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7 【点击率】545次 | ||||||||||||||||||||||||||||||||||||||||||||||||||||||||||||||||||||||||||||||||||||||||||||
1984年,市政府提出发展两水(水果、水产)一畜(畜牧)的生产方针,发动农民大力发展水果生产。1986年中山水果办公室成立,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把发展水果生产作为进一步开发农业,提高农业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掀起新一轮水果发展高潮。1987年水果生产面积增加到12.07万亩,总产上升到13.21万吨。 至1991年,水果流通较为畅顺,市场活跃,经济效益提高。同年全市水果面积为15.36万亩,总产21.65万吨。 1992年,农村改革深入,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中山水果尤其是在北方有广阔市场的香蕉生产迅速发展。同年全市新增香蕉面积5万亩,总面积达18.5万亩(其中围垦地5万亩),成为中山水果第一支柱项目。全市水果总面积达19.18万亩(不包围垦面积),总产29.80万吨,是历史上面积和总产最高的一年。随后,由于香蕉受低温冻害、台风及病虫害等影响,面积逐渐缩小,致使水果生产呈下降趋势。 1994年受两次洪水连续袭击,浸死浸坏香蕉面积达4万亩以上,其他木本水果由于受低温霜冻和台风暴雨等气候影响,产量不稳,未形成规模生产,且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另外开发房地产和建设工业园区等,许多果园被征用,大量果树被砍伐,甚至中山历史名果“三月红”荔枝也因海南、湛江等地的成功引种和大量生产而丧失优势。中山木本水果面积逐渐减少,1996年为8.67万亩,只有1992年高峰期的45%,为90年代以来水果生产面积最小的一年。 1997年起,中山水果生产逐步回升,虽然传统木本水果中荔枝、龙眼、柑橘等面积减少,但在发展旅游农业的推动下,一批优质枇杷、黄皮、台湾番石榴、木瓜、草莓等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除香(大)蕉外,其他水果总面积稳中有升。占水果主导地位的香蕉生产仍有明显的效益优势,不少农户还是坚持种植,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也把发展香蕉生产作为发展水果业的重要举措,大面积推广“广东2号”(631)、“巴西蕉”等高产优质品种。民众镇种蕉专业户吴培元培育出单穗重77.5公斤的香蕉,成为1998年中山单穗蕉重之冠。1999年,中山市组织香蕉等一批优质水果参加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广东青年“三高”农业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中山香蕉被认定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于同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中山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绿色食品和中山水果的一个名牌产品。香蕉生产的发展,涌现一大批香蕉流通专业户,建立起产地批发市场。1998年,经营中山香蕉的蕉站达50家,从事中山香蕉贩运的从业人员达2200人,每年把10万多吨的香蕉运往全国20多个省(市)。中山市于1999年投资150多万元在“民众沙仔”建成中山香蕉交易市场,投资近百万元在民众民乐建成正冲收购市场,有近100个大户收购贩运香蕉,从业人员近5000人,年运销量达18万吨,形成“运销大户+基地+农户”的流通网络,把中山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的香蕉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到日本等国家。 21世纪初期,香蕉黄叶病逐渐蔓延,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加强检疫、控制好蕉苗繁殖场、改革传统耕作制度、推广低压微喷灌技术和培育推广抗病品种等综合防病措施,得到控制。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实施香蕉产区战略转移,从原来黄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主产区民三联围的民众、横门围垦地区等地逐步转至原来种植极少的南半部坦洲、板芙、神湾等新区种植,既有效地遏制黄叶病的蔓延和扩散,又保证香蕉产量和质量,香蕉种植面积较为稳定。2005年,全市水果面积达11.82万亩,产量达19.74万吨。 1979—2005年中山县、市水果种植情况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