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教育经费与设施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1 【点击率】510次


一、教育经费
  1979年以来,中山各级政府履行办学责任,广开财源,调动社会各方办学和助学的积极性,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政府投入 1979年市级财政拨款为549万元,1990年增至4971万元;1993年市财政拨款首次超过1亿元。2005年达到9.44亿元,全市教育总投入(含镇、区及社会各界投入)达23.61亿元。中山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5%。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成为支撑全市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

1979—2005年中山县、市财政教育事业费投入表

表25-1-8 单位∶万元
年份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投入 549 638 668 837 1047 1030 1292 1430 1523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投入 3060 4496 4971 5351 6610 14268 16772 23821 29761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投入 30359 23588 28332 33508 44553 63004 67596 82150 94442

  集资办学 1979年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广泛宣传发动,引导群众本着自愿的原则,采用区、乡集体经济拨款,乡村贷款,按田亩、人口集资,私人捐款、借款,拆乡村集体旧房舍建校等形式,支持和参与教育的发展。各乡各村普遍乐于从集体收入中拿出相当的比例用于学校的发展,甚至村与村之间暗暗比试,较劲村学校的修建质量与外观及办校的优劣,在中山开展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时,说服村干部和村民撤并学校成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最为棘手的工作之一。小榄、东凤、古镇等很多镇(区)涌现大批积极支持办学的先进村,1985—2001年,中山基本上由村集体经济撑起庞大的小学教育投入。学生家长普遍关心教育和学校,愿意出钱支持教育事业,支持办学。古镇镇于1996年在全市率先开展教育集资,每年筹集上千万的建校经费,较早完成薄弱学校的改造,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走在全市前列。市政府于1997年4月制发《关于印发〈古镇镇积极稳妥地实施社会集资办学的调查报告〉的通知》,推广古镇经验,在全市掀起新建、扩建学校的热潮。

  社会力量助学 各部门单位以捐资助学,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等方式支持教育。2002年后,中国电信中山分公司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铺设光纤,支持中小学校加快推进“校校通”工程,并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绿色上网”。中国移动中山分公司免费支持开发中山市中小学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全球通助学基金,开展扶困助学活动,支持学校开展各类文体竞赛活动。

  中山民营企业家热心公益,尤其关心、支持教育,捐资助学。2003年,东凤镇涌现一批热心助学的企业家。该镇新建、扩建的学校几乎都有企业家的捐款。群众捐资超过1500万元支持新建东凤中学。岑炳辉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开始,在20多年的教师节中连续捐款慰问东凤中学的全体老师,在当地传为佳话。

  2004年9月,成立市扶困助学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设立扶困助学专项资金,设办公室,配专人负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长效机制。市政府每年注入资金200万元(其中市政府拨款100万元,从慈善万人行活动捐款和市福利彩票收益中各拨款50万元),同时吸收社会各界及其他合法收入。至2005年底,全市扶困助学基金已达2000万元,其中市级基金1200万元,镇(区)级基金800万元。当年资助困难家庭学生5995人,发放助学金284万元,其中市专项资金发放45.49万元,镇(区)发放238.54万元,助学贷款总金额117万元。

  征收教育费附加 1986年开始,全市按照国家规定,征收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实行专款专用、不抵顶财政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由税务部门统一依法征收,纳入预算管理;农村教育费附加由各镇征用。根据1993年制定的《中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方案》,规定征收市一级教育费附加由原来按“三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2%提高到5%,镇(区)征收教育费附加,在按“三税”的5%—8%(农业税征15%)的范围内由镇(区)自定。1986年,全市教育费附加共征收321.02万元,1990年达到816.99万元。2000年,市政府印发《关于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对农业户(户主)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对非农业户(户主)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按1997年当地农村人均收入的1.5%计起,并计入农民承担的乡镇统筹费之内,乡镇统筹费总额不得超过当地农村人均收入的5%。2002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停征农村教育费附加,但仍保留城市教育费附加。2005年,全市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2.30亿元。

  勤工俭学 1979年,全市勤工俭学收入15.85万元,1990年421.4万元。1999年,全市勤工俭学学校开展率达96.2%,有农林牧副渔基地163个,校办工业企业109家,第三产业网65个,总产值及总营业额3.41亿元,总收入2000万元。中山市的勤工俭学工作受到广东省教育厅的表彰,勤工俭学的开展不仅能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提供实习场所,而且筹集了办学资金,提高了师生福利待遇。2000年后,随着政府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收费政策逐步规范,学校的勤工俭学终止。

二、校舍
  1978年,全县校舍总建筑面积39.22万平方米,其中草房1.47万平方米、一级危房1.93万平方米,2项共占校舍总建筑面积的8.7%。1979年起,全市教育经费和公用经费部分的比例增加,配合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建校资金,中山决心将校舍建设作为一场硬仗来打。1984年,解决历史遗留的危房问题,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桌椅)。1886年,中山被省评为校舍建设特级市。1987年全市消灭草房校舍。1978—1990年,全市校舍总建筑面积增加近30万平方米,新建的校舍大多为漂亮的楼房。1989年,市提出创建优美校园;各校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1994年,中山将创“四优”(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美校园、优化管理)工作与省市等级学校评估接轨,开展第一轮大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工作,使校舍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坦洲镇地处大沙田区,是中山著名的粮仓,经济以农业为主,教育基础薄弱,全镇原有31所学校,绝大部分办学条件非常简陋;1994年,该镇将31所学校调整合并为20所,新建、扩建林东小学、坦洲理工学校等大批学校。1991—1997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新建校舍面积137.3万平方米,到1997年,中山顺利完成省教育厅规定的改造30所薄弱学校的任务。同期,为如期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标,中山投资超过8亿元,新建、扩建中山纪念中学、市一中、中山中专、小榄中学等32所高中段学校,使高中规模扩大为原来的4倍;改造91所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1998年起,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通过撤销、合并等办法,消灭小学单级单班200人以下、初中12班600人以下的“麻雀”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等级办学,促进学校办学的规模化、规范化。2003年,全市完成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共撤并80所中小学校。市政府实施《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按照更高的标准启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2004年起,全市投入资金11.2亿元,调整改造241所项目学校,新征地186.32公顷,新增建筑面积76.72万平方米。至2005年,全市学校占地面积479.2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6.34万平方米。

  在校舍建设中,华侨、港澳台同胞发挥积极作用。1979年,旅港乡亲郑华坚捐资70万元兴建三乡光后小学教学楼和光后幼儿园。市华侨中学复办,旅澳门乡亲蔡继有等华侨港澳台同胞踊跃捐资,至1987年的四期工程共捐资8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1988年,旅日侨领吴桂显捐资2亿日元兴建中山孙文学院教学楼、科学楼、图书馆,还先后捐建郊区中学、中山师范、中山中专等10多所学校,捐资款共3700万元。至2005年,中山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款折合人民币2亿元,以华侨,港澳台同胞为主捐建的学校(含幼儿园)249所,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捐资100万元以上者38人,10万元以上者数百人,其中尤以吴桂显、蔡继有、麦克贞、林余文姬、黎桂添、谢冠豪、古润金等侨胞的捐资为之最。

三、实验室及其他设施
  1978年,全县中学有实验室75间,但小学无实验室,所有中小学没有设置生物园和地理园,所有的职业高级中学无专业课室,全县大多数学校无图书馆,所有的中小学无专用体育馆,很多学校仅有数量不多的篮球场和少量的运动器材。全县仅中山纪念中学有1个400米运动场,但被种上玉米、红薯。1979年后,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学校场馆建设。到1990年,全市大多数中学和部分小学(主要是重点小学和镇、区的中心小学)兴建实验室,全市中小学共有实验大楼13幢,实验场地3.76万平方米,实验室315间(其中语音室9间、电脑室17间),仪器室221间,生物园8143平方米,地理园19个,图书室233间(其中普通中学78间,职业中学8间,小学147间),阅览室97间、图书95.44万册,200米以上的田径场76个,体育馆(室)113个,游泳池9个。其中,大涌镇、沙溪镇在1980—1990年间,由侨胞捐资的学校大多设有小会堂。职业中学根据教学需要建立电工、机械、制衣、美术、舞蹈、电脑、打字等专业课室及一批实习场地。2000年以后,中山把教育装备建设与调整学校布局、改造薄弱学校、推进规范化和示范化学校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至2005年,全市学校有各类实验室1854间,计算机室513间;所有中小学实验室均达到省提出的标准要求,条件好的一批学校还建设生物园、地理园和小气象站。全市学校有图书馆237间,阅览室393间,藏书436.4万册,中小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分别达到24册和16册(省教育厅要求中学每生有图书20册、小学每生10册)。全市学校有400米运动场57个,200米以上田径运动场276个(其中101个是塑胶运动场),600平方米以上的体育馆56个,游泳池(馆)26个,篮球场862个,快乐体育园地25个,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器材均能按照省定标准配齐。

四、教学设备
  1979年后,全市学校逐年增加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从1985年起,调动镇(区)、乡(大队)和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的积极性,改无偿下拨仪器经费的办法为有偿下拨和补助,即按教育局负责70%、区乡共负责30%的比例下拨经费,使各校购置电化教育、实验仪器的经费大幅增加。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市直属学校和部分中学达到国家教委提出的标准要求,大多数学校均能开展演示实验,中学大都能进行分组实验。1990年9月,市教学仪器站借用中山市一中校舍建起面积为100平方米的电教中心,建立起中山教育电视台和卫星教育电教覆盖网络,普教系统建立教育卫星电视接收站81个,多所学校建立中心软件库和校园电视台,形成市、校两级教育电视体系,录制大批优秀课例,制作、发行多部电视教材。1996年,中山市电教站软件库储存的各种教学录像带增至8298盒,超8000小时,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达到国家指标的地级市电教站软件库。将软件库的录像资料数码化,并通过自主开发、购买、合并各校信息资源等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市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1997年,中山普通中小学校装备的仪器设备总值达1.13亿元。在全市465所普通中学和小学中,有72所普通中学按国家的一类标准配备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占全市普通中学总数的94%。有367所小学按国家的一类标准配齐自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占全市小学总数的95%。2005年,全市有2200G涵盖小学至高中各科的综合配套教育资源库群,可提供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服务,实现远程教学。中山按照好用、实用和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迅速启动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使中山教育信息化装备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五、信息化建设
  1982年,香港先施公司郭氏家族向南区先施小学捐赠2台微型电脑,成为中山学校也是全省小学拥有的第一台电脑。之后,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山信息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1995年1月,市委、市政府确立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1999年,中山市被广东省确定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试验市后,成立市教育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中山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中山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实验区。

  2005年,全市中小学校共建有计算机室513间,电子阅览室173间,电子备课室196间,校园网184个,计算机总数4.1万台,学生人机比达到7.1:1。100%的学校建成“校校通”,其中通过光纤接入的学校263所。2002—2005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总投入3.6亿元。中山教育装备70年代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80年代是“两机一幕”(收、录音机,投影机,投影幕),到90年代,各学校全面推广使用计算机。
 

上一篇: 第九节 教育改革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十一节 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