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9 【点击率】563次


一、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1996年,由财政部牵头,会同农业、水利、农机部门,选择粮食产区进行上规模、高档次、集中连片地实施农业、水利、农机综合配套建设的粮食自给工程项目,中山为广东省的项目区之一。1997年8月,先后选择三角镇爱国、和平、东南3个管理区和三乡镇大布管理区、南朗田边管理区、翠亨镇崖口管理区(后合并为南朗镇)、黄圃镇石军管理区共5579亩作为项目区,总投资3003万元(含水利)。对项目区的农田重新规划,建成规格化、田园化、排灌渠水泥硬底化、排灌分家的高标准农田。至1998年,经过3期实施,把原来低产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田成方、地力高”的高产稳产现代化样板田。

  在粮食自给工程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到1998年底,市、镇两级共同创建各类型示范基地218个,示范基地面积22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21.3%。形成市、镇两级合办的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片,其他类型示范基地主要有沙朗8000亩罗氏虾产业示范基地,横门、民众沿海4万亩香蕉高产示范基地,小榄、古镇、东升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化示范基地等。

  根据省《关于在珠江三角洲建立十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决定》精神,1999年,省、市决定在古镇镇建立省级农业示范区;市政府制定《中山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小榄、横栏、西区为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投资1.9亿元,用5年时间(1999—2003年)建成。示范区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基塘标准化、生态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以及村镇建设等项目为重点。2000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至2000年底,古镇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成,完成高标准基塘改造2500亩。至2003年,市、镇、村三级共投入资金6.83亿元用于各示范区建设,共修筑农业机耕路184.097公里,修建农桥124座,涵闸14个,新架高低压电网166公里,整治鱼塘3.5万亩,整治河涌39.28公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5684元增至2003年的8730元。古镇省级示范区和小榄、横栏、西区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均以高分通过省、市的专家组验收。

  在省、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各镇(区)掀起建设示范小区的高潮。至2005年,各镇(区)均基本建成1—2个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小区。

二、农业机械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其次是鱼塘养鱼、种植甘蔗。当时农业机械主要用于水稻的播种、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和加工等项目。

  1992年,中央和广东省提出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面积逐渐增加,农业机械除继续推广水稻生产原有适宜机具外,开始因地制宜推广水果、水产、蔬菜、花卉的生产机械。2001年,按照中山市“十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继续巩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重点转向水产、水果、畜牧、花卉、蔬菜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适用于集体生产的大型水稻种植机械逐步被小型、灵活、高效的农业机械所替代。稻田耕整机械以发展小型手扶拖拉机为主。1983年,中山农机二厂开始生产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同时,与之配套,农机四厂生产出型号为1BSQ—69型的驱动耙。原来的大、中型拖拉机在开发和平整耕地、鱼塘及兴修水利中仍然发挥作用。至1988年,全市推广使用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9924台,1BSQ—69型驱动耙3860台,全市稻田耕整机械化率达到98.5%以上。农业耕作、排灌、加工和运输实现机械化,脱粒、植保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农业机械化有新的发展。1984年,引进浙江产的麦浪—12联合收割机。1989年中山农机厂与省合作研发中山—120水稻联合收割机,1990年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少量生产,该机获“七五”全国重大计划成果博览会优秀奖;1992年全市拥有86台,收割面积2.7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2.8%。1995年下半年,引进珠江—1.5型联合收割机,1996年又引进浙江湖州系列联合收割机,并确定这两种机型为中山今后一段时期推广的机型。另外,还引进日本久保田联合收割机等。

  1994年,火炬开发区西桠管理区建成中山首家机械化工厂育秧生产线,配合水稻推广塑盆育苗抛秧技术。1994—1998年,张家边、翠亨、南朗等镇(区)先后兴建水稻育秧工厂,其中南朗镇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1996年中山市成为全国10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之一。

  1998年起,市政府实施《中山市农业机械化1998—2000年发展计划》,每年投入400万元,重点发展收割机械。计划3年内全市增加收割机械450台,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到30%。鼓励农户购买收割机械,对购买收割机的农户,由市、镇两级补贴价格的30%。收割服务公司相继出现,程氏、严氏和光明等5家较大的收割服务公司和跨户、跨村、跨镇开展收割服务的专业户形成跨区作业的雏形。至2000年末,全市拥有各种型号联合收割机445台,机械总动力42.81万千瓦,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到36%。

  2001年,推广鱼塘机械增氧、水产机械投喂、种植业自动喷灌等种养业新技术。2003年,由中山市自行设计、研制、施工的香蕉索道运输、自动清洗、消毒生产线,在民众镇600亩有机栽培基地投入使用。水产深层增氧、香蕉低压微喷灌技术试验也获得成功。2004年,香蕉微喷灌和鱼塘深层增氧两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6万亩和1.9万亩,增产成果显著。香蕉低压微喷灌项目获广东省2004年度科技推广三等奖;水产深层增氧系统于2005年初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获中山市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9.6万千瓦,劳均拥有机械动力3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9.1%、机割率达80%以上,水产增氧率85%以上;农业机械化从单一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为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牧生产、农产品加工及运输等实现机械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1995年,全市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连片集中,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1996年,启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市政府提出发挥本地自然、地缘和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群,营造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优势,培植一批有实力、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2001年,市政府制定《中山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办法》,按照“扶优扶强”和“立足高标准、培育大龙头”的思路,发展农业产业化。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潮兴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培养对象。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潮兴家禽发展有限公司、中山市东凤镇华记水产加工场、中山市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中山市黄圃镇泰和腊味有限公司、中山市兴马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白石猪场、广东省棕榈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至2005年,中山食品水产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

四、农业科技
(一)引进新品种
  80年代初,在继续推广高产耐肥的中迟熟常规水稻品种特青、青华矮、桂朝、秋桂矮等良种的同时,引进推广高产的杂交稻。90年代后,重点推广高产优质稻,从1994年起,优质稻种植面积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2000年后接近100%。其中特级优质品种籼小占、籼七占、小农占(会农占)、新马占、马坝银占等占82.6%,全面实现优质化。糖蔗生产除抓好粤糖63/237品种外,先后引进30多个新品种进行试种,最后筛选出新台糖10号、新台糖1号、粤糖81/354、粤糖83/251、粤糖83/257、粤糖83/271、粤农76/159、粤农81/342、粤农81/445等9个高产、高糖、高抗品种为80—90年代主要推广良种。

  90年代,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品种引进推广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大力推广“名、优、新、特、稀”品种。先后引进美国西芹、日本雪白花菜、台湾番石榴、红龙果、西番莲、夏威夷木瓜以及美国奇特火焰木、腊肠树、加拿大海枣等一大批蔬菜、水果和花卉新品种。

(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水稻栽培 80年代重点推广杂交稻及其配套技术,包括繁育制种、疏播育壮秧、氮素调控和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化学除草和低群体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亩产500公斤规范化栽培技术,实行栽培标准化、数量化、规范化、图表化生产。该项技术1990年获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90年代重点推广优质稻及其配套技术,包括塑盘育苗抛秧技术、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电脑栽培技术等。

  其他农作物 80年代开展马铃薯脱毒防退化研究试验,在省农业厅、省科委、华农大的支持帮助下,育成“金冠”马铃薯新品种,获中山科技特等奖。糖蔗生产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和吨糖综合技术,以及间种、套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90年代,蔬菜生产推广黑遮光网技术,开展蔬菜反季节生产。该项技术于2000年获农业部丰收奖。

  1980—2005年,中山县、市农业系统(不含水产、水利、林业)获市科委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共125项,其中获部级奖3项,获省政府、省科委、省农业厅奖16项,获原佛山地区奖6项,获市级科技奖100项。

1980—2005年中山市(县)获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成果奖表

表8-1-19

年份 成果名称 奖励名称 受奖单位(个人) 授予单位
1980 推广糖蔗育苗移栽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陈东兴、柯汉潮、赵国华、陈耀祥 省农业厅
1982 ywc—150型液压水陆两用挖坭船 广东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中山市农机研究所:李荣光、方文燊、潘庆源 省科委
1984 水稻氮素调控施肥法 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山农业局 省科委
1985 水稻优质良种民科占 优质粮产品奖 中山市农业局、民众农科站 农牧渔业部
1987 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 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 省国土厅
1987 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 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郑志刚、杨文良、胡焕钊、陈 文 省国土厅
1988 推广糖蔗中热高产良种粤扩63/237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柯汉潮等 省农业厅
1990 推广糖蔗亩产吨糖综合栽培技术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陈东兴、赵国华、柯汉潮、曹松森、杨秀潮、吴荣祥 省人民政府
1990 推广秋桂矮11号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坦背农科站 省人民政府
1990 薄膜覆盖和抛秧配套育秧技术的推广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 省人民政府
1990 推广水稻亩产500公斤规范化栽培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 省人民政府
1998 名优荔枝丰产良产综合技术的研究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山市水果办 省科委
1999 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等 省农业厅
2000 反季节蔬菜综合增产技术推广 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中山市经作管理总站:林建良、欧文强、万国富、詹碧湖、胡子冠 农业部
2001 白石种猪及配套系选育推广应用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东省中山食品进出口公司白石猪场 省科委
2002 水稻高产栽培计算机模拟模型(RSM)的推广应用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等 省农业厅
2003 保护地蔬菜综合生产技术 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中山市经作管理总站(农业局)林建良等 农业部
2003 优质高效香蕉新品种组培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洪炎龙 省农业厅
2004 石岐鸽的提纯复壮与推广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 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石岐鸽场 省农业厅
2004 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生产技术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 省农业厅
2004 香蕉生产使用低压微喷灌技术推广 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 中山市农业局 省农业厅

五、农业信息化
  1998年4月,市农委主持成立市农业信息中心,组建中山市农业信息网,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农产品流通和产、供、求信息交流。同年9月信息网改造升级,11月接入国际互联网和视聆通,成为全国第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地级市农业网,免费向社会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种植类品种700种,养殖类品种100种,图片7000幅。

  1999年初,中山市农业信息网升级为视聆通农业信息网,定位为广东省视聆通的农业专业网。新域名为agri.21cn.com。服务层面扩展到全省及全国各地。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农业信息研讨会上,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获“优秀农业政府网站奖”和“农业网站优秀设计奖”。

  1998年起,市政府对购买电脑上网的农产品流通专业户、种养大户实行补贴扶持,每户补贴2500—3000元。至2001年,共补贴1051户近300万元。至2003年,全市有1200个农产品流通专业户、种养大户入网,300多户开设电子邮箱,网站年访问人数达24万人次,共接待全国各地50多批客人,1000多人次参观。先后进行9次全面改版,总栏目增到21个,拥有信息量1000万字,每天更新价格信息1200条。2004年,制定《中山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同年11月,两个试点镇古镇镇、横栏镇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2005年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上一篇: 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九节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