荼薇酒 菊花肉 (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荼薇蛋卷 也是用茶薇花花瓣为主要原料,配以精面粉、鲜蛋、椰蓉、白砂糖等,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以鸡蛋浆烘干为皮,荼薇花为馅,既有蛋香,又有浓郁的荼薇香,入口即化。蛋卷甘香松脆,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 小榄菊花肉、荼薇蛋卷 石岐乳鸽 本是中山籍华侨从国外引进的优良鸽种,经同本地优良鸽种杂交后孵育出来的一种乳鸽。这种乳鸽以体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红烧乳鸽闻名于省港澳各地。传统红烧乳鸽采用孵化后22—25天乳鸽作原料,2000年以后较为普遍采用12—14天的乳鸽,称“妙龄鸽”。“红烧妙龄鸽”品评标准为:皮脆肉滑,骨软肉有汁。不少酒家制作方法各出奇招,出现吊烧鸽、生炸鸽、卤水鸽等。 三稔包 是中山民间喜吃的开胃消滞、提神醒脑的干果食品,制法是用鲜果三稔(酸杨桃)切片后晒至半干湿,夹以砂糖、姜丝、木瓜等腌制晒干而成。 龙头环豆豉 是沙溪龙头环村生产的精制豆豉,历史悠久,除在本地销售外还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点是豉粒完整饱满、色泽乌黑光润,味道鲜香,人们喜用作烹调食品的佐料。 蚬肉 北半部地区的人们习惯在正月二十五日晚办生菜会,喜用蚬肉、腊肉粒、韭菜粒等炒作馅料,用生菜叶包着,蘸辣椒酱或蚬芥食,称为生菜包。还有炒蚬、煲蚬粥。 关家尾头菜 为黄圃镇兆丰村民以传统工艺醃制的头菜,始创于清末,迄今已100多年。因此地原名掘尾涌,曾是关氏族人聚居地,被称为关家尾,故名关家尾头菜。其香脆可口,可作菜肴,又可作小食,远近闻名,颇受欢迎。 酸辣菜 中山盛产蔬菜,农产品旺季时人们喜用白醋醃大芥菜,蘸辣椒酱、芥辣,作常年传统小食。也有醃酸萝卜、藠头、黄瓜、木瓜、芒果、桃、梨、辣椒、沙葛等小食档摊摆卖。由于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此类小摊逐渐消失,只有部分食肆仍将其作为餐前小食奉客。 小榄菊花鱼球 (又称菊花炸鲮鱼球)(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菊花水榄 (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菊花八宝饭 (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菊花酒 (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五、家宴菜谱 逢喜事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开宴时,主家的长辈坐在首席主位,面向厅门,以示尊贵。惯例舅公(舅父)长辈未到,不得开席,俗称“天上雷公,地下舅公”。另外,必待主人先起筷,宾客才可动筷,否则会被视为失家教。 春节家宴一般将九大簋中一菜更换为发菜蚝豉烩猪脷,寓意发财好事、大吉大利;小孩满月酒宴则一定要有猪脚姜和红鸡蛋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寿包)或蛋糕。 沙田区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2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间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类外,一般有蔬菜垫底;上菜时一般不上整个家禽。菜名字数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鸭(或鹅);焖鸭(配马铃薯、粉葛、花生、莲藕等)或时菜炒瘦肉;发菜焖冬菇;时菜炒鸡;时菜炒鱿鱼;炸鱼球。黄圃人热情好客,宴客的酒席通常在八菜一汤后,加上一个甜品糖水送尾,俗称“九大簋”。家宴以大碗盛菜,称为十大碗。八大主菜分为“四山”、“八海”,所谓“四山”。即鸡、鸭、鹅、猪肉。所谓“八海”即鲍鱼、海参、鱼翅、鱼肚(俗称鲍、参、翅、肚)、鱿鱼、虾米、瑶柱、螃蟹等。与民田区一样,结婚酒宴用“百合莲子”糖水,喻百年好合之意。小孩满月酒席必有猪脚姜和红鸡蛋、酸姜等小点。寿宴必有寿面(或寿包)或蛋糕。 90年代以后,中山饮食业繁荣,沙溪、黄圃等地逐渐形成上门做酒席的专门行业,为制作喜庆酒席提供服务。摆酒需用的餐具枱櫈一应俱全,菜式可与酒楼的时尚制作比美,很受农村喜庆酒会和厂企年节聚餐的欢迎。 小榄菊花宴 (详见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三节《菊花菜式与食品》) 三乡饮食习俗 按照传统习俗,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三乡人家都会制作茶果供奉拜祭祖先,然后再食用。 三乡茶果在每年不同的岁时节令有不同的品种。一是年初一做豆捞奉神,用糯米粉做成糯米汤圆,煮熟滤干冷却,沾上砂糖、芝麻、花生碎等,称为豆捞,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 二是到了农历二月,蒸萝卜糕供奉祖先,然后自己食用;选用新鲜、水分充足的白萝卜刷丝再煮熟,加入米粉搓揉成糊,再加入虾米、腊肉粒等材料,搅拌混合成粉浆,铺于盘中隔水蒸,蒸熟后切成块状食用。 三是三月做三丫苦糕点。地处五桂山南麓的三乡村民,采集山上野生的三丫苦,树枝用做凉茶,树叶晒干后和大米一起舂成粉制作成三丫苦糕点供家人及亲友食用。 四是五月端午节做蒹粽和蒹糕。三乡村民喜欢用竹叶、禾秆或是当地一种叫树仔头的野生植物烧成灰烬提取汁液成为碱水,包裹成极具地域特色的蒹粽和蒹糕,隔水蒸熟食用,取其清热解毒之食疗作用。 五是农历七月吃濑粉,从七月初一到十四,三乡村民就会一条村一条村地轮流吃濑粉。 六是中秋节蒸芋糕,选用粉嫩松软的香芋切成粒状,下锅炒熟;将粘米粉与虾米、咸肉粒、芋头粒等材料搅拌成粉浆于盆中,隔水蒸熟后切块食用。 七是九月初九重阳节蒸白水饺供奉祖先后食用;制作主料选含淀粉质高的纯粘米,洗漂至清净后晾干,用石臼舂成精细米粉,加优质井水或矿泉水把米粉搅拌,搓揉成柔韧粉团,再用冷开水稀释为粉糊平铺于蒸钵,加入配料,隔水蒸熟后切块食用。 八是除夕制作包入炒熟的椰菜丝、萝卜丝、肉粒、马蹄粒等材料的角仔压岁,年初二再以角仔、生鸡、猪脷、大蒜、生菜等食物开年。 九是在农历三月初三、七月节、中秋节等节日,三乡人均制作叶仔供奉祖先神灵,再自家食用或馈赠亲友;叶仔制成用蕉叶包裹豆沙、花生碎、莲蓉、椰丝或咸猪肉、虾米、冬菇等馅料的圆筒状糯米粉糕,蒸熟即可食用。 丧事家宴 丧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称“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烧猪肉,配菜多用豆芽、萝卜、芋头、蕌头等,席间不设酒。其菜式有:金针、发菜、云耳、粉丝绘斋菜;蕌头(或以瓜代)煮虾;白切鸡(忌用炸鸡);莲藕焖鸭肉(忌用全鸭);豆腐煮鱼(或煮鱼丸);萝卜煮猪肉;时菜炒鱿鱼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