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9 【点击率】613次

 

一、组织建设
  1949—1968年,残疾人工作由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设立的民政科负责。1969—1989年,由民政局负责。其间,1984年6月召开中山市盲人聋哑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山市盲人聋哑人协会,设主席1名,由副市长叶明青兼任;设副主席3名。1985年10月成立中山市伤残人体育协会,设主席1名,由副市长沈大启兼任;设副主席3名。1990年12月召开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市残联),隶属市民政局,科级建制;主席由副市长简国森兼任,设副主席9名、理事长1名。1993年4月、1998年6月和2003年9月,先后召开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市残联主席分别由副市长傅嘉志、王广泉、司徒伟湛兼任,第二届设副主席7名。第三、四届设副主席6名,理事长1名。1994年成立中山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市残联,日常工作由市残联负责,由副市长陈根楷兼任主任,市府办副主任苏伟强、市民政局副局长黎镇光兼任副主任。1995年12月市残联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下设办公室,事业编制6人。1998年成立评议委员会、聋哑人协会、肢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盲人协会等6个组织。2000年1月市残联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设专职正、副理事长各1名,行政上改由市政府直接领导;11月成立直属机构残疾人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员管理,翌年1月此2个机构合设办公室、康复指导服务部、聋儿语训练部、用品用具供应服务部、盲人按摩指导部、劳动就业服务部6个下属机构。2005年10月内设办公室、教育就业部、康复部、维权部。

二、中山残疾人情况
  1981年石岐镇、小榄镇、黄圃镇共有残疾人476人。1982年全县有盲人522人、聋哑人1004人。1989年底至1990年6月,市残联对城区的莲峰、烟墩区和农村的三乡、坦洲镇进行残疾人状况抽样调查,结果为:语言听力残疾占16.69%,视力残疾占25.94%,智力残疾占10.37%,肢体残疾占29.84%,精神病残占11.79%,综合残疾占5.3%;同步调查残疾人的生活、劳动就业、教育、康复、婚姻家庭等状况。1990年,有残疾人的户数占全市总户数5.08%;城区残疾人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00元的占残疾人户数24.2%,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占残疾人户数22%;城区残疾人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占残疾人总数的44.4%,靠家庭或亲戚供养的占42.2%,靠国家集体救济的占6.1%。

  2000年,全市有残疾人11044人,其中女4515人,15岁以下873人,16—45岁5911人,45岁以上4260人;换办新证9627人,其中女3857人,15岁以下816人(其中7—15岁622人),16—45岁5195人,45岁以上3616人。2005年,全市自愿登记在册残疾人12696人,其中女5443人。

三、主要工作与活动
  职业技能培训 1984年以前,中山没有为聋哑人和残疾学龄儿童专设的学校,农村的聋哑、残疾学龄儿童、少年居住分散,得不到上学的机会。1984年10月盲聋协会在石岐区开办在职聋哑人半脱产读书班,90人参加学习。1985年,中山农村15岁以下聋哑人有88人,盲聋协会举办聋哑职工业余学习班,让他们和石岐城区的聋哑青少年5人一起参加学习。1991年,市残联举办城区聋哑青少年手语学习班,26人参加学习后,基本能掌握和运用日常用手语,认识1000字以上,可进行2位数加、减、乘、除运算。1993年,市红十字会拨出12万元购置语训设备、仪器、教具,同年2月和5月在市区和古镇开办2期聋儿语训班,收训来自11个镇(区)的7岁以下聋儿17人,进行半年的听力、言语训练。2003年,有5名盲人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有6名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入读广东省培英中专学校,有3名盲聋残疾人入读普通高校。同年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与市技工学校、艺晋电脑培训中心、练达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为符合条件的34名残疾人进行初级计算机应用、家电、手机维修、服装设计、裁缝等技能培训,经培训后考核,32人获得资格证书,2人结业;西区、南区、板芙、港口等镇(区)残联开办残疾人培训班,全市364人次参加培训。2005年市残联推荐在职盲人16人报考省培英中专学校,支持残疾人3人报考心理咨询师并获通过,资助10人及特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入读大中专学校;与西区绿丰农场、中山民政彩印厂签订合作协议,开办残疾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培训精神病康复者60人、肢残及智障者40人。

  特殊教育 1989年,市委、市政府从第二届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善款中拨出55万元,在市区方塔街开办石岐启智学校,为中山市第一所专为残疾学龄儿童开设的特殊教育学校,当年有33名弱智少年入学。(详见第二十五篇第一章第三节《小学教育》)

  至1999年,全市有学龄残疾儿童814人,残疾儿童在校就读771人,入学率94.72%;市启智学校、小榄特殊学校在校学生共129人,其中弱智学生97人、聋哑学生32人。2003年全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920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672人,在2所特殊学校就读248人,“三类”(即聋、言语残疾、智力障碍,又称“三残”)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2005年全市适龄入学残疾儿童933人,入学就读920人,入学率98.61%,其中“三残”儿童261人,当年入读特殊学校250人,入学率96%,达到中山市制定“十五”计划的要求。

  技能比赛 2004年4月市残联在石岐区举办“展我才能”系列活动,设五大类13个项目,参与活动的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共3000人。其中有15支队伍、54人参加盲人按摩比赛,残疾人280人参加卡拉OK大赛,近80人参加计算机组装、操作、盲人计算机比赛;残疾人和非残疾人共160人参加征文比赛,收到投稿163件;有残疾人及非残疾人共500人参加书法、美术、摄影比赛,其中残疾人360人,收到投稿共592幅(张)。2005年,中山市余德锋、李卫国、杨加昌3位盲人合作研发的“灵光智能福星手机读屏软件”,填补国内IT领域的空白,盲人用计算机及软件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扶贫助残 1991年起,贫困残疾人家庭可领取政府发放的临时困难救济金,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1997年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全市有773户1479人的特困残疾人家庭领取生活人口保障金,年发放总金额111万元。至1998年有贫困残疾人3277人次获得临时困难救济,金额共84万元;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从资金上、物资上、技术上等给予扶持,其中扶持资金48万元,贫困残疾人家庭有162户366人脱贫。2000年全市有787个单位缴纳保障金共107万元,用于解决特困残疾人救济金15万元;至2000年共收取保障金680万元。2001年特困残疾人1451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年总金额190万元;市、镇(区)各级政府扶持特困残疾人1271人,支付金额共338.2万元;镇(区)对特困残疾人给予临时救济共1076人次,支付资金共36万元。2002年全市特困残疾人扶贫重点对象1624户2453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总金额383.41万元。2003年残疾人家庭1996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发放金额539万元。2005年特困残疾人2108户3037人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共472万元,临时救济金额50万元;全市改建残疾人危房43户2465平方米,投入资金100万元;扶贫助学投入资金11万元,为贫困残疾儿童及残疾人子女共128人解决入学问题。

  解决就业 1979年,中山民政印刷厂扩大生产规模,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1980年该厂印刷车间吸收残疾青年和待业青年50人。1982年民政按摩诊所接收佛山地区盲人按摩班毕业的石岐盲人3人。1986年城镇有就业能力的盲聋哑残人的就业率从1985年的84%升至88.4%,提供就业门路主要是扩大按摩诊所、基层分会办店办企业、与有关部门挂钩安置,以及残疾人自筹资金,申领营业牌照进行个体经营。1989年社会福利企业由1家发展至9家,其中合资合作企业3家,安排伤残人72人;城区对有就业能力的伤残者146人,安排就业129人,占88.4%;各镇(区)对有就业能力残疾人206人,安排就业99人,占48.5%。1993年全市24个镇(区)开办25家福利企业,其中残疾人职工472人,人均年收入3803元;福利企业享受免税额287万元,工商部门给残疾人发营业牌照132个。1995年,政府组成临时残疾人就业办公室,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1996年西区、东区、中区、黄圃、浪网、三乡等9个镇(区)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至1998年有16个镇(区)开展此项工作。2000年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4719人,安排就业3516人,就业率74%。2005年全市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5316人,就业4869人,其中分散按比例就业1889人,集中福利企业就业84人,个体经营1152人,从事农村种养业1762人。2005年1月,在中山民政印刷厂建立中山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培训80名残疾人;同年,在兴中园举办残疾人就业现场招聘会暨游园活动,各镇(区)共推荐残疾人700人前往应聘,现场招聘40人,就业培训518人;在西区广丰农场建立中山市残疾人农业种养殖基地,培训200名残疾人种植农作物和养殖水产品。是年,盲人按摩所增至25家,从业人员增至239人。

  多项优惠 1993年起,镇(区)部分医院对残疾人看病实行“三优二免”(即挂号、看病、取药优先,挂号、体检免费),学校对特困残疾人子女读书减免费用。税务局、工商局对残疾人个体营业减免税收,优先发牌照。城区房管部门对租住公房的特困残疾人免收、减免租费;镇(区)对改建或新建房屋的特困残疾人全免或减免报建费;供水供电部门对特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每月免收10吨水费、免交10度电费等优惠。市公共汽车公司于1995年起实行凭残疾人证乘车优惠。在1998年的“助残日”,市邮电局为残疾人家庭凭残疾证半价安装电话267台。2005年市残联与中国人寿保险中山公司、市公共汽车公司联合为第一批约800名残疾人办理免费乘车证,并为特困残疾人购买乘车意外伤害及医疗保险,逐步实现残疾人全员免费乘车。

  慰问服务 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助残日。从1991年第一个全国助残日开始,市残联举办残疾人就业、康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咨询服务活动,慰问全市残疾人。1991—1998年,市红十字会、市募捐委员会办公室、各镇(区)共拨慰问金650万元,慰问残疾人31664人次,为残疾人办实事1846件。1999—2005年慰问残疾人86641人次,共拨慰问金13757万元,为残疾人办实事4721件。

  法律维权 1992年起市残联接待和处理残疾人来信来访,主要为其解决就业、入学、医疗、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1992—2005年共接受来信来访2139件。其中,2002年来信来访数量为历年最高,达765件。1998年2月市残联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为需要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而又无力负担聘请律师费用的残疾人聘请律师,并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2005年2月与中山市香山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援助协议,为残疾人提供法律保障。

  文体活动 市残联、残协组织和带领爱好运动的残疾人参加各项体育运动。(详见第二十六篇第一章第三节《群众体育》)


  2004年,市残联举办全市残疾人“展我才能”技能技艺盲人按摩比赛。

  2000年5月在怡华文化广场举办“真情伴我行——志愿者助残”文艺晚会。在2002年第十二个全国助残日,围绕“关注基层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的主题,举办电影周,播放与残疾人主题相关的《漂亮妈妈》等6部电影48场次,4.5万人观看;举办“爱心呼唤中山之夜”文艺晚会,演出大型通俗音乐歌舞剧《轮椅风流》。2005年首次组队参加中山市第二届合唱节,获大会特别奖;盲人付红云代表省残联参加全国首届盲人歌手录音录像比赛,获美声唱法二等奖和省二等奖;袁世红获省通俗唱法二等奖,李海、徐国锦获美声唱法三等奖。同年,林凯政参加省第一届肢残人歌手卡拉OK大赛获二等奖、冯燕敏获三等奖。

  对外交流 1985年6月邀请香港伤残人士联会等3个社团共17人到中山参观访问,交流经验。1986年接待荷兰国保宁舍基金会负责人来访,参观市盲人按摩诊所。1986年美国豪尔泼拉斯厂经理肯尼迪、美国伤残人士甘夫人等赠送盲文打字机及盲文写字板一批。1995年4月,市长陈根楷陪同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省残联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中山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2000年6月市残联赴香港了解和学习残疾人机构管理和服务等经验。2005年3月接待香港元朗区杰出义工交流团45人和澳门伤残人士服务协会30人到中山残联交流访问,8月接待澳门弱智人士服务协会110人来访中山。
 

上一篇: 第八节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十节 中山市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