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教育改革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0 【点击率】579次


一、实行分级管理体制
  1985年5月27日,中山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过去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市、镇、村三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担教育经费”的制度。按照改革后的新体制,市、镇(区)中小学实行分级管理。即:市管直属学校(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一中、中山市华侨中学、小榄中学、桂山中学、龙山中学、市二中、杨仙逸中学、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山师范、石岐中心小学、市实验小学、机关一幼、机关二幼、石岐幼儿园等),各镇(区)管本镇(区)办的中学和中心小学,村管小学和幼儿园。办学经费采用分级包干的办法,市管直属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市教育局统筹管理;镇(区)辖管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市教育局将国家和地方财政拨给的教育经费,按编制、按标准拨给镇(区),镇(区)再按规定下达到镇办与村办学校;镇(区)不足的教育经费,镇(区)分管的中小学由镇(区)负责,村分管的小学与幼儿园由村负责。

二、实行“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学校内部管理
  1989年开始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开展以“两聘两制,一包一奖”(即聘任校长、聘任教师,实行校长负责制与教师岗位责任制,实行学校正常教育经费包干、部分浮动工资鼓励)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新体制,校长由其主管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聘任,然后由校长聘任教师。校长接受聘任后,按校长负责制规定的各项要求,全面负责学校各项工作,按照教师岗位负责制的各项要求管理教师。新体制与原来的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不同,由校长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党支部只在重大问题上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当年,在小榄、南头、横栏等5个镇(区)开展试点工作。1990年全市各镇(区)全面铺开,每三年为一轮,此项改革至2002年。

三、建立人事管理新体制
  1998年,采用考试方式让民办教师转公办,共有366名民办教师报考,实考269人,获转公办104人,还有属遗留问题165人。2002年6月24日,将其中129人以身份不转但享受公办教师待遇处理,其余分流到其他部门,彻底解决全市民办教师的转制问题。

  2003年,在多年实施“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使教师由国家人变成单位人,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到2003年7月底,在全市13441名教职工中,12989名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签约率达96%,其余的因病提前退休、因各种原因缓聘或另册管理、下岗待聘、辞职自谋职业或选择校外交流。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实行聘用合同管理,队伍得到优化。

  2003年起,建立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较完整的评价方案,从职业道德、育人能力、工作绩效、教学风格与特色等4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全程、客观、公正的评价。同年还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收入分配,将教职工的奖金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

  2004年,在省内率先全面启动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中小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根据校长的职业特点设置10个等级的校长职级,对全市261位中小学校长进行理论素养、学识水平、治校能力和工作业绩4个方面的职级评定。组织全市中小学校校长集中学习、考试及个人答辩,由市四级校长评定领导小组具体评议,公示评定结果后,由市教育局审批,共评出一级校长13名、二级校长71名、三级校长164名、四级校长9名。

四、办学体制改革
  1993年6月1日,市委、市政府制订《关于鼓励和支持私人办学的暂行规定》。1994年,香港裕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国赞兴建中港英文学校暨幼儿园,成为全市第一所港人投资的私立学校。2000年,市政府颁布《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的决定》,中山民办幼儿园、中小学数量和培训机构逐渐增加,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广东博文学校、华师附中中山分校、广东外语外贸学校中山分校等学校相继建成。这些学校投资均超过8000万元,学校的规模大、办学质量高,在全市、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2003年,中山创建教育强市,打破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旧体制,开创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学新体制,民办教育成为中山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至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37个,其中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个、民办中小学56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幼儿园171所、培训中心300个。2000—2005年民办教育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

  民办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教育理念人群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中港英文学校、广东博文学校、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小)学等一批投资大、条件好、有规模的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有较好的口碑;缓解了优质公办学校资源不足与学生选择优质学校的矛盾。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低收费民办学校也快速发展。2005年,中山有面向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低收费学校38所,在校生57770人,约占流动人口子女50%;为普及幼儿学前教育和普及学前3年教育创造了条件。各类培训中心有序发展,满足市民对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学历进修、外语学习、艺术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民办教育办学实行准市场化运作,用人实行聘任制,工资待遇与绩效挂钩。

五、学制与课程改革
  学制改革 1989年6月后,按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采用三年制学制,招收4周岁以上的幼儿入园,分小班(4周岁)、中班(5周岁)、大班(6周岁)。1986年,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小学入学年龄从7周岁调整为6周岁,上幼儿园的年龄相应调整为小班(3周岁)、中班(4周岁)、大班(5周岁)。

  1983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中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至1987年完成改制工作。

  1978年,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教育计划,将10年前开始实行的“四二二制”的初中逐步改为三年制,至1981年完成改制工作。

  1982年后,改革高中教育学制。将中山纪念中学、石岐第一中学、中山华侨中学以及其他县直属中学的高中陆续改为三年制。

  课程改革 1980年,幼儿园开始陆续使用省教育厅编的学前班教材,基本改变过去学前班无教学要求及按小学一年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现象;但有少数学前班仍采用小学一年级教材,教学方法接近小学化;根据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和纲要》要求,设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2001年,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讲授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方面。改革课程,编写《中山主题教育方案》,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以阳光浴、空气浴、水浴“三浴”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健康教育。全部幼儿园建立幼儿健康体检制度和幼儿健康卡或档案,定期分析评价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状况。在健康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和自理能力,教导幼儿保健口腔和视力健康及预防蛔虫病等。广泛开展棋类和科技启发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及观察、动手操作、思维、创造等能力和合作意识,坚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

  1978年,中山小学按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自然常识、政治、外语8门课程,并开始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适用教材。1979年,中山市逐步在四、五年级开设英语课。1981年,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将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陆续恢复地理和历史课。1982年,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全县小学陆续停开英语课;1987年在石岐各小学恢复英语课;1995年在石岐小学一年级试开英语课,由市教研室编写教材,次年在全市一年级开设英语课。1998年,在全市推广石岐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语文课程计算机与识字、阅读、写作“四结合”辅助教学试验。于2001年由市教研室编写教材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1981年4月,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表”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表”,教学内容均为13科,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初中每年有2周劳动课,其中每年有4周劳动技术教育;五年制比六年制在教学内容上适当降低要求,五年制高中文理不分科,六年制的高中,从高二起,文理科要侧重选修。全(县)市直属中学学制六年,基本按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表执行。区(镇)的中学,基本按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执行。1987年后,中山初中改二年制为三年制,全市初中按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执行,教材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通用教材。

  1987年6月,中山市教育局制定《初中两类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要求全市中学按照本身的实际情况选用第一(第二)类计划。全市重点中学的初中和条件比较好的初中(或班级),仍继续执行原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普通中学教学计划的初中部分(简称第一类计划);其他中学(或班级)则执行第二类教学计划,基本按照部颁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酌情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至1991年,全市均执行第一类教学计划。

  2001年6月8日,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计划,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或美术)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加强写字教学。

  2002年2月,中山被确定为省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同年9月,中山义务教育阶段300所学校的24万名学生及1万名教师使用新课程。2005年,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地方教材《乡土中山》,列为中山市义务教育四至八年级的必修课。


  2005年9月6日,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出版的地情教材《乡土中山》举行首发式。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为落实执行课程方案,制定《中山市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和《2002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发挥教育督导评价作用。90年代,中山逐步完善《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引导学校从关注部分学科到重视所有课程。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中山市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的社区资源,走特色开发之路。如中山纪念中学开发出“学中山精神做现代新人”的校本课程。中港英文学校开发出“吸纳中西文化精华,开拓国际视野”的系列活动课程。南朗云衢中学的《南朗人文风采》,就是全校师生用一年半时间,广泛收集素材,精心编辑而成。此外,还编写大涌卓山中学的《大涌环境监测》、石岐启发中学的《岐江河水文调查》和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的《我爱劳动我会劳动》等校本课程。东凤三中在“关注家乡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由学生提出的多项合理化建议被市教育局有关部门采纳;古镇高中开设的《灯饰英语》校本课程,结合古镇实际,将课程目标定位在以灯饰产业为主业的古镇区域特色经济走国际化道路,提供人才储备。

  2004年2月,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中山举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中山的课改经验与成果。2005年,中山小学英语教研室应省教研室的邀请,教研员和9位骨干教师到江西省及省内清远市、汕尾市、英德市等地参与教师课改培训工作,培训教师1000人;初中语文课改经验在全国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赛评课标准在全国中学语文教研会上作专题介绍。

六、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 1979年,各校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和《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1981年2月起,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有力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以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建设学校教育主体工程、家庭教育启蒙工程、社会净化工程,特别是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机遇,以开展弘扬“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活动为载体,加强学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感恩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主题活动。通过办家长学校、开展“走近家庭,同育新人”、万名教师家访活动,创建空中家长学校和亲子义工队等多种形式,拓宽学校和教师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渠道,有效调动了家长关爱子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推广社区教育经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和机制,构建大德育体系。2001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在中山召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现场会,充分肯定中山“政府统筹,学校为主,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共建文明”的社会大德育体系的经验。2004年,中山被推荐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

  体卫教育 1980年起,学校推广《人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至1990年,超80%的学校建立“每年有校运会,每月有单项比赛,每日有1小时课外活动”的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标率100%,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在80%和28%以上。1998年起,中山市组团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获得1998年第六届团体总分第一名、2001年第七届团体总分第一名,2004年中山承办第八届省中学生运动会,分别名列中学组和中职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第一名。

  1987年初,认真贯彻推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致力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1987年市学生保健所成立后,防治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开展健康追踪、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及卫生保健教师培训等工作。2004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成127所中小学校15848名学生的常规体检和乙肝表面抗原的监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同年制订《中山市教育系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制和应急预案》,初步建立市、镇(区)、学校三级预防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建立中山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体系,16所学校食堂评为A级,16所评为B级,45所评为C级。

  艺术教育 1993年,中山市教育委员会成立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并制订《关于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条例》,督促镇(区)和学校落实艺术教育工作。1997年起,中小学校普遍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各学校逐步配齐艺术教师,按照课程方案要求,上好艺术教育课。杨仙逸小学倡导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弹奏一种乐器。市一中、实验高中、小榄中学、东升中学、濠头中学等学校,探索艺术教育模块教学,在加强音乐、美术教学的同时,组建各种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课外活动。1997年,市教育局在环城区文化中心剧场举行中山市首届师生艺术节,以后每3年举行1届,(包括合唱节)。市、镇(区)每年还组织书法、图画、合唱、独唱、器乐及古诗文朗诵比赛。市教育局将每年开展艺术节作为对镇(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指标进行考评。各学校加强艺术馆、音乐与美术专用室的建设。中山市成功举办18届师生艺术节、大中小学合唱比赛、师生美术作品评选暨展览。1997年,获广东省校际音乐节西乐组个人和团体2项冠军。艺术教育已从原来中山教育的薄弱环节渐变为优势项目与特色品牌。

  劳动与科技教育 各中小学校普遍加强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2005年,全市有200所中小学建立劳动实验基地或场所,除了小学的劳作室和中学的各科实验实习室外,一些学校还建立学农基地,联合编制全市统一使用的小学劳技教材,劳技(劳动)教育逐步规范化。各校普遍定期举办科技节及各种小发明与小制作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2005年5月,中山承办广东省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山获得13个一等奖、28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和3个优秀组织奖,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名列全省首位。
 

上一篇: 第八节 成人教育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十节 教育经费与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