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496次 | |||
一、设防标准 1991—1995年进行“水利工程防洪达标”建设。1990年冬,全市13个镇(区)开展“达标”建设;副市长简国森亲自到南蓢镇新建箭竹山水库工地督促落实机械化施工,促进宜机(机械)则机,加快施工进度;市水利局组织到三角镇开展干堤加固试点。 1991年,“达标”建设全面展开。经济欠发达的大南联围,筹资200万元,2年内完成“达标”建设,被誉为“中下南精神”,树为学习榜样。1991年7月,市政府做出5年计划3年完成的决定,由市财政增拨600万元,同时采取银行贷款超前投入、超前建设等措施。 1993年12月,全市如期提前2年完成“达标”建设任务,3年共投入资金3.08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超前贷款1.3亿元,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首创;按标准加固干堤356公里,加固水闸72座,大修除险加固干堤窦闸150座,加固水库11宗,经电排技术改造达标电动排灌站165宗179台11992千瓦。各类工程防洪标准达到:江堤—中顺大围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位,加安全超高1.5米;5万亩以上中型联围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洪水位,加安全超高1.2—1.5米;1万亩以上至5万亩以下小型联围按10年一遇洪水位,安全超高1.2—1.5米。海堤5万亩以上中型联围按暴潮水位加10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1万亩以上至5万亩以下联围按暴潮水位加9级台风风浪爬高,安全超高0.7米。中型水库按100年一遇雨量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小(1)型水库按50年一遇雨量设计、500年一遇校核。电动排灌站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5年一遇外江水位3天排干标准装机,保持完好率95%以上。全市江海堤围、水闸、水库防洪工程达到省定标准。 1995年起,全市开展水利工程“上新台阶”建设。当年全市投入资金达1.8亿元,创历史之最,比“达标”建设的第一年(即1991年)增3倍。其中,镇村及群众自筹占总投入79.4%,投入资金由过去依赖国家转为主要靠镇(区)、群众和社会自筹,走上“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发展轨道。 全市“上新台阶”建设投入资金9.6亿元,在第一次达标基础上,堤围全面提高1个档次,水工建筑物工程提高2个档次。大型堤围面宽拓至6—8米,设防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中型堤围面宽拓至4—6米,设防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大部分实现堤路结合,其中浇筑混凝土堤面120公里。中顺大围(中山段)84公里、五乡联围43公里、大南联围23公里全线可通汽车,既方便防汛抢险,又为当地提供交通方便。干堤上的水闸以适度超前即比堤围标准高1个档次进行底板及内外翼墙加固等建设,超100座水闸由过去的人字门、一字门改为电动提升门,东河水闸和西河水闸、大涌口水闸采用集中程控开关实现远程控制,开关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4。对水闸、电动排灌站及列入除险加固规划的水库等建筑物工程,进行配套建设,建有钢筋混凝土的管理室、花园式的环境、可通汽车的交通道路,配置水位、雨量等观察设备和无线电台、电话等现代化通信设施。 二、专项工程 其他专项工程整治 至2005年底,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专项工程整治有:1998—2002年,实施广东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解决小型水库安全隐患问题议案,投入资金2800万元,完成20宗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2000年8月起,整治全市113条内河,至2003年完成阶段性整治目标,投入资金3.95亿元,整治河道长1012公里,一些河道如小榄石龙涌、三角新涌等实现“水清可用、岸绿可闲、景美可赏”。2005年市政府决定从当年起再用4年时间对全市内河进行综合性集中整治,打造“清洁、安全、绿色、文化”的健康内河系统,年内全市投入资金约6010万元,治理河涌155公里(包括支堤加高培厚),完成清淤加堤土方175.26万立方米,护岸砌石15.2万立方米,混凝土3.3万立方米。完成属重点整治对象的麻子涌和安阜涌的初步清疏。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由原来只有单一的排水(洪)渠设施发展到泵站、水闸等工程,并相继开展整治。1987年7月至1988年5月,增挖从岐关东路亨尾村与紫马岭之间起,经颐老院侧、通液压元件厂与海绵厂之间的山坳,至崩山涌注入岐江河的城区东部排水渠,干渠长5.37公里,4条支渠共长5.89公里,渠底宽6—8米,可排除城区东部莲峰新村和柏苑新村及土瓜岭、库充一带的洪涝积水。增建排涝泵站2座:1998年建成大王庙泵站,装机3台240千瓦,排水能力为15立方米/秒;1999年建成南三涌泵站,装机2台240千瓦,排水能力为10立方米/秒。2005年,市中心城区排涝除渍设施:西有西河、下闸涌、下闸泵站和彩虹新村的新开涌;南有方基涌、大王庙涌、大王庙泵站、白石涌、发疯涌、洪家基涌、南三涌、南三泵站、九曲河、安栏泵站以及第一城排水管、第一城泵站;北有后岗涌、后岗泵站、员峰涌、北部排洪渠(3条)、莲峰排水管(2条);东有东部排水渠、柏山渠、华柏水闸、库充排水渠、夏洋泵站以及崩山涌水闸;其他还有环城桥水闸。2000年建成、坐落于岐江河东出口处的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在泵站投入运行后,能快速降低岐江河水位,对解除中心城区暴雨成涝的威胁发挥显著作用。 2002—2004年,共投入资金1.37亿元,整治横栏、小榄、东升、古镇等镇河涌工程31宗长24.59公里的堤围险段;从2003年12月起,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进行城乡水利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的决定,至2005年底投入资金7.32亿元,整治堤围险段20.29公里。 三、新建与重建工程 1998年5月31日动工,2000年7月1日建成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2亿元,是全市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单项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有水闸、船闸和泵站,泵站总装机1.08万千瓦,安装大型全调节立式轴流泵6台,设计流量272立方米/秒;枢纽运行后,极大减少石岐城区暴雨成涝水浸现象,改善岐江河水环境,提升中顺大围的防洪、排涝、灌溉及航行能力。1996年6月建成小榄泵站(南、北站),总投资4610万元;运行后的1997年6月,4天连降暴雨共达400毫米,通过开机抽水,围内水位低于0.8米,全镇无涝灾发生。1996年6月建成古镇洼口泵站,总投资1300万元。1996年7月建成阜沙鸦雀尾泵站,总投资1330万元。1997年建成总投资907.76万元的文明围排涝整治系统深滘泵站、孖沙泵站、汲水泵站。2002年建成总投资5929万元,为全省第二大的火炬区洋关泵站,其标准高、流量大、设备先进,成为由内排转向外排的又一大型泵站。大涌口水闸2004年动工,总投资约1.05亿元,为全市最大的防台风、暴潮及抗咸工程;2005年兴建民众田基沙水闸,总投资约6165万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