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7 【点击率】520次

 

一、传染病防治
  1984年始中山逐渐建立和完善三级疫情报告网,加强传染病管理,对法定报告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设立传染病登记卡(册)。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病或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城镇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以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霍乱 1979年在外环境(主要是水中)3次检查出副霍乱弧菌,但没有发现副霍乱病人。1990年全市发生3例霍乱病人。在霍乱防治工作中,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早、小、严、实”的三大防治原则;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做好“两管”(管水、管粪)工作,强化疫源监测,控制传染源,积极救治危重病例,做好疫点调查和卫生消毒,落实饮用水管理,在全市范围注射霍乱疫苗,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由于采取上述综合性防治措施,此后仅有散发的霍乱疫情发生。

  登革热 1979年,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588例。1986年,东凤镇、小榄镇、南头镇、黄圃镇及城区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250例。1991年,沙溪镇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112例。1995年10—11月,古镇镇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14例。1999年,小榄镇发生登革热病流行,发病人数195例;2001年8—9月,沙溪镇发生登革热疫情。2002年9月,东凤镇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11例;同年10月,石岐区发生登革热疫情,发病人数17例。对于登革热的防治,主要是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展开灭蝇、灭蚊,发现病例积极救治和及时隔离。

  麻风病 1979年,举办1期麻风防治学习班,全面开展普查工作,组成由卫生局局长带领的工作组,对麻风村进行整顿,健全领导班子,加强管理麻风病人。对麻风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为:早期发现患者,实施联合化疗(MDT),建立麻风疫情监测系统。当年麻风病发病率为0.25‰。医院工作由收容治疗麻风病人过渡为提供康复服务。1988年,治愈麻风病人25例,治愈率47.1%,新发病3例。1991年我国政府承诺了第44次世界卫生大会(WHA)在2000年消除麻风公共卫生问题的决议,其指标为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1996年,中山市麻风病的患病率为0.23/万,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

  结核病 1979年,举办结核病学习班,全面开展结核病普查工作和防治工作,开设结核病门诊,组织小分队下乡下厂进行X线检查。1986年,实行结核病报病有奖制度。1991年,开展结核病防治普查,共筛查12193人,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1例,新发肺结核病例422人;1992年,进行结核病防治普查工作,共筛查16013人,发现肺结核病人47例,新肺结核病例405名,治愈306人。1992年12月,中山市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至2001年结束。期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经费,加强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建设,采用发现和彻底治疗传染源——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的综合性现代结核病防治措施,减少结核病感染和发病人数;免费检查疑似肺结核病人23644例;发现和治疗各种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154例,其中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324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655例;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2254例;涂阳肺结核病人平均治愈率超过90%。2001—2005年共免费检查肺结核疑似病人约2.3万人、发现初治涂阳结核病人2380例;涂阳肺结核病人平均治愈率为93.1%。

  疟疾 1981年报告发现疟疾1例。1982年发生疟疾2例。1994年疟疾发病量上升,全年发现疟疾病例约3000例。1995年发生1232例,比1994年下降61.1%。此后,仅有少量散发疟疾病例。

  乙脑 1979年,发生乙脑疫情,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有效、及时控制疫情。1981年发现乙脑病3例。1982年发现2例。此后有散发乙脑病例。

  狂犬病 1981年发现狂犬病3例。1982年发现4例。1990年发现1例。此后有散发狂犬病例。

  其他传染病 1979年发生白喉、小儿麻痹症、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当年肝炎、伤寒、痢疾、急性肠胃炎、百日咳的发病数分别下降16%—57%。1981年发现白喉1例、钩端螺旋体病2例、流行性脑膜炎9例。1982年发现白喉1例、小儿麻痹症1例、钩端螺旋体病5例、流行性脑膜炎5例。1990年1—10月,35种法定传染病总发病5055例,小儿麻痹症1例、流行性脑膜炎2例。1996年,连续6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乙脑、百日咳;连续5年未发生白喉,麻疹的发病率为2.1/10万。

  1997年,中山市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监测,检验标本14805份,检出抗HIV阳性2例,其中吸毒者1人、献血前体检者1人。1999年,检验各类标本25798份,检出抗HIV阳性93例,发病2例;定期回访抗HIV阳性者。

二、预防接种
  1983年,全县小儿麻痹症糖丸活疫苗服食数为70977人,服食率97.7%;乙脑疫苗基础免疫16118人,接种率87.02%,加强免疫53447人,接种率95.02%,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6934人,接种率86.18%。1984年,全县服食小儿麻痹症糖丸活疫苗17050人,加强接种50599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90.5%;乙脑疫苗全程基础免疫16140人。

  1984年,成立由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结核病防治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市计划免疫领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各镇(区)亦相应成立计划免疫领导小组,使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由以往的仅根据疫情发生或防疫的需要突击性进行的做法转为有计划的预防性接种。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先后分4批开展有计划的儿童免疫冷链运转工作,1986年5月,各镇(区)全面开展冷链工作,落实儿童计划免疫。

  1988年7月,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全市首次实现计划免疫工作全面达标,卡介苗、小儿麻糖丸、百白破和麻苗等四苗的接种率分别为99.2%、97.6%、97.2%和97.2%。1990年,全面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1992年,计划免疫保偿制入保儿童19928人,入保率达85%。

  1998年计划免疫工作相继以实现儿童免疫接种率85%的目标。2000年,实施脊髓灰质炎免疫糖丸查漏补服强化免疫,卡介苗接种率为100%,脊髓灰质炎接种率为99%,百白破接种率为99.7%,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9.4%,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在95%以上。2004年,逐步取消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至2005年,中山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等“六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接生单位报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达90%以上,有效预防和控制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1987年,中山市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计划免疫提前达标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获卫生部授予“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单位”称号。

三、防控非典型肺炎
  2003年1月2日,市中医院收治首例不明病因肺炎病人。1月16日,市政府全面启动《中山市重大疫情处理预案》,组成以市长陈根楷任组长的中山市疫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副市长李树之任总指挥的市防治“非典”指挥部。1月16日,市卫生局召开紧急会议,专题研究防治对策。在没有任何可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此类病定性为“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并决定统一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同时,决定从市属医疗卫生单位抽调8位专家,组成中山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抢救专家组,专家组负责制订全市一致的治疗、抢救方案,实行全市统一干预诊疗措施,决定今后凡是发生此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人,全部由市抢救专家组负责协调全市的抢救组织工作。同时成立流行病学调查小组,由市疾控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报告。决定从1月17日起,此类新住院病人统一送市人民医院感染科,进行强制性全封闭隔离治疗,凡与病人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要切实做好预防措施。1月17日,市卫生局发出《关于防治冬季呼吸道感染疾病若干问题的紧急通知》,规定疫情报告制度。省专家组在中山市制定的防控疫情方案的基础上,与中山市卫生专家一起,提出《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的调查报告》,为全省开展防控“非典”提供借鉴。

  省委、省政府授予市人民医院“抗击‘非典’模范单位”称号,授予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和感染科、市中医院内二科和重症监护室、市博爱医院内科、市疾控中心6个单位“抗击‘非典’模范集体”称号,授予梁厚祥、麦建章、林棉、曾伟英、卫敏、古有婵“一等功臣”。王得坤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

四、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根据1987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开展对宾馆、饭店、招待所、理发美容店、影剧院、歌舞厅、候车室等7类28种公共场所单位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对旅业、发廊、理发美容业的公共用具和文化娱乐场所的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明等作卫生监测。1995—2005年,公共卫生用品抽检监测由8260份增至47529份,合格率由89.6%增至94.9%。2005年,全市公共场所空气监测862户,监测42801项次,合格39565项次,合格率92.4%;饮用水监测覆盖率98.1%,合格供水人口为95.3%。化妆品抽样产品合格率95%。

五、食品卫生
  1979—2005年,定期检查食品厂社、副食品门店、糖烟门店、饮食业,并按照1979年广东省商业、供销系统食品门店(仓库)关于卫生普查六条标准执行,促使各单位改进卫生设备,保证食品卫生。1991年6月,中山市被列为创建国家食品卫生示范试点,卫生局进一步加强市镇食品卫生分级管理和资料档案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和检查;与工商、城市监察部门密切配合,整治城区街头流动食品摊档和市场食品卫生状况;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加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和定期监测市售蔬菜残留农药,每季度抽样检测30份;派出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对市大型会议餐进行监餐和食物留样,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发证关和食品卫生质量关,实施餐具消毒和食品、餐具抽检送检制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的取证,强化群众监督和企业自身卫生管理。全市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有些企业成立检验室,配备食品卫生项目分析和食物中毒原因分析所需的仪器设备,加强检验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检测手段和检测技能。2004年下半年食品卫生监督职能转交市食品药品监督局。

六、学校卫生
  1988年成立中山市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负责学校卫生工作,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动态观察,做好档案和原始资料存放工作。1992年,全市有保健教师101人,每年参加专业知识培训。1993年,编纂学校健康教育统一教材,列入教学计划,安排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

  1990—1992年连续3年组织城区15所小学、6所中学、5所职中、1所中专和镇(区)10所小学、9所中学学生检查体格。2005年,由市疾病控制中心对市部分中小学进行卫生监督监测,营养正常者占83.65%。

七、劳动卫生
  1979年,中山的劳动卫生监督监测和职业性体检、职业病防治在国有企业中形成制度。同年,中山县防疫站对156家国营集体厂企的工业卫生概况建立档案。1980年该站开展工业“四毒”(铅、苯、汞、有机磷)职业危害和辖区内X线装置防护、社队企业职业病普查,监测49家工厂的88个“四毒”作业点,合格率56.8%;检测292人,合格率61.98%。为142家国有企业全部建立工业卫生档案,建档率100%;接触有害因素职工31325人,健康档案建卡率90.9%,监督覆盖率100%,监测覆盖率86%。

  80年代初开展公社、大队、企业职业病普查。1984—1985年,中山市参加全国7省、18个县乡镇企业职业危害典型调查,为制定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提供依据。1988—1989年,中山市参加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中山市尘肺发病状况。1993—1994年,市卫生局与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劳动局、总工会合作,举办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班,培训1230名管理人员,执行《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为67家存在职业危害的新建、扩建或改建企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的审查验收,发现25人职业中毒,死亡3人。

  1995—1998年,市防疫站参加卫生部“三资”企业职业危害调查,发现中山市职业性毒害主要集中在制鞋、玩具、化工、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主要是年青外来工,导致职业中毒的直接原因是工作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粘胶剂和清洗剂,有毒成分主要是苯系物、酮类、酯类、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等。期间中山的职业病发生率在珠三角地区呈中等水平。

  1999—2000年,中山市对工业企业的职业卫生实行分级管理,将产值1000万元、超100名员工的制鞋、印刷、玩具、化工、电子、家具、蓄电池制造等存在较明显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划为一级管理企业(约300家),对存在噪声、高温、粉尘等职业病危害一般的机械、建材、纺织、造纸、制药等行业划为二级管理企业(约500家),将职业病危害较小的制衣、食品等企业划为三级管理企业(约1500家)。对一级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监测,对二、三级企业进行兼顾监督监测。

  2001—2002年,职业性三氯乙烯中毒事故相继在神湾、坦洲镇的企业发生,3家企业共7名员工因接触清洗剂后全身皮肤出现玫瑰色红斑,伴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经现场调查和检测,证实清洗剂含高浓度的三氯乙烯。中山港某电线厂某车间同时有6位女工出现精神分裂样表现,经查明为有机锡中毒事件。火炬开发区某露营帐篷厂,发生二甲基甲酰胺化学毒物中毒事件,56人中毒,28人需住院治疗,9人为达到中毒标准的确诊病人。

  2003—2004年,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管理,年监测评价企业约400家,测定有毒有害岗位4500个,年完成职业性体检6万人。开设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评价,从源头上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2年完成44家受委托的评价项目,评价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地级市中处于领先水平,被省指定在全省职业卫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2005年,查明存在明显职业病危害的企业2380家,占全市注册企业的11.3%,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23万人,涉及的行业以制鞋,皮具、家具、印刷化工,灯饰、电镀、蓄电池、电子、五金、塑胶玩具和运动器材为主。职业病的发生由往年以职业中毒为主转为多种类别,出现尘肺病和噪声性耳聋的病例,职业病的发生仍维持在时有发生的平台期,全年职业病事故10宗,确诊职业病人12人。

八、健康教育
  1987年,在石岐城区主要马路树立卫生文明宣传警句标志牌,在街巷砌贴瓷片组合的卫生文明宣传警句标志牌。1991年7月设中山市健康教育所。1997年3月,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墙报参考资料》创刊,每月1期,发至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同年4月,中山市获“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称号,是全国获此称号的10个城市之一。2002年获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重新考核确认。1997年5月,筹建中山市控制吸烟协会,开展控烟健康教育,宣传吸烟有害健康和禁止烟草广告,每年开展评选推荐“省无吸烟单位”活动。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1999年11月,中山市卫生局主办的《中山卫生》报创刊,宣传卫生知识,开展健康教育。于2003年10月《中山卫生》被中国卫生内刊协会评为优秀内刊,获三等奖。
 

上一篇: 第五节 医疗与护理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七节 妇幼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