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淡水养殖
中山渔业养殖以淡水养殖为主,辅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水库、河涌和稻田养殖为辅。1978年成功试用高密度流水养鱼,设厂生产推广使用颗粒饲料,以蔗渣蛋白等颗粒精饲料代替原象草等青饲料和粪肥饲料,发展优质鱼类养殖和实现人工杂交繁殖鱼种苗。1979年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招标养殖,池塘养鱼向养殖能手转移。1982年,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由主要养殖滤食性的鲢、鳙鱼类改为养殖给食性的鲮鱼类,提高放养密度,通过多品种混养套养,并使用增氧机、水泵等机械设备改善水质。1983—1987年,开展大面积连片池塘高产示范活动,推广普及池塘养鱼亩产超500公斤、700公斤、1000公斤和以养鲩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及综合技术;市水产局和市科委于1983年底在南头区开展400亩鱼塘亩产千斤的高产联片示范片活动,区内9乡116个村616户的661口鱼塘共3960亩参加示范,占全区鱼塘面积50.3%,平均亩产实现502公斤,全区塘鱼平均亩产410公斤,较1982年示范活动前增长23.3%。1985年取消水产品派购,全市增加鱼塘面积3万亩,三角镇开始集约式养殖生鱼。1986年,经济作物区塘鱼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57.5公斤增至100.5公斤,粮产区和民田区塘鱼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7.2公斤增至23.5公斤,中山渔业由副业升为主业,塘鱼产量首次突破5万吨。1990年用水泥板护基,重点整治因崩基变浅且鱼病增多的鱼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3月每亩鱼塘再投包的租金增至2.15万元,提高9200元。至1991年全市有鱼塘13.1万亩,平均亩产519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山成为全省首个池塘养鱼平均亩产超500公斤的地级市。1994年起,在效益低的蔗地、蕉地、高旱瘦瘠地、低洼池开挖鱼塘3.7万亩,增养白花鲈、遮目鱼等名优品种。1995—2005年,实施以水产养殖为龙头,生态禽畜业和规模化蔬菜生产为两翼的“三高”农业发展战略,养殖质优价高的鳗鱼和罗氏沼虾成为“三高”农业基地项目,占全市耕地三分之一面积的池塘养鱼所创造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占渔业养殖面积三分之一的优质鱼养殖所创造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70%,中山首次成为全省淡水渔业先进市。根据中山特点推进渔业产业化、现代化,水产品养殖形成三角生鱼、横栏桂花鱼、沙朗罗氏沼虾、小榄鲶鱼和仙骨大头鱼、东升脆肉鲩、民众和坦洲鳗鱼、古镇水鱼等“一镇一品”的专业化规模。至200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29.27亿元(当年价),占农业总产值55.32%,出口创汇6813万美元。
1988年全市河涌养鱼有13个镇,放养面积共3746亩,总产量931吨。后因兴修中顺大围等水利设施,截断河涌,化肥农药残余物和工业与生活污水排入河涌,严重影响鱼虾生存。至1997年,全市河涌养殖减至60亩,年产量仅10吨。
除河涌养鱼,还在中山境内的江河中放流鱼、虾、蟹。至1980年投放引进的中华毛蟹形成群体,全年捕捞产量15吨。1982—1990年,全市共投资88万元,向市内河流和珠江口放流鱼种4838万尾,放流罗氏沼虾苗50万尾、中国对虾苗2100万尾。
1978年,因长江水库供水给石岐而停止放养,山塘水库养鱼面积减至276亩,总产量仅17吨。后由于放养量少,成本高,无专人管理,成活率低,逃鱼严重,至1991年放养面积再减至150亩。1995年后放养面积略有增加,但投入少,产量低,放养面积仍在减少。
中山历来有利用稻田蓄水养鱼的生产习惯,大多在早造水稻抽穗扬花时蓄水深约35厘米,放养越南鱼、鲤鱼及鲩、鳙、鳊等鱼种,适量适时投放猪牛粪和瓜藤菜叶等为饲料,秋收时可获粮鱼双收。全市适宜养鱼的稻田约20万亩,产量和利润较低,每亩盈利不足200元,平均亩产约20公斤。至1988年仅神湾、阜沙、沙溪等镇有稻田养鱼,共1450亩,年总产量29吨。
二、海水养殖

2003年,板芙镇虾农养殖的南美白对虾获丰收。
中山海水养殖始于1975年,当年县政府财贸办公室发文要求县水产公司和外贸水产进出口公司从潮州聘请50名渔民和1名养蠔能手到中山指导渔民养鱼和蠔。后渔民个人出资建设养蠔及养贝(螺)场。1981年,首次引进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巨型萍果螺,至1984年9月,平均亩产成螺2000公斤。同年市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心站与畜牧局、科委、翠亨宾馆合作在南朗平顶村建立海滩深养殖试验站,试养尖吻鲈、罗氏沼虾、乌头鱼。至1989年,因萍果螺螺肉粗糙无鲜味,且蚕食稻田农作物,渐减少养殖。1990年初,划珠江口横门的马安山、牛岗山、灯龙山等处水面2.5万亩为蓝蛤(即白蚬)和蠔贝资源护养管理区,由南朗鸡头村冯泽荣等13户渔民联合承包经营,其中竖桩养蠔5000亩,投白蚬幼体5万箩,7个月后收获白蚬150万公斤,产值36万元。1999年起,重点开发连片浅海滩涂进行咸淡水养殖蚬、虾、青蟹,护养禾虫。至2005年,全市利用浅海滩涂养殖4万亩,其中在南朗镇护养白蚬1.6万亩,在坦洲、神湾护养禾虫2500亩,形成区域特色渔业,并实行养殖证制度,规范海水养殖,发证7198本。
1979—2005年中山县、市塘鱼养殖情况表
年 份 |
放养面积(亩) |
平均亩产(公斤) |
总产量(吨) |
1979 |
95045 |
211.5 |
20102.02 |
1980 |
97304 |
210.0 |
20433.84 |
1981 |
99071 |
234.0 |
23182.61 |
1982 |
102782 |
275.0 |
28265.05 |
1983 |
106957 |
303.0 |
32407.97 |
1984 |
115979 |
354.5 |
41145.56 |
1985 |
122059 |
378.5 |
46199.33 |
1986 |
125138 |
403.5 |
50493.18 |
1987 |
127598 |
414.0 |
52825.57 |
1988 |
125944 |
443.0 |
55793.19 |
1989 |
130000 |
449.0 |
58370.00 |
1990 |
127670 |
501.0 |
63962.67 |
1991 |
131000 |
519 |
67989.00 |
1992 |
146000 |
551 |
80446.00 |
1993 |
171000 |
567 |
96957.00 |
1994 |
208000 |
552 |
114816.00 |
1995 |
252000 |
589 |
148428.00 |
1996 |
269000 |
547 |
147143.00 |
1997 |
265000 |
580 |
153700.00 |
1998 |
270580 |
636 |
172088.88 |
1999 |
270000 |
662 |
178740.00 |
2000 |
269000 |
690 |
185610.00 |
2001 |
279949 |
718 |
201003.38 |
2002 |
295738 |
730.11 |
215921.27 |
2003 |
359647 |
657.4 |
236431.94 |
2004 |
360668 |
684.46 |
246862.82 |
2005 |
365997 |
720.88 |
26383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