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9 【点击率】563次 | |||||||||||||||||||||||||||||||||||||||||||||||||||||||||||||||||||||||||||||||||||||||||||||||||||||||||||||||
在粮食自给工程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到1998年底,市、镇两级共同创建各类型示范基地218个,示范基地面积22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21.3%。形成市、镇两级合办的万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片,其他类型示范基地主要有沙朗8000亩罗氏虾产业示范基地,横门、民众沿海4万亩香蕉高产示范基地,小榄、古镇、东升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化示范基地等。 根据省《关于在珠江三角洲建立十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决定》精神,1999年,省、市决定在古镇镇建立省级农业示范区;市政府制定《中山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确定小榄、横栏、西区为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投资1.9亿元,用5年时间(1999—2003年)建成。示范区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基塘标准化、生态农业、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以及村镇建设等项目为重点。2000年1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至2000年底,古镇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成,完成高标准基塘改造2500亩。至2003年,市、镇、村三级共投入资金6.83亿元用于各示范区建设,共修筑农业机耕路184.097公里,修建农桥124座,涵闸14个,新架高低压电网166公里,整治鱼塘3.5万亩,整治河涌39.28公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5684元增至2003年的8730元。古镇省级示范区和小榄、横栏、西区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均以高分通过省、市的专家组验收。 在省、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各镇(区)掀起建设示范小区的高潮。至2005年,各镇(区)均基本建成1—2个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小区。 二、农业机械化 1992年,中央和广东省提出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水产、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面积逐渐增加,农业机械除继续推广水稻生产原有适宜机具外,开始因地制宜推广水果、水产、蔬菜、花卉的生产机械。2001年,按照中山市“十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继续巩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重点转向水产、水果、畜牧、花卉、蔬菜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适用于集体生产的大型水稻种植机械逐步被小型、灵活、高效的农业机械所替代。稻田耕整机械以发展小型手扶拖拉机为主。1983年,中山农机二厂开始生产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同时,与之配套,农机四厂生产出型号为1BSQ—69型的驱动耙。原来的大、中型拖拉机在开发和平整耕地、鱼塘及兴修水利中仍然发挥作用。至1988年,全市推广使用中山—4型手扶拖拉机9924台,1BSQ—69型驱动耙3860台,全市稻田耕整机械化率达到98.5%以上。农业耕作、排灌、加工和运输实现机械化,脱粒、植保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农业机械化有新的发展。1984年,引进浙江产的麦浪—12联合收割机。1989年中山农机厂与省合作研发中山—120水稻联合收割机,1990年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少量生产,该机获“七五”全国重大计划成果博览会优秀奖;1992年全市拥有86台,收割面积2.7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2.8%。1995年下半年,引进珠江—1.5型联合收割机,1996年又引进浙江湖州系列联合收割机,并确定这两种机型为中山今后一段时期推广的机型。另外,还引进日本久保田联合收割机等。 1994年,火炬开发区西桠管理区建成中山首家机械化工厂育秧生产线,配合水稻推广塑盆育苗抛秧技术。1994—1998年,张家边、翠亨、南朗等镇(区)先后兴建水稻育秧工厂,其中南朗镇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1996年中山市成为全国10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之一。 1998年起,市政府实施《中山市农业机械化1998—2000年发展计划》,每年投入400万元,重点发展收割机械。计划3年内全市增加收割机械450台,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到30%。鼓励农户购买收割机械,对购买收割机的农户,由市、镇两级补贴价格的30%。收割服务公司相继出现,程氏、严氏和光明等5家较大的收割服务公司和跨户、跨村、跨镇开展收割服务的专业户形成跨区作业的雏形。至2000年末,全市拥有各种型号联合收割机445台,机械总动力42.81万千瓦,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到36%。 2001年,推广鱼塘机械增氧、水产机械投喂、种植业自动喷灌等种养业新技术。2003年,由中山市自行设计、研制、施工的香蕉索道运输、自动清洗、消毒生产线,在民众镇600亩有机栽培基地投入使用。水产深层增氧、香蕉低压微喷灌技术试验也获得成功。2004年,香蕉微喷灌和鱼塘深层增氧两项新技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6万亩和1.9万亩,增产成果显著。香蕉低压微喷灌项目获广东省2004年度科技推广三等奖;水产深层增氧系统于2005年初通过省级技术鉴定,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获中山市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200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9.6万千瓦,劳均拥有机械动力3千瓦,水稻机耕率达99.1%、机割率达80%以上,水产增氧率85%以上;农业机械化从单一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为水稻、水产、水果、蔬菜、花木、畜牧生产、农产品加工及运输等实现机械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农业科技 90年代,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品种引进推广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大力推广“名、优、新、特、稀”品种。先后引进美国西芹、日本雪白花菜、台湾番石榴、红龙果、西番莲、夏威夷木瓜以及美国奇特火焰木、腊肠树、加拿大海枣等一大批蔬菜、水果和花卉新品种。 (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其他农作物 80年代开展马铃薯脱毒防退化研究试验,在省农业厅、省科委、华农大的支持帮助下,育成“金冠”马铃薯新品种,获中山科技特等奖。糖蔗生产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和吨糖综合技术,以及间种、套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90年代,蔬菜生产推广黑遮光网技术,开展蔬菜反季节生产。该项技术于2000年获农业部丰收奖。 1980—2005年,中山县、市农业系统(不含水产、水利、林业)获市科委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共125项,其中获部级奖3项,获省政府、省科委、省农业厅奖16项,获原佛山地区奖6项,获市级科技奖100项。 1980—2005年中山市(县)获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成果奖表
五、农业信息化 1999年初,中山市农业信息网升级为视聆通农业信息网,定位为广东省视聆通的农业专业网。新域名为agri.21cn.com。服务层面扩展到全省及全国各地。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农业信息研讨会上,视聆通(中山)农业信息网获“优秀农业政府网站奖”和“农业网站优秀设计奖”。 1998年起,市政府对购买电脑上网的农产品流通专业户、种养大户实行补贴扶持,每户补贴2500—3000元。至2001年,共补贴1051户近300万元。至2003年,全市有1200个农产品流通专业户、种养大户入网,300多户开设电子邮箱,网站年访问人数达24万人次,共接待全国各地50多批客人,1000多人次参观。先后进行9次全面改版,总栏目增到21个,拥有信息量1000万字,每天更新价格信息1200条。2004年,制定《中山市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同年11月,两个试点镇古镇镇、横栏镇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2005年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