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成立中山县淡水养殖技术组,配备5名淡水养殖技术员,同年5月18日成立中山县水产研究所,隶属县水产局。1982年2月12日,广东省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总站中山县分站成立,后改为中山市中心站,为隶属省的事业单位。1988年12月设立中山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全县主要产渔区成立鱼塘管理小组,分级推广科学养鱼先进技术。1990年2月28日,27个农业镇(区)按市政府规定设立镇级渔业技术推广站,共配专业人员79名。1996年7月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局设立科学技术教育科。通过建立以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为龙头的科研、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实施渔业技术难关岗位责任制,鼓励技术人员承包经营,发挥渔业科技人员作用,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
一、人工孵化苗种技术
1985年,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承担国家科委下达的“863计划”中“南方鲤鱼基因工程”研究课题;罗氏沼虾提纯复壮研究及其育苗技术获重大突破,苗种开始供应省内外;引进应用于草鱼出血病疫苗工厂化生产的全套技术并投入生产,解决草鱼苗缺乏的问题。至1997年,各镇(区)共有种苗孵化场56个,其中虾苗场30个,鱼苗场26个,除鳗鱼、甲鱼和一些稀有的名、优、特品种的种苗需要从外地调入外,其余各种家鱼和“三高”水产品种苗均可自给,并可供应国内各省市,中山成为罗氏沼虾育苗和供应的重要基地。1998年,全市共建有水产种苗场119个,其中鱼苗孵化场73个,罗氏沼虾孵化场46个,年产鱼虾苗近100亿尾。
二、高产养殖技术
1982年开始试养和试育罗氏沼虾,实施高产养殖,1985年后,养殖1000亩,最高亩产203.5公斤。1988年成功采用硅藻育苗新技术培育虾苗,同年一次性产虾苗301万尾。1990年产虾苗2亿尾,平均每立方米水体产虾苗提高到15.6万尾。1995年养殖2.7万亩,并向全国输送虾苗推广养殖。2003年,推广“四大家鱼”混养优质鱼、优质鱼相互混养等混养方式,全市混养面积超10万亩,推广越冬鱼虾、标粗苗等技术,全市越冬养殖面积超2万亩。推广先进实用的渔业机械,2004年在横栏镇横西村建立500亩的渔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在阜沙、板芙、坦洲等镇推广塘底管道增氧和塘底管道铺地膜等新技术,以较低成本解决深层水增氧问题;引进和推广使用自动投料机、鱼塘清淤机、管道增氧机和微气泡增氧器等新式增氧机。至2005年,全市有增氧机6.04万台,增氧面积28.5万亩,占养殖面积的85.7%。
三、高产科学养殖技术培训
1990年后,年均培训渔业从业人员4000人次。1995年底,全市25个镇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005年启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邀请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省病防中心等科研机构专家对养殖户开办以健康养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班共72期,培训农民7970人次;组织学习、交流活动223批次,3433人次参加。中山农户涌现出一批水产养殖能手,其中黄圃镇鳗鱼养殖专业户罗文显,1990年养殖面积37亩,总产4.66万公斤,亩产1239.4公斤;沙朗养虾专业户关吉日,养殖罗氏沼虾10亩,总产4050公斤。
四、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和测报
1985年前,市水产科研所研究推广鲩鱼免疫注射法。1987年早春较暖,鲩鱼病发早、发病面广,渔业技术员培训鱼苗注射员44人,推广鲩鱼免疫注射及石灰调节水质等方法,到塘头诊治鱼虾病,控制鱼病蔓延,土法免疫注射普及面58%,全市鲩鱼成活率75%,产量大增。
90年代,发现鳗鱼常见病种爱德华氏病、水毒病等,研究出控制池塘水的能见度为40—50厘米、每10—15天每亩施放生石灰15—20公斤杀死原生动物和致病菌等防治方法。2000年,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从海南省引进罗氏沼虾种苗,改良罗氏沼虾的亲体,降低罗氏沼虾白肉病发病率。2003年,扶持和引导板芙镇、三角镇设立鱼虾病诊所、鱼虾病防治中心,为养殖户提供服务。2005年在全市12个镇(区)建立24个测报点,测报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甲鱼、鳗鱼、草鱼等6个品种的病害,测报面积363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