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塘整治与养殖基地建设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442次


一、基塘整治
  中山淡水养殖主要是池塘养殖,早在15世纪就因地制宜将低洼地按六基四水比例挖深7尺为池塘来养鱼,俗称为鱼塘,在塘基上种植桑果蔗,形成独特的桑基、果基、蔗基鱼塘良性循环的渔业生产模式。1979—1990年,鱼塘承包户为获取承包期内的增产收益,既不注重传统的修基拍坎上泥、积肥、育蔗(果、菜、桑)和年底干塘拍坎的护塘,又忽视修整和管理鱼塘,常年投放鱼种,增大养殖密度,提高鱼塘水位,违反静水养殖规范,导致基崩塘浅,有害物逐年增多,塘力下降,鱼病渐增。1991年9月15日在古镇召开全市鱼塘整治工作现场会后,市镇两级设立领导机构,制定规划,开始基塘整治,在主要鱼产区由管理区按年度征收鱼塘整治基金每亩100—120元,专款专用;同年全市筹集鱼塘整治基金1853.2万元,投入1013万元,整治鱼塘面积2.2万亩。先是采用清淤和汲淤,竖水泥板砌石护基,但成本高、效果不持久;1994年起,采用推土机和挖掘机高标准连片大面积整治鱼塘,结合建设道路或住宅或水利设施而砌砖石护基,取得显著效果。2000—2005年,投入2.84亿元,整治鱼塘面积24.2万亩。至2005年,整治后的鱼塘基本实现连片,标准和规格统一,基本通水(即排灌分流)、通电、通路、通桥,水深超2米以上,每亩增加水体超30%,减少鱼虾病害,节约生产成本,养殖同一品种每亩产量增20%,增收15%;每亩承包金由600—900元提高至1000—1500元,2004年起每年为全市村集体增收约5580万元。至2005年,全市通过整治鱼塘建立连片养殖生产区355个,面积约15万亩,其中200—500亩的282个,500—1000亩的55个,为建设产业化养殖基地作创造了条件。

二、养殖基地建设
  90年代起,随基塘整治面扩大,连片鱼塘逐渐形成。中山渔业由传统型逐渐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转变。1994年,东升镇脆肉鲩大面积高产养殖技术通过省级鉴定,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民众镇引进江苏省镇江市龙山鳗业有限公司,在黑沙、乐民、沙仔、民平四个管理区,开发4320亩养殖鳗鱼,引进日本年产550吨烤鳗生产线,形成养鳗、加工、出口一条龙体系,吸引顺德、浙江、福建等养鳗专业户到民众镇开发养鳗,面积达1500亩。1996年,阜沙镇阜沙村三圣宫甲鱼养殖场实行“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建立亲鱼培育、种苗孵化、成鱼养殖、产品销售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民众镇引进港资在东胜村建成大地一龙(中山)养殖场,主要蓄养和繁殖日本名优锦鲤和中华鳖(水鱼)种苗,后逐渐发展成为休闲观赏旅游景区。沙朗镇至1998年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6300亩,平均亩产325公斤,次年新西区成立后,罗氏沼虾养殖面积扩至1万亩,平均亩产达360公斤。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在南朗、翠亨等沿海地区建成市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场、中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中山水产研究所、市海淡水养殖实验所。2002—2003年在水产重镇开展“名、优、特”品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建立8个产业化基地,有三角镇6000亩甲鱼健康养殖基地,横栏镇2500亩桂花鱼养殖基地,横栏、板芙镇5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神湾、坦洲片7397亩禾虫护养基地,东升镇8500亩无公害脆肉鲩养殖基地,西区3500亩罗氏沼虾养殖基地、港口与东凤镇1.3万亩“四大家鱼”加工出口创汇基地,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2000亩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南朗片7000亩青蟹养殖基地,共计8.6万亩,加速发展渔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水产品向品牌化、绿色无公害化发展。2000—2005年,西区罗氏沼虾,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宝平牌草鱼、鲮鱼肉片和宝平牌鳙鱼,三角镇全福水产养殖场的“全福甲鱼”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中山水产成品创出优质品牌。
 

上一篇: 第三节 渔业捕捞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五节 水产品加工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