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渔业捕捞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453次


  中山渔业捕捞包括海洋和江河捕捞(即淡水捕捞),由于资源受到破坏,1979年捕捞量仅为2685吨,比1977年下降49.7%。1980—1984年,虽实行家庭经营近海捕捞及固定包干上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渔业捕捞量及产值仍下降。1982年起开始放流名、特、优鱼虾苗,加强渔政管理。1983年起向港澳深海拖网渔船输出渔工劳务,既增加渔民就业和收入,又提高中山渔民的深海拖网作业和航海操作技术。1985年,发挥各渔村优势,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将民众渔村虾船和涌口门部分虾船及其捕虾作业集中转移给擅长大机船出海作业且捕虾技术较高的坦洲渔村渔民,将不适应出海捕捞的机拖船转到内河运输,转移部分渔业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渔业捕捞产值下降,但渔村工副业收入增加,1985年渔业捕捞、农业、工副业产值比由1982年的78.15:5.26:13.5调整为60.33:13.21:26.46。1987年完善渔业承包责任制,组织渔民自由组合、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和自由生产,自筹资金和贷款更新改造渔船,同年改造渔船387艘次,改变深海捕捞作业方式,提高渔船出海出航率,减少往返次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1987年虾船最高船产值为18.5万元,普遍有12万元,其中中山13005、13008船分别由两兄弟樊林、樊华洪担任船长,坚持勤出海,多下网,实行长摆海生产,无风不返港,不仅注重搞好优质鱼虾类产品的保鲜加工,对低值鱼虾类和贝类也进行保鲜加工,创全市虾船单产总收入分别为18万元和18.5万元的最高历史纪录。同年中山市渔农冷冻厂投资扩建冷库,渔民也以股份制形式投资建冷库。捕捞产量逐年递增,1997年增至12400吨,是1987年的3倍多。此后海洋和江河水产资源渐减,生产成本增加,大马力渔船所剩无几,由1997年起,海洋与淡水捕捞产量逐年下降。2000年起,调整捕捞业结构,保护江河海洋渔业资源,实行海洋和江河年捕捞产量“零增长”作业措施,发展休闲渔业。

1979—2005年中山县、市渔业捕捞情况表

表8-3-2
年 份 捕捞产量(吨) 捕捞渔船
捕捞总产量 其中:淡水捕捞产量 非机动船(艘) 机动船(艘) 动力(匹)
1979 2686 1012 137 65 6557
1980 2795.4 1053 226 62 8512
1981 1921.6 724 59 103 7666
1982 2521.1 950 857 404 9185
1983 3951 862 897 707 13863
1984 3223 905 689 550 9403
1985 3519 1205 427 712 10654
1986 3800 1400 394 678 9388
1987 3930 1448 536 1037 12596
1988 4296 1588 417 1198 9601
1989 4900 1650 385 1888 16693
1990 6328 1655 425 1893 25206
1991 7638 2507 18897 3883 48460
1992 8764 3134 18863 3231 48761
1993 10175 3701 18831 3548 31876
1994 11182 4190 478 3431 31625
1995 11800 4300 473 3430 31760
1996 14307 4807 478 3369 34254
1997 12400 4900 3335 3736 40491
1998 9227 5136 3335 3736 40491
1999 9227 5237 4002 4483 48589
2000 7749 4500 4800 5379 58298
2001 7749 4500 5700 6080 60831
2002 7782 4521 6840 7196 71997
2003 7772 3884 8149 8213 83396
2004 7450 3650 9518 9432 97428
2005 6736 3406 10422 11326 11581

上一篇: 第二节 渔业养殖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四节 基塘整治与养殖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