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731次 | |||||||||||||||||||||||||||||||||||||||||||||||||||||||||||||||||||||||||||||||||||||||||||||||||||||||||||||||||||||||||||||||||||||||||||||||||||||||||||||
二、疫病防控与监督 1989年,由市兽医防疫检疫站组织开展诊断、咨询、查访、监测、防治五结合的动物疫病诊断工作,设立三乡、坦洲、环城、坦背、东凤等5个畜禽疫情监测点。当年先后发现鸡马立克病、鸡甘保罗病、小鸭巴氏杆菌病(浆膜炎)和雏鸭病毒性肝炎4种新病,共诊断病例791宗。到1991年诊断病例达1287宗。随后几年,每年诊断病例均在1000例以上。2005年,诊断病例达1628宗。 (二)防控 畜禽流通渠道增加和畜禽新品种的引进,新的畜禽疫病相继传入中山,至1990年新发生的病种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番鸭花肝病、番鸭细小病毒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等8种。 1991—1993年,实施“兽医工作新台阶计划”,主要目标是降低畜禽死亡率。通过采取常年防疫注射、消毒、检疫等综合防控手段,到1993年,生猪死亡率由1990年的1.2%降至0.35%,家禽死亡率由12%降至3.1%。 1999年12月,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对动物疫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防治措施,用3年时间,有效控制15种重点动物疫病。2000年,中山市消灭布鲁氏菌病、住肉孢子虫病。达到控制标准的动物疫病有23种: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囊尾蚴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马立克氏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鸡球虫病、鸡白痢、禽霍乱、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姜片吸虫病、葡萄杆菌病、大肠杆菌病。至2002年,猪、禽和大牲畜因病死亡率分别达到控制在1%、6%、0.2%以下的目标要求。 2003年底,周边国家和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并出现人感染死亡。2004年春,多个省份乃至中山相邻地区也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中山迅速制定并实施《中山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当年组织发放禽流感疫苗404.15万毫升,禽流感总体免疫率为87.5%,其中种禽场,规模禽场免疫率达100%。市政府出台《中山市畜禽养殖场管理规范》,结合实际规范畜禽养殖场的准入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耕牛防疫 1982年冬至1983年春,五桂山、南朗、三乡公社先后发生耕牛锥虫病,其中三乡公社发生974例,五桂山、南朗发生895例,经及时用药,全部治愈。 生猪防疫 70年代后期,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病三大传染病在中山极少流行,而以链球菌病发生较多。1979年6—7月,全县大多数公社出现猪链球菌病大流行,为历史所罕见。经采取紧急措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以后加强对母猪和仔猪的基础免疫,该病再没有出现流行。1990年后,中山出现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3种新病,及时加强防控,使这3种病症仅呈散发状态。1994年,中山消灭布鲁氏菌病。90年代起,中山把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口蹄疫、猪瘟作为重点防疫对象,坚持防疫注射和把好检疫关口,每年防疫注射都在50万头次以上。2000年,注射猪口蹄防疫疫苗53.9万头次,注射率96.3%;猪瘟防疫疫苗54.7万头次,注射率97.7%。2003年起对已注射口蹄疫疫苗的生猪实行带耳标的制度。2005年开始对生猪口蹄疫苗免疫由普通疫苗改用浓缩苗,实行免费注射,注射率达100%,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发生与扩散。 家禽防疫 70年代末,家禽防疫以预防鸡瘟、禽出败和鸭瘟为主。1979年全县注射鸡瘟疫苗132.8万只次,禽出败28万多只次,鸭瘟6.64万只次。由于坚持每年预防注射,到1984年,上述对家禽危害较大的主要疫病大为减少。1980年,在引进的美国AA鸡中发现马立克氏病,以后成为群养鸡的主要病害之一。1987年4月,沙溪镇好景农场4000多只鸡发生此病,死亡1400多只。1982年,在群鸡中出现鸡法氏囊病,1985年局部流行,1988年全市大流行。1989年11月,15个镇(区)相继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死亡雏鸭17万只。2000年春,三乡、横栏、小榄等镇发生雏鸭传染性浆膜炎,死亡雏鸭1.08万只。对家禽出现的多种新病害,采取预防注射、改善饲养卫生条件和控制好禽只饲养密度等措施,提高预防和控制疫病的能力。2003年底至2004年春,针对多个省份及相邻地区出现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市政府及时组织资金及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并实行疫苗全部免费提供,使全市家禽免疫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场、场不漏禽、禽不漏针”,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暴发。其后,对全市养禽户免费提供H5N1疫苗。至2005年,中山未再发现群体性家禽死亡事件。 狂犬病防控 1980年有11个公社、34个村先后出现狂犬病,犬伤1500多人,48人发病,全部死亡。县政府立即组织畜牧局、卫生局、公安局、工商局派员成立犬类管理领导小组,狂犬病工作预防的重点是对犬类进行免疫预防注射。10月,引进兰州生物药厂的犬用狂犬疫苗,在环城区(今南区)土瓜岭村进行家犬免疫试点,取得经验后即在全县铺开,共注射家犬1万多只。中山的预防狂犬病工作由此开始。 1981年,实施对犬类强制免疫,疫点彻底灭犬,当年注射家犬1.10万只,占养犬数的84.5%,犬伤人数减至350人,狂犬病死亡人数下降至3人。1982年后每年注射率均在90%以上,收到显著效果。1982—1988年,全县、市死于狂犬病的共14人。1988年6月,省政府在中山召开预防狂犬病现场会,推广中山市加强犬类管理、预防狂犬病的经验。1991年5月,市政府对犬类管理重新作出规定,明确划分禁养区和准养区,城区禁止养犬。1991—1999年全市发生狂犬病死亡病例8例,其中有6年无死亡病例,1997—1999年连续3年无狂犬病例。中山狂犬病防控1993年获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 2000年7—8月,沙溪镇龙头环村和东区老富头村先后发生狂犬病例,2人死亡,全市立即突击预防注射犬只5.18万只,占存栏数的96.1%,疫点捕杀家犬535只,阻止狂犬病的扩散。2003年和2005年市府办分别下发《中山犬类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预防控制狂犬病的通知》,对犬类饲养实行严格限制、从严管理,进一步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1981—2005年中山县、市狂犬病防疫情况表
三、动物检疫 四、动物防疫监督 1998—2005年,全市共立案查处违反《动物防疫法》案件15宗。并通过执法,规范畜禽饲养场和屠场、畜禽加工场、市场的动物防疫程序,提高防疫水平,减少疫病发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