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医疗与护理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6 【点击率】792次


一、中医
  祖国传统医学深受中山群众信赖。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病在中山十分普遍。家庭都经常饮服“凉茶”,并备有三丫苦、木患根、蟛蜞菜等当地中草药,以备不时之需。百年老字号沙溪中药厂的“沙溪凉茶”更是蜚声海内外。大涌、沙溪、三乡等镇(区)圩日均有售卖中草药的摊档。中山市民生路、太平路有多间草药店,有的是二、三代人传承的老药铺。店员既是售货员,又是民间草药医生。普通的小病小痛都能随手抓几味草药来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尽管现代医疗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大医院人满为患、费用较高、检查程序繁琐,而中草药店却因方便、价廉、疗效好,深受群众欢迎。至今,中草药市场也十分活跃。沙岗圩集市亦有大量的中草药销售。

  使用小夹板、中草药熏洗和手法复位是群众对普通骨折的首选疗法。直到2005年中山市中医院仍普遍使用这种传统的疗法。而散落在民间的跌打医生,也深受群众欢迎。

  “天灸”治疗各种慢性病在中山也十分盛行,2004年夏天仅中山市中医院就有1800人,冬天有200人接受“天灸”治疗。2005年夏天达2100人,冬天500人。

  治疗蛇伤是中山中医一大特色。1960年初中山老一辈的蛇伤专家周初使用当地中草药救治蛇伤患者,扬名珠三角地区。1970年后,中医院在周初、何训昌等专家带领下,用中草药研制成治疗多种毒蛇咬伤的105-3蛇药片。曾单纯使用此药片(未使用抗蛇毒血清治疗)和在呼吸机的辅助下,成功救治一位被蛇咬伤致自主呼吸停止17天的患者,使其康复出院,在广东省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缪英年等使用中草药“清瘟败毒饮”治疗蛇伤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疑难病例30例,获省内专家评价,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多家医院亦从临床实践出发,研制了大量治疗常见病的中成药在院内使用,如中医院的“悦康外感凉茶”、人民医院的“菌毒清”、黄圃医院的“天葵菌毒清”、石岐华侨医院的“木患仔冲剂”等已成为中山群众居家旅行必备之品。1984—1991年,中医院先后研制出中草药27个剂型79个品种,其中适用于急症的有20个,为中医急症治疗和提高中医治疗率奠定基础。

  在现代医学的带动下,中医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扬。中山市中医院在1979年度苏培基等《用改良的Dick微型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临床研究》、2000年度李旭等的《急性虚证研究-I期研究报告》以及2005年度梅全喜等的《三角草的基础研究》均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山市中医院药剂科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开展对中草药主要药用成分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1980年,中山各医疗单位普遍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收到预期疗效。市中医院急诊科成为广东省“十五”规划重点专科,骨伤科、康复科成为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2000年9月8日,成立中山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所,2003年成立“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治疗中心”,形成全面、连贯的急危重病救治体系。

  2005年,全市各综合医院、基层医院共设中医科28个,中医床位达457张;全市有中医人员333人,其中卫技人员327人,高级职称54人,中级职称112人;中医药资源利用效率也有较大的提高,平均每千人口占有病床0.4张,每千人口占有中医师0.3人,全市年中医诊疗量82.19万人次,出院病人9783人次。

二、西医
  1979年起,中山西医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高,逐步深化和发展专科一体化。2000年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加开设感染管理科、肿瘤科、医学美容科和ICU监护室等,部分市属医院逐步开展二级分科。心血管、肿瘤、器官移植、微创伤、妇产科、儿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口腔科、急症急诊、骨科等专科达到省内甚至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底,全市开展的西医科目有:内科、外科、妇科、妇女保健科、儿科、儿童保健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职业病科、传染病科等,大部分镇(区)医院都能开展妇产科、普通外科手术。

  心血管科 1983年,市人民医院开展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结扎术。1987年为1名8岁男孩开展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同年先后开展先天性心房缺损修补术、心室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二尖瓣闭式扩张分离术等心血管外科手术28例。1993年5月,市人民医院与澳大利亚心脏病深切治疗流动队合作,为14例心脏病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1993年始,开展心脏介入治疗,当年共开展13例手术。至2005年,人民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均能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是广东省特色专科,2005年诊疗近600例,其中介入治疗近300例、安装起搏器40台、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达30例、紧急PCI 116例。开展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30例、心内膜活检10例,以及开展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术及房颤、房扑的消融治疗术。同年成立中山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

  肿瘤科 70年代,中山县人民医院开展肿瘤内科治疗。至2005年,中山市的肿瘤治疗通过内科、外科、介入治疗科、放射治疗科、生物治疗中心的协作,形成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团队,使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抗肿瘤治疗,同时注重专科专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主要在市人民医院开展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如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姑息化疗、癌痛规范治疗、内分泌治疗和某些肿瘤的大剂量及超大剂量的化疗等,配合介入治疗科开展肝癌栓塞化疗、射频消融术和骨转移瘤的椎体成形术,配套的生物治疗如体细胞疗法、细胞因子疗法、肿瘤疫苗与树突状细胞等疗法及最新的生物靶向治疗和三维适型放疗(3-DCRT)、适型调强放疗(IMRT)、全身照射、低熔点铅挡技术以及同期放化疗过程中关于照射剂量梯度、时间分割、增敏效应比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器官移植专科 1993年,市人民医院成功施行肾移植手术。2003年6月,该院为1名外伤性脊髓损伤伴完全性截瘫患者施行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同时,成功进行嗅鞘细胞局部移植手术;同年7月,开展广东省首例经肝动脉插管胰岛细胞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术。至2005年底,全面开展心脏移植、肝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胰岛细胞移植、角膜移植等手术。市人民医院同时实现心脏移植、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的广东省卫生厅技术A级准入。该院的“心肌内心电图监测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技术和项目属国内先进水平。

  腔镜专科 中山市的微创伤手术研究始于1993年底,其中小榄人民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是早期开展该类手术的医院。1994—1998年,在大量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同时,逐渐开展其他小型微创手术;1998—2000年,微创手术开始施行多学科交叉联合手术。2001年,市人民医院成立微创治疗中心,囊括腹部外科、妇科、小儿外科、血管外科、头颈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介入中心等专业科室。此后,市属及多家镇(区)医院开展腔镜手术50项。市人民医院、市博爱医院和小榄人民医院施行妇科微创手术,其中应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盆腔炎、宫外孕,开展镜下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等,宫腔镜手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至2005年,包括市人民医院、市博爱医院、市中医院、小榄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等医院完成各种腔镜手术5万多例。

  妇产科 产科逐渐细化为病理产科、生理产科、重症孕妇急救中心、胎儿监护中心、产前诊断中心。产前诊断能成功筛查出有缺陷的胎儿。市属三大医院的产科开展母婴同室、哺乳指导、产后随访以及“温馨月子中心”服务等。妇科逐步细化为妇科肿瘤、腔镜治疗等专科。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等;腔镜治疗专业开展各种微创手术及盆底重建手术等。

  儿科 儿科逐渐细化为儿科急诊、儿内科、儿外科、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医学科、儿童重症监护医学科以及儿童保健、儿童康复、中医儿科。1994年,市博爱医院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99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山市新生儿急救中心,负责全市24个镇(区)的危重新生儿的急救、转运、诊治、随访及培训专业人员,形成院前抢救—危重转运—重症监护—高危儿追踪的健康管理系统。2005年,收治新生儿3000人,抢救危重新生儿1000人,抢救成功率98%以上,其中体重1500克以下危重儿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居国内领先地位。至2005年底,全市设有儿科床位650张,其中市博爱医院320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地市级专科化综合医院大规模的儿科。提供诊疗、保健、康复、预防、咨询以及儿童早期潜能开发教育培训等服务。开展儿童重症监护、呼吸、消化、感染、神经、肾脏、血液、心血管及遗传代谢、新生儿外科、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等治疗项目,建立儿童成长档案。开展中医儿科、中医康复科。

  口腔科 1987年,市妇幼保健院成功为1名撞脱门牙的患者施行牙齿再植手术。1993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成功开展舌根部癌的半舌切除后采取额皮瓣即时重建修复术和上颌黏液表皮样癌的上颌骨次全切除术。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牙椅306张,专科医生109人,开展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正畸、口腔修复及口腔预防保健专业等项目。

  急诊科 1993年,在市人民医院内成立中山市急救中心,开通急救中心“120”专线电话。随着各医院急诊科在规模、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强大,全市的急救网络日渐健全和稳固。市急救中心按照“集中受理,统一指挥,就近救急”原则,规范急救流程、减少急救环节,坚持危重病人全程救治的连续性和规范性,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配合,形成密切的连接与互补,建立冠心病急重症、脑血管意外、中毒事件等各类危急重症抢救的绿色通道。市急救中心从2003年4月起率先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简称ECMO)引入院前急救,应用在可逆的急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急性中毒、低温和心脏介入意外等,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2005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成功率达99%。

  骨科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创伤、脊柱、关节、肿瘤骨病等亚专业。其中,创伤科主要开展各种疑难复杂的闭合、开放性骨折、断指、断肢再植手术治疗等。脊柱外科开展自高位颈椎至骶尾椎的各种手术以及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椎体成形术等。肿瘤骨病专业开展恶性骨肿瘤综合保肢治疗,5年生存率在80%以上,良性骨肿瘤的复发率1%以下。关节专业能进行四肢髋、膝、肩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开展各种关节镜技术,尤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领先。显微手外科开展手创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的矫形、断肢断指再植与手指再造、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的治疗、四肢组织缺损的修复、骨缺损、骨不愈合及骨髓炎、骨肿瘤的治疗,提供手功能评定、理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药熏洗、恒温蜡疗、手矫形支具等多种康复治疗手段,使手术与康复相结合。市中医院脊柱外科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传统疗法提高10%—15%,形成中医特色明显、疗效突出的适宜诊疗技术。

三、护理
  1979年,执行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卫生局安排1名副局长,各级医院指定1名副院长兼管护理工作。总护士长参加医院科主任或科负责人会议。护理人员由医院总护士长调动。护理人员的考核、晋升、奖惩、任免均征求护士长的意见。

  1981年,县人民医院设立护理部,负责组织管理医院的护理工作。1992年,实行医院分级管理,市级医院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管理,镇(区)医院实行总护士长、护士长二级或护士长一级管理。100张病床以下设护士长,100—300张病床设总护士长,300张病床以上设护理部主任。

  1986年,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相继开展责任制护理,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安排专人负责,责任制护士制定护理计划,并指导有关护士配合实施。1997年,市博爱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及二级医院、部分一级医院相继开展整体护理,遵循“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按照护理程序和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情绪以及诊疗计划等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在完成各项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并向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康复指导、健康及护理咨询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2002年,市人民医院启动在整体护理基础上的“个性化护理”,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新模式。个性化护理将病人看作是一个有病求医,同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针对病人性别、家庭社会关系等的不同,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其中,为不影响病人休息,将晨间和午间护理时间由过去的早上6时和下午2点半开展,改在早上7点和下午2点半后进行;将晚上熄灯时间由过去划一的晚上10点改为尽可能将作息时间相似的病人安置在一个房间,体现对病人更为温馨的体贴和关怀。

  市中医院在实施整体护理时,施以中医护理。市中医院在中医护理方面继承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吸收现代护理理论和护理操作技术技能,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手段和方法,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1979年起,随着临床医疗设备品种增加和先进医疗器械的引进,促进各级医院专科技术发展。随颅脑手术、心脏手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人工肾、支纤镜、安装心脏起搏器、体外碎石、CT、ECT、MR(核磁共振)、高压氧舱以及各类肿瘤手术等各项新技术的开展,以及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监护病房建立。90年代,按照广东省护理评审要求,通过培训办班,使护理人员掌握无菌技术操作,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穿脱隔离衣、氧气吸入、电动吸引器吸痰法等25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徒手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器应用、漏斗洗胃管洗胃法和自动洗胃机洗胃法等四项急救操作,使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的技术操作,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四、残疾医疗与康复
  精神病医疗与康复 1997年10月,中山市制定了《中山市精神病防治康复“九五”实施方案》,建立市、镇、村三级精防管理网络。在埠湖医院成立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指导中心。各镇(区)医院设立精神病专科,配专职医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把防治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站。2000年全市查出精神病患者3715人,检出率2.86‰,病人监护率98%,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建档立卡100%。

  2005年全市建档立卡精神病人8783例,检出率在6.4‰,治疗率78.8%,病人监护率97%,显好率65%,社会参与率55%,肇事率控制在0.2%以下,解锁率99%。全年诊治精神病人8000人次,住院治疗423人。

  其他残疾医疗与康复 1985年查出盲人671人,其中可治盲人176人,治愈129人。1993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280例,1998年为2492例。2003年,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当年有39名、2004年有23名患者享受该优惠政策。2002年81名脑瘫儿在博爱医院、市益智托养院接受康复训练和治疗。

  2002年11月开展“国际微笑行动”,为189名唇腭裂儿童做修补手术。

  2005年,脑瘫儿43名、智障儿48名和肢残儿20名得到康复训练与治疗。
 

上一篇: 第四节 医疗设施与经费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六节 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