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习俗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609次


  中山沙田区居民多是六十多年前从顺德、番禺迁移的水上居民,也有相当部分弃船上岸的“疍家”、“水流柴”,这些以船艇谋生的人家,以船艇为住家,吃住都在船艇上。他们崇尚迷信,择日建造新船艇,完工点香燃鞭炮庆贺;新船艇下水前以红布包裹船头,点香燃烛放鞭炮,时以猪、鸡、鱼祭拜,称为“红运当头,平安大吉”;沿袭农历四月二十八海龙王诞节日,备苹果等物拜祭,祈求人、船平安;逢风急浪高行船,船家和乘客惯在船头撒“溪钱”和大米,名为“放钞”,祈求龙王保佑、水鬼让路。

  民田区民间建屋前清理场地,备齐猪、鸡、鱼“三牲”祭品,请庙祝或神婆于吉时烧元宝衣纸拜宅地四方,选地势,定门方,择日开工。在正面用红纸写上“开工大吉”,右侧写上“姜公在此”,左侧写上“百无禁忌”,然后四周洒上柚叶水,燃放鞭炮,驱赶邪凶,谓之“清地”或“旺地”;地基或落木桩,点香、烧鞭炮,谓之“开基”。墙体分单隅、双隅结构,间有3隅丁构。富有者的住宅内有书馆、行(坐)廊、天井、厅堂、寝室和后庐(厨房),成“八卦”象。瓦顶为17桁厅、9桁房和19桁厅、13桁房,采用奇数。屋顶瓦面多为2层,底瓦和面瓦块数比为7:3。厅堂后墙比前墙宽3寸(司马尺),寓意“后大”。厅内东西边的4间房,后房较大,寓意“后好”;厅后设神阁,大神位居中,大符位居东,祖先位居西。厅堂门槛比土神拜台高,寓防流失“财运”。厅后东边开通往后庐(厨房)的门口,避出入被祖先跨过。水井开在水巷东边,以阶砖铺地,在窗口安装铁枝栏栅,在路门、厅门设“趟拢”,“趟拢”门外设与人齐高的“脚门”以挡路人视线。在砌建中式金字屋顶时,把红包(俗称“利是”)安放中梁上,并挂上红布或红绸;以松糕、油角或煎堆等祭品供祭,点香燃烛放鞭炮,望梁跪拜,俗称“上梁”。1厅2房的房屋,2个房间在厅堂的东边叫“只手房”;1厅3房的房屋,1个房间在厅堂后边叫“神后只手房”,2个房间分布在厅堂东西两边,叫“担杆房”。乔迁新居必行入伙仪式,祀神拜祖求人宅平安。80年代后,民居建筑趋向坚固耐用,新款别致。房屋基础采用水泥柱桩、灌注桩、钢管桩,甚至顶制管桩,结构分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改青砖为红砖,改墙体为“18墙”。新居的神阁、拜台多为后设或不设。
 

上一篇: 第一节 生产习俗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三节 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