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0 【点击率】527次


一、农产品加工
  中山农产品加工从凉果、蔬菜、塘鱼、肉类和稻米粗加工开始,1999年杨氏南北鲜果有限公司成立,对荔枝、橙等水果保鲜加工后出口。随后出现一批新的加工企业,改变中山农产品加工落后状况。至2005年,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12家,从业人员6600人,加工水产品、腊味、水果、蔬菜、蛋类五大类别,年加工总额23.58亿元。其中腊味加工13.07亿元,水产品加工5.11亿元,水果加工0.74亿元,蔬菜加工0.52亿元,蛋类加工0.28亿元。腊味加工占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额的一半以上,95%的加工企业集中在黄圃镇,该镇成为食品加工之乡,泰和腊味公司、银华腊味公司、兴马食品厂等一批加工规模大、信誉高、质量好的民营企业是其中的代表,“黄圃腊味”成为珠三角市场的名牌商品。

二、农产品流通
  1997年起,市政府制定扶持农产品流通政策和奖励措施,每年拨出专款奖励流通人员,开通“绿色通道”,对50辆运输鲜活农产品流通大户运输车辆在中山境内免收过桥过路费。1998年,市农产品流通协会和13个镇(区)分会成立,1999年会员人数从上年的331人增加到489人,参与农产品流通经营人数达3万人,形成一支以农民及其联合体为主体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跨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大军,开拓华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市场。每年将占产量八成以上的花卉苗木、超过11万吨的水产品、12万吨以上的香蕉及15万吨蔬菜,运销到市外、省外、港澳地区及国际市场。至2005年,先后成立神湾菠萝协会、民众镇香蕉协会和横栏镇三沙花木协会,其中横栏镇花木协会被列为省农业厅的试点。中山市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整体造势,拓展市场”的方针,于2001年11月20日在孙文公园正门右侧马路举行首届中山市农博会,取得良好效果。组织中山市农产品参加重庆农业博览会、成都农业博览会、武汉农业经贸洽谈会、北京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印度加尔各答中山市产品博览会,带动中山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搭建流通平台。至2005年,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扶持,建立水产、畜牧、花木、水果、蔬菜等产地批发市场54个。2005年,全市农产品流通总量为131.27万吨,总金额达57.92亿元。
 

上一篇: 第八节 农业现代化、产业化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