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8 【点击率】585次

 

一、组织建设
  中山县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县侨联)始建于1956年9月24日,“文化大革命”期间组织停止活动,1978年8月恢复活动。1979年4月召开中山县第六次侨代会,美国归侨陈茂垣当选主席。公社(镇)相继建立侨联会,设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辖下的生产大队和自然村成立侨联会或小组。随中山撤县改市,1984年县侨联更名为中山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同年6月召开市第七次侨代会,马来西亚归侨余华当选主席。至1985年共有22个镇(区)建立侨联会,108个乡、自然村成立基层侨联组织。1987年撤区并镇体制改革后,31个镇(区)成立侨联会,192个村和12个居民委员会成立侨联会,全市基层侨联会200多个。同年1月3日,市侨联从孙文中路132—134号(海外同志社旧址)迁至民权路3号。1988年12月召开市第八次侨代会,余华连续当选主席。至1990年全市共有基层侨联组织235个。1995年8月,市侨联为正处级建制。1992年12月、1997年5月、2001年11月相继召开中山市第九至第十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马来西亚归侨余华、越南归侨梁志宏、缅甸侨眷徐瓦先后当选主席。至2004年,全市有24个镇(区)侨联,220个行政村(社区)、自然村侨联。

  1986年8月成立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属市侨联直属团体会员,负责中山侨史收集、整理、研究和编写工作。1992—2001年相继成立市印尼侨友会、市新马泰侨友会、市越南侨友会、市归侨子女联谊会及市亚美侨友会等5个团体,加强对归侨侨眷的联谊工作。2005年8月成立中山市侨联青年委员会。

  1999年市侨联被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联合授予1999年度全国侨务先进集体。2004年在中国第七次侨代会及省第八次侨代会上,中山侨联被评为中国侨联及省侨联系统先进集体,中山火炬开发区侨联被评为广东侨联系统表扬单位,徐瓦等3人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二、主要工作与活动
  参政议政 1979—2004年侨界有228人次当选市人大代表及市政协委员。撰写调研报告,形成建议、提案,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1991—1997年侨界市人大代表及市政协委员提交议案75件,建议38件,提案64件。印尼归侨、政协委员余平发5年共提议案19件,部分议案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海内外联谊 贯彻“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方针,密切与港澳中山社团、海外侨团及乡亲的联系。1999年8月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主办,海峡两岸学者参加的“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召开,市侨联做好接待工作,并向台湾代表介绍中山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宣传侨务政策及投资优惠政策。2003年11月,中国侨联主办的全球越柬老华侨华人恳亲大会和世界越棉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嘉宾1200人,到中山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参加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市侨联主动做好接待和联谊工作。2000—2005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古巴、缅甸、印尼、大溪地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山社团的联系。1979—2005年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向中山捐资赠物达13.5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兴建医院、学校、幼儿园等。

  招商引资 1985年,各级侨联兴办的贸易公司、服务行业和来料加工企业共28家,仅南朗区榄七乡茶东村侨联就自办企业3家,安排300人就业。2000年起,邀请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参加“3·28”中山经贸招商洽谈会、沙溪服装节、古镇灯博会等活动。2002年、2003年、2005年3次发动海外乡亲,支持市民营科协、市私营企业协会在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举行中山产品展示会(博览会),有148家企业参展,签订贸易投资总额1.5亿美元。

  文化交流 1988年创办《中山侨联》,至2005年,创刊17年共出版58期,各级侨联也相继创办《侨刊》、《乡讯》等刊物。这些刊物成为宣传家乡、联络乡情、广泛联谊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创办工作也得到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资助。

  1997年根据中国侨联的部署,中山举办《我爱你,中国》系列报告会,吴桂显、蔡继有、李云霞、林东、刘宝棠及中区侨联作为中山市推荐的先进典型上报省侨联。吴桂显兴学育才,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在广东侨界广泛宣传。在迎接香港及澳门回归期间,组织归侨侨眷与港澳中山社团及乡亲举行座谈会、研讨会和演讲比赛,激发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的爱国热情。2001—2005年举办岭南书画展、澳门书画家作品展、秘鲁千年文化展、香港同胞马乐山卡通人物手模作品展等。市侨史学会出版《中山人在夏威夷》、《中山旅外侨团》等书籍;火炬开发区侨联主持和指导编修《火炬开发区侨史》、《大岭村侨史》、《大环村侨史》;东区侨联编修《库充侨史》,大涌镇侨联编修《青岗村侨史》。配合市政府筹建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向港澳和海外乡亲征集有价值的华侨历史资料。各基层侨联结合当地民间艺术特色开展多项文化交流活动。

  维护侨益 实施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至2005年,共派发宣传资料8000份,全市8家侨刊、乡刊进行专题宣传,出版20期次,举办专题学习会、报告会50场次;开展镇(区)执法调研2次,召开归侨侨眷代表座谈会4场,与市侨务局联合开展侨法宣传月活动,营造依法护侨的社会氛围。2000—2005年各级侨联组织共收到来信近2500件,接待来访人员近5000人次,其中市侨联收到来信250件,接待来访人员1000人次。依法帮助解决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国内投资引起的经济纠纷、房屋产权纠纷、殡葬改革及落实非住宅侨房等问题。在配合政府旧城改造及落实侨房政策过程中,各级侨联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耐心向有疑惑的海外乡亲及港澳同胞解释政府的政策规定,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保证旧城改造及落实侨房工作顺利进行。各级侨联每年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助学扶困。三乡镇侨联帮助归侨侨眷属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共安排近1000名归侨侨眷属就业或培训;石岐太平社区侨联坚持开展贫困助学“一帮一”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侨属学生圆读书梦;开展企业归侨退休职工退休生活费的情况调查及困难归侨家庭情况调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各级侨联向广大归侨侨眷宣传抗“非典”的科学防治知识,并主动联系海外侨胞宣传国家防治“非典”的措施。同年,开展归侨登记核实与发放归侨证,建立归侨资料数据库。至2005年,建立起回国留学生、国外留学生和港澳同胞投资情况、各级侨联组织情况等资料数据库10个。
 

上一篇: 第七节 中山市工商业联合会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九节 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