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医疗设施与经费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515次


一、医疗设施设备
  80年代以前,中山市各医疗机构只有听诊器、血压计、手术床以及简单的检验、检查设备等。1979年起,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设施品种和数量逐渐增加,至1990年底有X线机、二维B超、显微镜、细菌培养箱、监护仪、手术设备等。

  1993年始,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市属医院发展专科建设,逐渐增添器械设备,添置彩色多普勒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核医学诊断扫描仪、核磁共振机、超高速多螺旋CT麻醉工作站、全自动麻醉机、人工心肺机等医疗设备,手术室设有国际先进、空气净化度达100级的手术间。小榄人民医院、黄圃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等镇(区)医院,也引进CT诊断机、500毫安和800毫安遥控X线诊断机、彩色B超、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尿10项仪、全自动钾钠氯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床边心脏监护仪、频谱心电图仪、多功能胎儿监护仪、电子纤维内窥镜、体外反搏器、心电除颤器、流动X线体检车、高压氧舱、纤维胃镜、结肠镜、膀胱镜、脑电图、光量子治疗仪、放射免疫计数器、心脏监护仪、胎心监护仪、腹腔镜、显微椎间盘镜、玻璃体切割仪、氩离子联合激光系统、体外震波碎石机等一大批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的先进医疗设备。2001年,市人民医院建立并试用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全院诊疗等管理信息化。此后,在全市各医院推广使用该系统。

  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1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1596套,价值近8亿元,其中:X线机80台,价值约6959万元;B超机150台,价值约10530万元;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6台,价值约11190万元;医用核磁共振(MRI)4台,价值约5025万元;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2台,价值约1732万元;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台,价值约340万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4台,价值约2457万元;全自动酶标仪4台,价值约428万元;腹腔镜4台,价值约465万元;电子胃镜2台,价值约207万元等设备。

二、卫生基础建设
  80年代前,中山卫生系统的基础设施非常简陋,医疗环境差.改革开放后,各医院在基本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医疗环境得到不断改善。1987年,27个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基建,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其中小榄人民医院、坦洲医院、港口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进行整体新建并投入使用,市中医院、人民医院、博爱医院、阜沙医院等多家医院进行扩建。1979—2005年,中山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建筑物投资6.88亿元,房屋及建筑面积52.67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2.50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1%。

三、卫生经费
  1979年,中山县卫生经费124万元,此后逐年增加,至1990年843万元。经费主要是人员经费、药品检验机构经费、卫校经费、卫生科研经费等,其中人员经费占大部分,是按单位人员定额核补。从1992年开始,增加医院建设经费,年卫生经费投入超过1000万元,1998年达到8165万元,2005年超1.60亿元。

  1999年起,国家改变对卫生经费预算管理,对卫生事业经费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中山市对卫生经费投入采取项目补助形式,取消人员经费,将补助经费主要投向医院建设、设备购置、社区卫生服务、合作医疗、卫生科研、中医事业、公共卫生防治等项目。

1979—2005年中山县、市卫生事业费投入表

表26-2-3 单位∶万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投入 124 154 181 303 344 231 205 384 314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投入 749 681 843 897 1786 2634 2577 4330 5924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投入 7209 8165 8387 8535 8272 10496 12257 13405 16013

  数据来源:市财政局。
上一篇: 第三节 医疗卫生队伍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五节 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