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8 【点击率】430次 | |||
通过出海监视管理渔场,保护中山沿海岸一线渔场各种鱼类的亲鱼、幼鱼、成鱼资源,保护鱼、虾、蟹、贝等鱼类的亲体、幼苗的生活栖息区和鱼类产卵繁殖的海区。2005年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在人工鱼礁区、灯笼水道、中山贝类增殖护养区、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石岐河和磨刀门水道共7个调查站开展专项调查,摸清中山水域渔业资源种类结构,为资源保护、渔业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与林业、公安等单位在城区联合进行野生动物执法检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严禁使用违禁渔药。2001年建立中山市水产信息中心,同年4月创建市海洋与渔业局网站,域名“www.zsof.gov.cn”,开设渔业法律法规、政务公开(水产行政事业收费公示、政务指南等)、海洋与渔业知识、水产信息等栏目;创办15期《中山水产信息》。2005年把通过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企业产品列入指定检测项目,分别于6月和10月抽检黄圃镇顺景,板芙镇大文、镇安,小榄镇合成,港口镇大南等10个养殖场的鳗鱼、甲鱼、鲩鱼共60个样品,抽检产品全部指标均合格;10月,针对外地供应香港鲜活淡水鱼检测出含有孔雀石绿事件,开展孔雀石绿残留检测,抽检了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镇大南养殖场等2个单位的4个样品,全部指标合格。同年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专项检查,查处有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违法行为的酒楼食肆。执行海洋功能规划制度、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监督和管理海域使用行为,做好海域使用的申请审核和登记发证。检查夏季渔航安全,清理整治渔港,检查渔船适航状态、渔业船员持证、渔船消防、救生设备、渔港安全设施,改善渔港航行与停泊秩序;改造横门渔港西堤、北堤450米的铁桥,港池、航道清淤2.4万立方米。依法加强珠江口渔场和横门东(西)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磨刀门水道等沿海渔业水域的检查,重点查处机动渔船在禁渔区、禁渔线内的各种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清拆禁用的渔具“迷魂阵”,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 1982—2005年,中山共投资372.91万元,在饲饵丰富、水面平静宽阔、流速缓慢、鱼类较少的河、海、滩人工增殖投放鱼种21483万尾及虾、蟹苗20多万尾,稳定、补充和平衡江河渔业资源。1991—1996年投入资金93.73万元,在中山港水域、大南沙大桥水域、横栏水道水域投放经强化培育的罗氏沼虾苗86万尾、中国对虾苗2100万尾、鲤鱼苗5926万尾。1997—2005年,每年都放流鱼苗、虾苗;2005年放流鲤鱼、草鱼和南美白对虾苗共计1050万尾。开展增殖科研工作,研究增殖鱼类生长和洄游的规律及江河资源变动情况。加强河域巡检,放管养结合,严查重罚非法捕捞。加强休渔管理,每年于6月1日前派出渔政船进驻横门渔港,全方位监控管理休渔期,提高休渔效果。2002年8月初,在南朗镇横门珠江口幼鱼幼虾保护区建立1座体积为2821立方米的人工鱼礁,2003年在休渔期结束前完成约5000立方米的海上建筑工程,为中山市珠江口咸淡水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繁衍场所,修复、改善近海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2003年筹建环境监测站,监测市内海域、陆地鱼塘的海洋和渔业环境。2005年以南美白对虾种苗生产为切入点,开展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严把种苗质量关。 1982—2005年中山县、市江河人工增殖放流情况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