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8 【点击率】518次


一、主要病虫害
  水稻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三化螟、台湾稻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水稻跗线螨和田鼠等。2003年后,病虫害主要是“三虫一病一鼠”,即三化螟、卷叶虫、稻飞虱、纹枯病和田鼠。

  旱粮和油料的主要病虫害,有玉米的黑斑病、褐斑病、青枯病、玉米螟;番薯的黑斑病、褐斑病、番薯瘟、象鼻虫、卷叶虫,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卷叶病、花叶病、青枯病;花生的青枯病、黑斑病、褐斑病、锈病、从枝病、卷叶虫、豆荚螟。

  经济作物主要病虫害有糖蔗的蔗螟、蔗龟(黑色金龟子)、糖蔗扁飞虱、棉蚜虫、凤梨病、黄斑病、糖蔗眼点病等;果树有柑橘的潜叶蛾、红蜘蛛、锈蜘蛛、蚜虫、柑橘凤蝶、山地果园吸果夜蛾、溃疡病、炭疽病、流胶病、日灼病等;荔枝、龙眼的椿象、毛蜘蛛、爻纹细蛾(蛀蒂虫)、拟木蛾、金龟子、荔枝蓟马、荔枝霜霉病、毛毡病、龙眼鬼扫把病等;香大蕉的象鼻虫、弄蝶、红蜘蛛、束顶病(虾蕉)、香蕉花叶心腐病、巴拿马枯萎病(香蕉枯萎病)、果实炭疽病等;蔬菜的菜螟、黄条跳甲、菜粉蝶、菜蛾、烟粉虱、菜缢管蚜虫、豆荚螟、霜霉病、软腐病、瓜类白粉病、瓜类枯萎病、豆类锈病等。

二、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70年代以前,病虫预测预报队伍和网络比较健全。县有中心测报站,镇、区(公社)有测报站,大队有测报点,生产队有测报员,全县有专职测报员87名。到了80年代,测报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测报站和人员逐年减少。1995年后只剩下市中心测报站和黄圃、民众、阜沙、东凤、神湾、坦洲6个重点站,人员减至每站1人或兼职。2001年机构改革,市中心测报站设于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与镇(区)重点站加强合作,坚持田间调查监测与灯测相结合,密切注意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每年发布病虫测报信息近10期,指导防治,确保农作物安全生产。

  80年代以前,病虫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少量使用化学农药。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极少使用农业防治。90年代末起,恢复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结合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防治,逐渐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推广低群体和规范化栽培技术,因土配方施肥和科学排灌,适当调整播植期,避开病虫发生为害期等措施,收效显著。

(二)生物防治
  水稻 70年代中期以后,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最为广泛。因井冈霉素对人畜安全、无毒,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防效一般达80%以上,且成本低,很受农民欢迎,长用不衰。1990—2000年,全市应用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面积达1054万亩次以上,平均每年用药量达200—300吨。2001年以后,尽管水稻面积减少,但每年使用生物防治的面积仍占水稻面积70%—80%。

  蔬菜 将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显著的井冈霉素应用到蔬菜等作物。到90年代中后期,化学农药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开始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至2005年,主要施用苏云金杆菌(Bt)、虫瘟一号、农抗120、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

  水果 80年代中期,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但由于农民的认识程度不高,未能大面积推广。2001—2005年,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购买性激素诱杀柑橘小实蝇雄虫,防治柑橘小实蝇,使芒果受害率从过去20%—30%下降到10%左右,番石榴从过去30%—50%下降到20%—30%。2004年,全市放养300万头平腹小蜂防治荔枝椿象,防治面积200多亩。利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

(三)化学防治
  操作简便,见效快,用药量少,成本低,效果好,特别对暴发性病虫害,能迅速控制局面,是常用手段。80年代,高效低毒农药品种逐步替代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1982年,农业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一些剧毒、高残留、残效期长的农药制定使用规则和安全操作规程。特别规定甲胺磷、甲基对硫磷(1605)、呋喃丹等高毒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化学农药大量使用,其缺点逐渐暴露。90年代,引导农民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化学农药的习惯,通过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改革耕作制度、育秧方式和栽培方式,健全植保体系,完善测报手段等措施,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使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逐年减轻。

三、化学除草
  从70年代开始应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稻田、旱地杂草,成本低、效果好,减轻劳动强度,受农民欢迎,发展很快。1983年应用面积2.8万亩,1989年增加到90.1万亩(水田、旱地合计)。

  除稻田外,化学除草还广泛应用于糖蔗、果园和旱地作物。80年代,在水田应用最广泛的是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丁草胺等,用于水、旱两用的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有杀草丹、恶草灵等,用于旱地的芽前触杀型除草剂有拉索等;用于糖蔗的选择性内吸型除草剂有阿特拉津和西马津等;用于山地和果园的灭生性除草剂有草甘膦和克芜踪等。90年代,每年化学除草面积占稻田面积80%—90%以上,旱地作物除草面积占60%—70%以上。化学除草普及,人工除草结束。

四、农田灭鼠
  70年代以前,由生产队指派专人投放毒谷灭鼠,使用鼠药以磷化锌为主。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缺乏有组织的统一灭鼠行动,鼠害逐渐回升。90年代,征地开发,丢荒地多,有利于田鼠的栖身繁殖,田鼠数量增多,为害猖獗。1993年危害最严重,为历史罕见,全市受害面积达58万亩,损失稻谷2900多吨,部分稻田损失20%—30%,严重之处连片稻田几乎失收,其他农作物也有不同程度受害。不少江河堤围被田鼠打洞筑窝,造成安全隐患。市领导很重视,指示市、镇两级要切实抓好农田灭鼠,并拨专款购买鼠药和灭鼠工具。市农业局成立农田灭鼠办公室,研制16台毒谷搅拌机,免费分派到农田面积较大的镇(区)。1994年开始,全市每年实行“五统一”全方位的农田灭鼠行动(统一领导、统一措施、统一购药、统一制毒谷、统一时间投放毒谷),一年投药5—6次,统一使用敌鼠钠盐。猖獗的鼠害得到有效遏制,鼠害密度降低。

五、农业植物检疫
(一)检疫机构
  1983年前,全县没有设置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植检证书由县种子公司负责签发。1984年6月,市农业局植保股设两名植检员,但业务范围仅限于对当地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调查观察和普查植检对象。

  1985年11月19日起,执行《广东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次年3月19日起,由市农业局植保股(科)统一办理检疫证书,并继续承担植检工作职能。同年4月26日,市农业局在各镇(区)共聘用23名特邀检疫员,协助开展检疫工作。

  1989年11月,农业局植检站成立,增加检疫人员,与植保科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运作。1997—1999年,市植检站先后在古镇、黄圃、东升、民众等镇设立植检分站,方便群众签证。2001年11月机构改革,市植检站附设于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二)植物检疫和监测
  1984年4月,检疫出从新会引进的香蕉苗有花叶心腐病,及时查封停止种植,就地销毁。1986年起,对全市柑橘、香大蕉、蚕桑等农作物的检疫性病虫害全面普查,根据普查实况,绘制中山植检对象分布图。1989年11月在市药材公司仓库的白扁豆中发现国内重要检疫对象谷斑皮蠹,立即回收,封仓熏蒸,随后定期跟踪检查,直至未发现活虫为止。1990年3月,在中山粉厂从国外进口的800吨小麦中发现检疫对象假高粱,及时处理,避免新的检疫对象扩散。1994年、1995年分别对美洲斑潜蝇、香蕉枯萎病(巴拿马病)、柑橘小实蝇等检疫对象进行普查和防治试验,加强植检对象的监测和防治研究。2002年,珠海发生香蕉穿孔线虫疫点,中山及时加强检疫,防止疫情传入。2002年和2005年分别对椰心叶甲红火蚁等检疫对象进行调查与监测,及时制定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发生和蔓延。
 

上一篇: 第六节 水果种植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八节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