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婚丧与生育习俗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6 【点击率】1102次


一、婚姻嫁娶
  旧式婚嫁,程序多,仪式繁琐。媒妁缀合、合年庚(互递查合出生时间)、相睇、送“利是”(男方择日向女方送订婚信物及其他礼物)、男家下聘礼(送礼盒、礼饼到女家,又称“做礼”或“落文定”)、女家受礼称“纳聘”、查三代(查家族历史、病史及是否近亲关系等)。上头,迎亲前一天晚上择吉时由有声望和福寿齐全长者主礼,为新郎理发更衣,祭祖,查族谱论字辈,取字结名,用毛笔工整写在红纸上,用镜框装镶为“字架”,在一片喝彩声中将“字架”挂在墙上。迎亲,旧用花桥,解放后用自行车,改革开放后用小汽车,90年代后多用豪华小车作前导,迎亲队伍可组成车队。出阁,新娘在出嫁当日清早用柚叶煮水沐浴打扮,母亲为其梳头,新娘还要吃长寿面,用糖茶跪拜父母长者后出门。过火盆,由妆嫁娘或所谓有福气的中年妇人背或扶新嫁娘跨过火盆,寓新娘进门后旺夫益子。拜堂,新娘由陪嫁娘带到厅堂与新郎先拜天地、次拜祖先、三拜翁姑,然后向长辈敬茶和接受赠品。摆喜酒,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不敢摆,或小规模摆,少采取旧式铺张浪费的繁琐礼仪,有的以茶话会形式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但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复兴,婚礼多采取男女双方联婚的形式,在酒楼摆喜宴,除至亲外,大多数来宾赴宴时才送礼,一般赠以代金。且联婚(男女家合摆)的规模越来越大,讲究排场。闹房,新婚之夜把糖果、炒米、花生、莲子、百合、红枣等食物撒在床上任小孩争吃,设酒席果品款待闹房亲友至深夜。回门,新娘婚后第二或第三天回娘家,新郎携1只金猪等礼品陪同,娘家设宴款待新郎。请岳父母,男方于婚后择日宴请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长辈。


  坦洲水乡婚嫁仪式(2005年摄)

  70年代,水上人办婚事十分讲究。男女双方择吉日结婚前,男必备礼金和礼饼送到女家。结婚当日,男方负责女方摆喜酒所用的鸡鸭鱼肉等食品,送几斤冰糖给岳父母、送几套嫁衣给新娘,暗示岳父母吃了冰糖润心润肺促成喜事,新娘接新衣服就成男家的人。接新娘时,新郎亲自挑选几名男友,自己带队踩单车或划艇去女家。到达女家,新郎还得分红包给新娘的姐妹。然后,新娘带齐床上的用品,由新郎陪同一起回男家。入门前,媒人要撒一些爆米,以保新娘、新郎出入平安。双双拜过天地祖宗后,新娘要穿一条彩裙,给家公、家婆和亲友斟茶。凡饮新娘茶的人都要回敬红包,有的甚至送金耳环、金戒指等贵重礼品。当晚,陪同新娘到男家的姐妹和新郎的亲友先对唱咸水歌,再挑逗新郎、新娘对唱或接吻等,叫做“玩新娘”,直到深夜才罢休。婚后生了小孩,都要做满月,用一个牛头砂锅煲酸姜,分送给各家各户。吃到酸姜的人必须讲几句吉利话,祝小孩长命富贵。而受请吃满月酒的客人,还要送红包或几尺布给小孩,俗称“送庚”。兄弟较多的大家庭,婚后夫妻有孩子就要分家自立门户。分家时,要请喃呒佬做法事,在新居安放祖宗灵位,并从老家点燃香火到新居拜祭祖先,称“分火”。亲友送礼祝贺,接受主家丰盛的“分火酒”款待。

二、丧葬
  人在弥留之际,亲人为其剪发(男)洗头(女),穿寿衣寿袜,搬至厅堂东边,面朝外,称“倒头”;人在去世后用一枚铜钱或银币塞其口,称“钉口”;向亲友报丧,以亲人献的白布覆盖全身,称“冚被”。在遗体头顶放白饭1碗,碗内放上鸡蛋1只、两侧插象征天梯筷子1双,供死者食用。在遗体头侧和脚侧各燃一盏长明灯,称“照路灯”,寓意死者一路明亮进阴间。儿、媳及孙辈赤足白服席地跪坐遗体旁,点燃香烛,称“守孝”,儿媳唱哭歌至通宵。丧家门前悬挂1对白底蓝字灯笼。灯笼一侧以蓝字写个“福”字(男性)或“寿”字(女性)。另一侧分别写上死者姓氏、年龄(一般为死者年龄加3岁);死者有曾孙的,灯笼加写“躬逢四代”等。亲友吊唁,称“坐夜”;向遗体上香,拜后放下钱,称“被头金”。是夜子时,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手持瓦钵,由亲友陪同往河边“买水”,用柚叶沾水为死者洗脸,称“浴尸”。出殡前由道士为死者“开光”,祈祷鬼神原谅死者生前一切过失后入殓。棺材停放街巷口让亲朋好友拜祭并绕棺走一圈,称“辞棺”或“运财”。直系亲属披麻戴孝,沿途哭喊丧歌,散发纸钱,称“路钱”、“路标”,让死者魂归家中,直到选择墓地下葬。儿孙要守孝49天,7天为1旬共7旬,每旬最后一天要备菜拜死者神主牌,称“做七”。“做七”以后“除服”,把死者神主牌奉上神阁,称“升高”。其后,每逢清明节则去扫祭。年过80岁老人去世,称办“喜丧”或“笑丧”,丧礼颇重,邻里亲朋前来领丧家饭菜,称分寿,丧家分饭越多越荣耀。

  1998年5月1日起,中山市实行殡葬改革,规定遗体一律火化,由镇(区)政府给死者家属补助1000元(最高的镇、区人民政府补助到2500元),以减轻丧主的经济负担。人死出讣告,亲族戚友前往吊唁,敬献花圈和挽幛及钱物(俗称“白金”,数量不能是整数,要有单数零钱),家属亲友挂白带、穿白麻服,向死者告别,寄托哀思。出葬时,吹奏哀乐于先,子孙亲族戚友随行送葬,棺柩送到火葬场火化。事后,主家答谢送葬者“利是”一包、一粒糖和一条白毛巾、请吃饭,叫“解慰酒”,中山沙田区又称“英雄会”,饭后可除去黑纱及所有悼念标志。如果是职工、干部辞世,一般由殡仪馆专用车辆将遗体直接运至火葬场存放,择日举行告别仪式后火化。单位给其家属一定数量的安葬费和抚恤金,以慰家属。小榄对丧葬仪式十分讲究,至今改送花圈为送一对花篮。

三、生育
  生了男孩叫“添丁”。孕妇分娩前,家中老人提前准备用生姜、陈醋、猪蹄、鸡蛋同煲的姜醋(俗称“猪脚姜”)备用。产妇分娩后习惯要服传统古方配伍的中药“生化汤”一剂,清经化淤,1个月不能出家门,免风吹雨淋得产后病,俗称“坐月”,每顿饭均服用姜醋,以进补及驱风化瘀。且煲猪脚姜、染制红鸡蛋和煮炒米糖送给婴儿的外公外婆及其他亲友。

  送庚。三朝后至满月前,亲友携带猪蹄、一方布料或衣服被褛之类的婴儿用品到贺,俗称送庚。

  满月酒。富有人家的婴儿出生后满1个月时多设酒宴称“姜酌”,席中必有猪脚煲姜、红鸡蛋和甜酸萝卜姜片等食品。席间,家姑手抱婴儿向亲友道谢,亲友回赠送“利市”(红包)或者金玉饰物给婴儿。婴儿出生满百日,叫“百岁”,用瓦钵盛满鱼、肉、瓜、菜递至婴儿嘴边一抹,谓之“开斋”,表示婴儿从此不挑食,可以喂食饭菜。

  小榄礼仪兴婴儿出生40天后才能回外婆家。石岐等大多地区则在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就可回外婆家。

四、生日
  石岐区的俗例,对平时的生日(俗称闲生日)不甚重视,从31岁起做大生日,备生日酒宴款亲友,接受祝贺,称“祝寿”。以后逢每10年的第一年都做大生日,唯41岁例外。60岁以上的生日叫大寿,老人做生日摆酒叫寿宴。

  女婿做大生日,岳父母要送一条裤;子女做大生日父母亦送裤,表示贺生日之人大富大贵的意思。

  东凤人在20岁前极少庆祝生日,有些人甚至不提那天生日,但多数父母都为生日的小孩煮两只鸡蛋染红色,让他亲手把蛋壳剥开吃,意思是让他见到里面有蛋黄,意即“有王管”,吃后听教听话。出嫁的妇女,到31岁(虚岁,实际年龄是30岁)时,由其父母送条裤、鸡和粉果给生日者拜神(称交生日),有的人提前交生日。凡出头(即31、41、51、61、71、81、91岁等)都叫大生日。想做大生日的人,都必须先请拜神婆或喃呒佬之类的人占卜,但无冲犯才能做。很少人在41岁和51岁摆寿宴庆祝,意思是四不好听,五穷六掘。到61岁做大生日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摆寿宴,多则一百几十席,少则十席八席。凡出头做大生日的,家中大小都要做一条新裤,意思是大富大贵。生日当天,把全家准备的裤和三牲酒礼摆在桌上,先焚香烛拜祖先、神位,然后让生日者安坐堂中,接受儿孙媳妇敬甜茶(鸡蛋、花生、莲子、百合等煮的糖水)祝贺。生日者回敬利是一封。外嫁女及亲戚备公鸡、猪肉、糖、喜酒、寿包、寿面、寿帐、利是等为礼敬送。做大生日设宴,上第一道菜是汤面或炒面,称长寿面,意思是越吃越长寿。也有些人做大生日时,男做齐头(如30、60),女做出一(如31、61),寿宴上均以寿面和寿包为主食,放在最后一道菜后上席。

  至今过生日,长者的庆祝形式与以前大致相同,仍以子女及家人为其摆寿宴为主要形式,唯有青年人有所改变,不少中小学生、小孩每过生日都邀请同学、亲戚朋友的小孩一起庆祝,有的赠送生日蛋糕,有的送其他礼物,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唱卡拉OK,有的烧烤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青年人和儿童过生日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期望高高兴兴度过这一天。
 

上一篇: 第四节 节日习俗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