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448次 | |||
中顺大围是珠江三角洲五大联围之一,中山段83.78公里,捍卫面积659平方公里,人口79.43万人,分别占全市陆域的39.23%和人口的56.41%,2005年设防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位,属Ⅱ级堤防。中珠联围为Ⅰ级堤防,中山段11公里,捍卫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人,2005年设防标准为100年一遇暴潮水位。五乡联围、文明围、民三联围、张家边联围等4宗为中型联围,干堤总长141.72公里,捍卫面积321.18平方公里,人口36.91万人,2005年设防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位。马新围、三乡围、横石围、大南联围、神湾联围、丰阜湖联围等6宗为万亩以上联围,加上容高联围黄圃大岑段,干堤总长84.61公里,捍卫面积96.65平方公里,人口11.39万人,2005年设防标准为30年一遇洪(潮)水位,属Ⅲ级堤防。其余41宗为万亩以下堤围,设防标准达到20年一遇洪水位。 为有利于防洪(潮)、排涝、灌溉和通航,至2005年,全市联围干堤建有水(船)闸工程178座,总净宽2351.1米,暗窦200余宗。其中,东河、西河、大涌口、石角咀(旧、新闸)水闸等4座为大型水闸,总净宽631.4米;铺锦、拱北、鸦雀尾、大南尾、马角、联石湾(旧、新闸)、灯笼、小隐、麻子涌、二滘口、上浪、正涌、乌沙、田基沙、三宝、冲口门水闸等16座为中型水闸,总净宽670米;其余158座为小型水闸。东河、西河、石角咀、三角、联石湾(旧、新闸)、下深滘、鸦雀尾、三宝水闸等9座均设有专用船闸,闸室总净宽93米;另有11座水闸兼有船闸功能,闸孔总净宽62米。 二、治涝排洪工程 1996年起,新建小榄泵站(南、北站)、古镇洼口泵站、阜沙鸦雀尾泵站和文明围排涝整治系统深滘泵站、孖沙泵站、汲水泵站及火炬区洋关泵站等水平较高的外排泵站,排涝能力达到2天排干。至2005年,机电排涝能力基本上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暴雨3天排干。 为整治围内排洪系统,改造低产田,至2005年,全市共开挖围内主干排灌渠道25条总长154.60公里,修建节制闸441座总净宽1708.20米,间闸16349座,大小暗窦2.40万多个;排洪系统整治达271.30万亩次,改造低产田达24.90万亩(次)。围内开挖中珠排洪渠1条,全长12.50公里。 2005年,中山城区防御江河洪水主要以中顺大围为屏障,利用长江、金钟等水库调蓄山洪削锋,减轻山洪的压力。防治暴雨的主要设施为集雨排水渠道,西有西河、下闸涌和彩虹新村的新开涌;南有方基涌、大王庙涌、白石涌、发疯涌、洪家基涌、南三涌和九曲河;北有后岗涌、员峰涌、北部排洪渠(3条)、莲峰排水管(2条);东有东部排水渠、柏山渠、库充排水渠。还建有大王庙泵站、东部排水渠崩山涌水闸、环城桥水闸和南三涌排涝泵站。 三、灌溉工程 全市电力灌溉站(含排灌结合)共160座,装机8916千瓦,其中纯电灌站6座9台1023千瓦,合计年灌水量638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27万亩。 全市水闸、暗窦、水陂引水灌溉面积占绝大部分,为36.11万亩;加上山塘水库、电灌站,有效灌溉面积49.95万亩,为全市总灌溉面积83.84万亩的59.57%。 四、小水电工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