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政策研究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320次


一、机构
  1988年前,中山的政策研究工作由县、市委办公室调研科负责。1988年8月成立市委政策研究室(简称政研室、正处级),设综合、工贸、农村3个科,编制9人。1996年机构改革后设综合、经贸、农村科,编制13人。2001年6月机构改革保留政研室,加挂市政府研究室牌子,编制17人,科室设置不变。2004年9月撤销农村科(该科承担的农村政策研究职能及2名编制划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城市科,全室编制减至15人。2005年12月市委政策研究室与市政府研究室分开设置,市政府研究室改为市府办内设机构,市委政策研究室原科室设置和编制不变。

二、推进改革开放的研究
  农村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围绕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专题调研。1979—1983年组写《关于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包产到户的做法》、《在改革中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经济作物延长土地承包期问题的调查》、《民田区联产责任制的一种好形式——大涌公社新村大队的调查》、《利用外资发展集体经济——沙溪公社申明亭大队的调查》、《进行经济分析 力争增收增分——小榄公社的调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应着重抓什么问题——南头公社的调查》等一批调研报告,为激活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典型宣传和实践指导作用。1993年为深化农村改革,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我市农村管理区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意见》。1994年探索和推行农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制试点,撰写《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作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1—2005年围绕完善和深化“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改革,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经济改革 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系列调查研究。1992年开展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等多个专题调研,推动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1994年开展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调研,总结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形式,制定企业转机建制的有关政策。1995年进行全市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调研,全面清理与新政策体制不适应、不配套的地方性政策。1998年以公有企业产权改革为中心,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公有资产营运体制的若干意见》、《加强镇(区)属集体资产管理的若干规定》、《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为历时3年的市属公有企业改革提供政策支撑。2000年,撰写《中山市公有企业改革情况汇报》、《重塑乡镇集体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加强镇属公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调研报告,进一步深化公有企业各项配套改革措施。2002年就1998年以来实施新一轮改革情况作比较研究,组写《以改革促发展,奠定现代化坚实基础——我市新一轮改革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总结报告,为公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行政改革 围绕整合资源,发挥资源最大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1992年开展中山火炬开发区、张家边区、中山港区“三合一”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题调研,为推动火炬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提供决策依据。1999年开展中山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机构改革专项调研,为推动两台合并提供决策参考。2005年开展火炬开发区与南朗镇资源整合专项调研,研究制定若干管理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加快东部沿海开发提供政策支撑。

三、加快经济发展研究
  发展外向型经济 围绕加快利用境外资金与技术,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1984年后重点在引导工贸发展、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开展调研,研究制定《进一步利用华侨港澳同胞资金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意见》、《外商来中山投资办企业的十项优惠待遇》、《鼓励外商投资实施办法》、《加快工业发展,鼓励出口创汇的若干政策规定》,《中山港出口加工区的优惠办法》、《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若干政策的补充规定》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内源型经济 围绕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开展专题调研。1995年提出中山在珠江三角洲中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轻工业基地和以孙中山先生故乡名人胜地为依托的旅游胜地的3个基地战略构思,为3个基地的建立打下理论基础。1998年组织策划增创中山发展新优势调研活动,开展中山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公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对策等专题调研,深入研究全市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为经济资本营运、人才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提供参考。1999—2001年开展加快工业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等方面调研,组写《关于中山科技竞争力研究》、《我国加入WTO后中山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关于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关于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等课题报告,起草制定《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决定》、《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推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国有经济等内源经济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 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1995年开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问题调研,草拟《中山市1996—200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2002年后参与研究和起草《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市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推动全市第三产业发展。

四、协调发展研究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 2000—2003年围绕市委“三个进一步提高、两个增强”的工作方略,重点对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区域特色经济、组团发展、加快城市化、文化产业发展等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中山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中山城市发展战略思考》、《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研究报告,草拟《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关于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建设的决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加快我市组团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对推动全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2003年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张德江考察中山的讲话精神,开展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专题研究,组织市情调研,咨询国内专家学者意见,形成《中山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立中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对策思路,并转化为中共中山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指导思想。2005年贯彻市委第十一届第二次全会提出的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的战略目标,重点对创业和居住环境、落实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等进行研究,形成《关于中山市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研究报告》、《建立健全实绩考核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课题报告,为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五、决策服务
  1988年8月起,市委政策研究室每年参与市重要会议的筹备和组写市委全会,常委与部门、镇(区)联席会议等工作报告和重要会议文稿。草拟专项材料上报中央和省委。做好政策性文件咨询和征求意见工作,及时检查跟踪贯彻执行情况,反馈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为决策提供服务。根据市领导对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问题的批示进行专题调研,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推动解决有关问题。

  在为决策服务的同时,还编写大量的政策研究刊物。改革开放初期,定期编印县委办内部刊物《调查研究》。为协助基层和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辑录历年发布实施的重大政策,编辑出版《中山市经济政策汇编》(1984—1987年)、《中山市经济政策汇编》(1988—1991年)、《中山市经济政策汇编》(1991.3—1993.11)、《面向新世纪》(中山市1994—1998年调研成果汇编)、《中山市主要经济政策汇编》(1999—2000年)等资料。自2001年起每年出版《市党政领导重大调研课题成果汇编》,编印《中山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汇编》,每年印发8—10期《中山调研》供各级领导参考。2005年创刊《决策信息》,建立服务领导政策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决策信息服务。
 

上一篇: 第四节 统战工作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六节 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