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832次 | |||
1981年12月22—24日、1985年5月25—27日、1988年10月27—30日、1993年10月11—12日、1998年10月27—29日、2003年12月17—19日,先后召开中山县、市共青团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代表大会,历次出席代表300—400人,选举产生共青团中山县、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委员会;1976年至2005年,仇燕娥、魏宏广、邓小兵、吴兆瑜、林艳芬、杜敏琪先后当选团市委书记,韩泽生、林永安、黄泽科先后当选团市委副书记。 中山市其他青年组织有1984年9月成立的中山市青年联合会,1988年成立的市企业团工作研究会,1995年12月成立的市学生联合会,1996年3月成立的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2005年3月成立的中山海外青年联谊会等12个。 1979年,恢复和发展少先队组织。1986年召开中山市少先队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少先队中山市工作委员会;至2005年,全市有4500个少先队中队。 二、主要工作和活动 技能竞赛 1991—1993年,在青年职工中开展“优质高产能手、安全生产能手、生产操作能手、优质服务能手、技术革新能手、开发新产品能手、增产节约能手、经营管理能手”的“八大能手”劳动竞赛。1994年与10个单位共同举办全市第三届青年知识技能大赛。1996—1997年全面铺开“学、创、当、争”活动,让各类青工参与,培养一批青年岗位能手和科技标兵。 创建青年文明号 1995年3月与市人民银行联合在全市金融系统中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进行创业精神、敬业意识和质量、效益、服务意识教育,开展安全文明生产和优质服务达标竞赛,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公开办事程序,推出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监督。至2005年,全市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18个、省级48个、市级380个。 “十杰青年”评选 1993年起,每3年举办1届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至2005年共举办5届,评选出50名杰出青年。通过举办中山市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树立青年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奋发向上。 希望工程 1989年起,各级团组织为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开展“希望工程”捐款活动,至1997年共收到捐款289.28万元。经广东省实施希望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同意,于1993年在阳江市阳春县分别兴建新阳中山希望小学、河口中山希望小学。1995年联合其他市的团委在西藏林芝地区援建1所广东希望小学。1996年与市工商银行联合举办希望工程“爱心存款”活动,筹集捐款119.06万元,资助失学儿童1000人,分别兴建河源市东源县久社中山希望小学、三河中山希望小学,支援阜沙镇南强小学和坦洲镇建新小学。1998年在全市团员青年中开展为希望工程交1次特殊团费的活动,共筹款30万元。市直属机关、板芙镇等团委开展助学行动。2000年7—9月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支援汕尾市陆河县,为当地修建青年志愿者路筹款8万元,援建云峰小学筹款10万元,捐赠计算机2台及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一批,组织10批共20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修路工作,组织10名高级教师赴陆河地区为当地培训青年教师,并帮助建立村团支部。为中山市板芙镇孖沙村修路筹集资金2万元。 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团市委书记魏宏广“希望工程建设奖”。1995年12月广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团市委、建委团委和团市委书记林艳芬为全省首届“希望工程建设奖”。1996年4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团市委“希望工程建设奖”。 对外交流 1986年起,与市委统战部、市侨务局、市台务局每2年联合举办1届中山、香港、澳门青年联欢活动,加强三地间的青年交流,至2005年共举办10届;其中2002年邀请台湾、常熟等12个省市及地区的19个社团的青年参加联欢活动。1997年9月2—6日,香港青年商会主办1997年国际青年商会商务高峰会议,会中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商会会长和理事共150人在孙文纪念公园举行纪念仪式。 青年集体婚礼 1995—1997年共举办青年集体婚礼3届,有145对在中山市工作、生活的符合晚婚条件的男女青年参加,树立移风易俗、勤俭办婚事的新风尚。小榄、板芙、坦洲、横栏等镇团委和邮电局团委也先后举办青年集体婚礼。 青年文化活动 从1989年起每4年举办1届中山青年文化艺术节,至2005年共举办5届。文化艺术节开展歌咏、舞蹈、司仪、朗诵、美术、书法、摄影、集邮、文学等项目比赛。利用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组织开展多项文化活动。1982年举办“三爱”教育主题歌咏比赛晚会,1983年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晚会,1987年举办大型游园晚会,1988年举办“五四”青年大型化装舞会;1991年组织市先进青年事迹巡回报告和“闪光的足迹”先进青年事迹图片展,1992年举办团史及青年运动史知识竞赛,1994年开展“五四奖章”评选活动和举办“中山供水”杯青年卡拉OK大赛,1995年举办全市团干文艺技能大赛,1996年举办桌球比赛、交谊舞观摩和电影欣赏周等活动。1997年组织全市大中学生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举办大中学生形象设计演讲比赛及征文比赛。1998年开展中山市青少年文明状况调查活动,每月举办1期青少年论坛,探讨青少年和社会热点问题。1999年启动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在《中山团讯》开辟专栏推介新书好书,不定期举办交换书市,推动青少年读书计划的实施;2000年成立青少年新世纪读书俱乐部,先后邀请台湾、香港及国内知名作家等到中山演讲、签名售书等;同年6月将《中山团讯》改版为《中山青年通讯》,将《中山日报》每月2期的《青春起跑线》专栏改为每周1期的《青春前线》,以专版的形式宣传团的活动和青年工作。2002年组织近1000名团员青年聚集位于翠亨的中山城,举办公民道德宣誓、联谊联欢活动。2003年组织学习抗击“非典”斗争中的先进典型,阅读《护士长日记》,举办“凝聚民族精神,携手共防非典”青少年论坛等活动。2004年与市精神文明办联合开展争当文明青年“三个一”主题活动,举办“改变一个陋习相声小品比赛”、“为争创文明城市献一策”、“做一件文明事”DV创作大赛等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五四”期间举办的第五届青年文化艺术节,开设诗乐舞、小组唱、民乐、小品、海报设计、歌词创作、书画7个比赛项目,38个基层团委推荐青年1630人和740件作品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青少年论坛 从1998年1月起,团市委、市青联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举行每月1期青少年论坛,以辩论、讨论、答辩、讲座等形式进行,主题有:我看青少年问题、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家谈、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问题、课外教育大家谈、“五四”精神在今天、中山·澳门青年畅谈回归、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十杰青年成长路等。通过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政治意识,让社会关注青少年的热点问题。 少年军校 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1期少年军校学习班,内容包括军队革命史教育、学唱军歌、队列训练、军体拳训练、内务整理、行军拉练、实弹射击、参观军营等,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国防知识教育。至2005年,共培训青少年2350人。其中1997年和1999年为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分别邀请香港、澳门青少年参加少年军校学习班,联结两地友谊。1995年起,沙溪、黄圃、东升、小榄、东区、北区等镇(区)团委相继成立少年军校。 青少年活动中心 1995年1月建成,次年被定为中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中心集教育、服务、培训、活动于一体,设有青少年购书中心、桌球室、篮球场、投影室、展览厅、乒乓球室、舞蹈厅、多功能培训厅等。先后举办青少年集邮作品展、首届装饰艺术展、刘双民中国画展、中外珍稀蝴蝶昆虫展、公关礼仪培训班、纪念舒伯特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关振明博士吉他演奏会、交换书市、免费电影专场等活动。1998年启动青年文化广场,先后举办12期不同内容的论坛以及汇报演出、专场演出;举办多期各类培训班,安排部分培训学位免费提供给下岗、经济困难人员的子女;利用青少年维权中心开展法律咨询、宣传。在东楼后面的空地设置健身器械,与柏苑社区少工委合作,将东楼后面的空地作为柏苑小区少先队的活动阵地。2004年,在市青少年文化广场为青少年和市民提供健身舞音乐和教员,每晚参加健身舞活动达1000多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的海燕艺术团、市青少年民乐团,在全市的大型活动上演出,并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演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