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作物种植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687次


一、粮食作物
(一)水稻
  改革开放后,中山水稻生产经历两个发展时期。

  1978—1991年杂交稻种植推广 中山于1975年引进杂交稻进行试种。杂交稻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特点,比常规稻具明显增产优势,一般亩增产20%—30%。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使杂交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1977年只种植7356亩,1978年发展到6.12万亩,占水稻面积3.7%(两造合计,下同),1981年早造种植杂交水稻3.55万亩,虽然遭受两次暴雨、一次台风袭击,但普遍亩产达到350—400公斤。1982年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38.7万亩,占水稻面积26.4%。同年,全县水稻总产首次突破50万吨,平均亩产提高到700.5公斤,比1978年总产增11.76万吨,亩产增220.5公斤。

  根据早春低温阴雨和晚造寒露风、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实行杂交稻与高产常规稻并重、优势互补。坚持杂交稻早造多种,晚造少种;北部多种,南部少种;新组合多种,旧组合少种;常规稻早造少种,晚造多种;北部少种,南部多种。并坚持杂交稻为主、中迟熟为主、高产品种为主,确保灾年稳产高产。1984年早、晚造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获得大丰收,亩产858公斤,总产达到64.1万吨,创水稻总产和亩产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后,因种源不稳定以及细菌性条斑病严重,影响了推广种植。

  杂交稻的推广,带动常规稻栽培的四大改革。一是育秧改革,改密播为疏播育壮秧;二是群体结构改革,推广低群体栽培技术;三是肥料改革,推广氮素调控和因土配方施肥技术;四是栽培管理改革,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利用各项高产技术措施实行栽培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和图表化。从1982年起,连续10年全市水稻总产稳定在50万吨以上,中山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跃居全省高产县(市)前列。

  到1991年,水稻面积有所减少,但杂交稻面积仍有34.2万亩,占水稻面积27.8%,年亩产仍达到854公斤,总产52.56万吨。与1978年相比,年亩产从480公斤增至854.6公斤。1990—1991年,浪网镇连续两年成为中山唯一的亩产吨谷镇。

  1992—2005年优质稻种植推广 80年代推广的杂交稻和常规稻以三级谷为主;优质稻比例不到两成,主要供出口。产量虽然提高,却出现农民不喜欢吃,居民不喜欢买,粮食部门不喜欢收,销区不喜欢要的“四不喜欢”。形成粮食滞销,农民种粮效益低。相反,优质稻虽价高,但有市场。因此,水稻种植逐渐向优质品种发展。1987年优质稻只有1.9万亩,占水稻面积1.5%;到1992年发展到69.7万亩,占水稻面积72.9%。从1993年起,每年种植优质稻占水稻面积80%以上。优质稻虽然不及三级杂交稻和常规稻高产,但经济效益高,1996年早造,优质稻每50公斤103元,比常规稻三级谷高出38元。农民喜欢种,产品有市场。2000年,全市优质稻面积58.2万亩,占水稻面积98.3%,其中上等优质品种占82.6%,到2005年全面实现优质化。90年代,特别是1992—1994年连续三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连续下滑。为扭转粮食生产继续滑坡,保持粮食总产相对稳定,省政府从1994年开始对各市领导实行“米袋子”负责制,建立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制度。中山市政府也相应对各镇(区)领导建立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制度。市领导带头在三角、浪网两镇连片创办万亩高产示范片,引进推广塑盘盆苗抛秧、优质稻高产栽培等先进技术,开展水稻创高产活动。1994—2000年,平均每年创高产面积超过种植总面积30%,亩产量比全市平均高约18%。除1994年和1999年因受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经省政府同意不参加粮食考评外,其余各年中山都能完成或基本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2001年,中山抓住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有利时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必须立足优质高效,必须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五大原则,进一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尽管水稻面积从2000年的59.16万亩减少到2003年的34.81万亩,但通过建立优质稻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区,推广上等优质稻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措施,全市水稻平均单产均超370公斤。2004年,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制定7项扶持政策,市镇两级财政对直接从事种植水稻的种粮农民每年每亩补贴50元,并减免农业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至2005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减至30.25万亩,总产量仅11.09万吨,中山由过去的水稻主产区逐步变为粮食销售地区。

1978—2005年中山县、市粮食种植情况表
 

表8-1-4
  项目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亩产
(公斤)
总产
(万吨)
其中:水稻
播种面积
(万亩)
亩产
(公斤)
总产
(万吨)
水稻面积中
优质稻面积
(万亩)
年份  
1978 192.2 218 41.9 164.6 240 39.5  
1979 182.2 230 41.9 162.6 245 39.8  
1980 170 285 48.5 160.9 293 47.1  
1981 153.6 264 40.5 149.9 266 39.9  
1982 150 346 51.9 146.4 350 51.2  
1983 155.6 354 55.1 151.4 359 54.4  
1984 152.5 424 64.7 149.3 429 64.1  
1985 132.7 399 52.9 128.3 408 52.3  
1986 136.0 415 56.4 131.6 422 55.5  
1987 136.0 416 56.6 131.5 422 55.5 1.91
1988 133.8 398 53.3 129.3 403 52.1 6.91
1989 132.5 411 54.5 128.4 416 53.4 9.09
1990 132.8 419 55.6 128.4 424 54.4 14.32
1991 126.5 423 53.5 122.8 428 52.56 28.87
1992 100 393 39.3 95.6 399 38.1 69.73
1993 82.6 328 27.1 77.9 332 25.9 63.84
1994 71.8 351 25.2 67.5 351 23.7 64.66
1995 73.1 360 26.3 68.9 364 25.1 62.79
1996 73.4 370 27.2 69.1 374 25.8 64.61
1997 74.2 378 28.1 69.1 377 26.0 64.65
1998 74.5 379 28.2 69.1 379 26.2 66.26
1999 74.5 376 28.0 69.1 375 25.9 67.29
2000 63.3 362 22.9 59.2 365 21.6 58.19
2001 61.46 374.4 23.01 56.96 374.5 21.33 56.1
2002 50.18 368 18.47 45.06 372 16.76 45.05
2003 38.87 367 14.27 34.81 370 12.88 34.50
2004 39.59 366 14.49 30.76 370 11.38 30.60
2005 36.60 361 13.21 30.25 367 11.10 30.04

  注:水稻面积以单造计算。

(二)旱粮
  属旱粮的玉米、高粱、粟,在中山历史上均作杂粮,种植面积不大。20世纪70年代以前种植玉米,主要是解决饲料和补充粮食不足。最多是1970年,面积达2.11万亩,总产3440吨。随着水稻产量的提高,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0—1984年,种植面积直线下降,其中最少是1982年,仅有927亩,此后又有所恢复。

  随着粮食逐步充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种植甜玉米。1984年引进美国超甜玉米“夏威夷9号”,1985年又引进“01号”、“20号”两个超甜玉米品种进行试种。90年代,国产超甜玉米品种不断推出,有超甜28、超甜金银粟1号、华甜1号、超甜金师王等,每年种植面积3000—5000亩左右。2000年后,由于超甜玉米效益较好,发展迅速,以外地农民到中山承包土地连片种植为主,产品在当地市场畅销。2004年种植面积3.02万亩,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2005年减至1.73万亩,但亩产比上年提高6.5%。

1978—2005年中山县、市玉米种植情况表

表8-1-5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8 7889 153.5 1210.96 1992 2427 263 638
1979 4020 167.5 673.35 1993 1926 227 437.2
1980 1779 144 256.20 1994 5884 295 1735.78
1981 1063 154 163.70 1995 5988 227 1359.28
1982 927 174 161.29 1996 5832 236 1376.35
1983 1667 134 223.38 1997 8513 317 2698.62
1984 1359 166 225.60 1998 8820 319 2813.58
1985 2739 214 586.15 1999 14866 328 4876.05
1986 3370 189 636.93 2000 14023 331 4641.61
1987 3841 167 641.45 2001 15845 318 5038.71
1988 2790 181 504.99 2002 14479 321 4647.76
1989 3144 167 525.05 2003 10699 363 3883.74
1990 2580 203 523.74 2004 30187 352 10625.82
1991 3613 202 729.83 2005 17245 375 6466.88

(三)薯类
  番薯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解决粮食短缺,番薯曾作为主粮之一发展较快。全县每年种植面积保持4万至5万亩左右,总产3万至4万吨左右。80年代后,随着水稻产量不断提高,番薯不再作主粮,种植面积逐年下降,1984年下降到最低点,只有1.77万亩。90年代后,人们对番薯求质不求量,种植品种主要是纱纸包红丹、黑骨香、白花和金山种等优质品种。1998年种植面积3万亩,为90年代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总产1.42万吨。主要集中在三乡、五桂山、南区、南朗、东区、张家边等镇(区)种植。2000年后,人们对粮食需求多样化,番薯生产稳定发展,2004年种植面积3.33万亩,产量1.31万吨;2005年种植面积减少,单产、总产都有所下降。

1978—2005年中山县、市番薯种植情况表

表8-1-6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8 49786 832.5 41446.85
1979 46427 835 38766.55
1980 29101 915 26627.42
1981 23229 837.5 19454.29
1982 23935 925 22139.88
1983 25264 937.5 23685
1984 17725 985 17459.13
1985 24943 922.5 23009.92
1986 23022 1317.5 30331.49
1987 24488 1657.5 40588.86
1988 24478 1450 35493.10
1989 20237 1400 28331.80
1990 20554 1660 34119.64
1991 15693 330 5179
1992 14895 360 5362
1993 14923 357 5328
1994 19117 427 8163
1995 19448 357 6943
1996 21158 387 8188
1997 28489 466 13276
1998 30093 471 14174
1999 24394 457 11148
2000 15085 330 4978
2001 21362 379 8096
2002 18829 367 6910
2003 14744 406 5926
2004 33294 394 13118
2005 25327 351 8890

  注:1991年前以鲜薯计产量,1991年后以干薯计产量。

 

 马铃薯 在中山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种植面积不稳定,主要受品种退化影响。薯种需从北方调入或进口。1979年种植面积1.87万亩,总产1.36万吨,是70年代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一年。80年代种植面积有所下降。1983年冬,中山以种植马铃薯著称的库充村,为解决薯种退化问题,在省农业厅和县农业局的帮助下,开展马铃薯脱毒防退化试验。1988年,市经济作物管理总站建成一座720平方米的组培育苗室,成功育成“金冠”马铃薯新品种,并通过技术鉴定,投入生产。该成果获中山市科技特等奖。1990年种植面积1.39万亩,亩产1375公斤,总产1.92万吨,两项均达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及征地开发,扩大城市建设,库充村种植马铃薯的大片土地被开发征用,加上马铃薯的经济效益不及其他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减少,产量大幅下降。1993—2004年,每年种植面积在6000—8000亩左右,亩产跌至300公斤左右。2005年,政府对冬种马铃薯加以扶持和给予补贴,使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全年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3849吨。

1978—2005年中山县、市马铃薯种植情况表

表8-1-7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8 12934 473 6117.78
1979 18704 727.5 13607.16
1980 8143 732.5 5964.75
1981 6909 841.5 5813.92
1982 7613 892.5 6794.60
1983 10155 791 8032.61
1984 9118 807.5 7362.78
1985 10940 948 10371.12
1986 11634 1070 12448.38
1987 9958 997 9928.13
1988 12094 1190 14391.86
1989 11616 1215 14113.44
1990 13928 1375 19151
1991 11873 312 3704.38
1992 10046 349 3506.05
1993 8081 351 2836.43
1994 8715 401 3494.72
1995 8006 394 3154.36
1996 8904 354 3152.02
1997 7445 387 2881.22
1998 6915 229 1583.54
1999 7162 360 2578.32
2000 6034 339 2045.53
2001 5285 339 1791.62
2002 6880 303 2084.64
2003 6884 346 2381.86
2004 5986 372 2226.79
2005 12498 308 3849.38

  注:1991年前以鲜薯计产量,1991年后以干薯计产量。

 木薯 197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41万亩,总产3.48万吨,为木薯生产历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进入80年代,集体种植面积减少,农户种植面积也不多。由于旱地、山坡地大量发展水果生产,木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0—1987年,平均每年种植4500亩左右。农户以分散种植为主,以丘陵山区和经济作物地区种植为主。90年代后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到2005年只有91亩,总产65.98吨。原来依靠木薯做原料加工淀粉的中山粉厂也转产。

1991—2005年中山市木薯种植情况表

表8-1-8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91 2503 954 2387.86
1992 3322 830 2757.26
1993 2061 1609 3316.15
1994 4427 716 3169.73
1995 1520 1789 2719.28
1996 585 1480 865.80
1997 715 771 551.27
1998 813 490 398.37
1999 591 574 339.23
2000 306 739 226.13
2001 82 439 36.00
2002 201 602 121
2003 110 836 91.96
2004 395 461 182.10
2005 91 725 65.98

二、油料作物
(一)花生
  70年代,中山逐步推广糖蔗间种花生和秋植花生,以及利用低产稻田改种花生,使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推广粤油551—116等良种和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花生单位面积产量。197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9.07万亩,总产8302.44吨。出现不少平均亩产200—250公斤的生产队,改变了中山种植花生历来低产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放宽花生收购政策,并再次调整油脂油料统购价,超购价提高50%,以调动农民积极性。花生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1981年种植面积9.23万亩,是80年代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亩产122公斤,总产1.13万余吨。1982年种植面积8.84万亩,亩产138.5公斤,总产达到1.22万吨,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取消油料统购统销,实行按合同收购,多渠道经营。价格放开后,中山食油来源渠道增多,花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990年种植面积减至3.67万亩,退回到70年代以前水平。1993年后,由于糖蔗面积大幅度调减,间种花生面积随之减少,至2005年花生种植面积仅2230亩,总产468吨。
1978—2005年中山县、市花生种植情况表

表8-1-9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8 67392 89.5 6031.58
1979 90737 91.5 8302.44
1980 86449 127.5 11022.25
1981 92345 122.0 11266.09
1982 88369 138.5 12239.11
1983 72026 134.0 9651.48
1984 74095 129.5 9595.30
1985 78292 141.0 11039.17
1986 65967 156.5 10323.84
1987 56982 153.5 8746.74
1988 51862 157.0 8142.33
1989 45864 163.0 7475.83
1990 36748 159.0 5842.93
1991 29771 164 4882.44
1992 22943 177 4060.91
1993 14389 187 2690.74
1994 11128 173 1925.14
1995 8519 172 1465.27
1996 9166 180 1649.88
1997 9663 184 1777.99
1998 8941 191 1707.73
1999 7536 185 1394.16
2000 6417 216 1386.07
2001 5555 208 1155.44
2002 4399 208 914.99
2003 2584 230 594.32
2004 2000 260 520
2005 2230 210 468.30

(二)油菜
  70年代油菜曾是重点发展的油料作物,各级政府为此制定奖售化肥、稻谷和超购加价等多项政策,鼓励农民多种油菜。1976—1978年,每年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1979年后,全县花生生产大发展,单产迅速提高,而油菜产量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81年仅184亩,次年全县结束种油菜的历史。

1977—1981年中山县油菜种植情况表

表8-1-10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7 16183 23.5 380.30
1978 14638 18.5 270.80
1979 3492 22 76.82
1980 801 33.5 26.83
1981 184 35 6.44

(三)芝麻
  历来中山种植面积不大,农户种植的小量芝麻以自用为主。1979—1988年,除1983年种植面积503亩,总产17.61吨外,其余年份均不超过100亩。1993年只有25亩,以后不再统计。

1979—1993年中山县、市芝麻种植情况表

表8-1-11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9 62 58 3.6 1987 41 35.5 1.46
1980 40 59 2.36 1988 60 50 3
1981 9 33.5 0.3 1989 431 53 22.84
1982 19 18.5 0.35 1990 422 59 24.89
1983 503 35 17.61 1991 350 60 21
1984 12 53.5 0.64 1992 25 80 2
1985 52 41.5 2.16 1993 25 120 3
1986 60 69 4.14        

三、经济作物
(一)糖蔗
  70年代末,中山糖蔗生产进入大发展阶段,1977年和1978年,平均亩产突破5吨。

  80年代,糖蔗较粮食的经济效益高,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1年,全县甘蔗总产量突破100万吨,达到110.46万吨,蔗糖产量首次超过10万吨,成为全国10个最大产糖县之一,受到农牧渔业部表彰。1982年种植面积达19.43万亩,平均亩产6.72吨,单产和总产都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继续贯彻省的糖蔗综合变通价和中山自定超基数每吨补贴4.21元的政策,伴随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甘蔗专业户由1984年的199户、承包面积7347亩,增加到1985年的937户、承包面积5.2万亩。1995年全市糖蔗面积达32.57万亩,为历史最多的一年。

  1986年后,因蔗价不合理,种蔗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糖蔗面积减少。对此,中山市采取部门让利、增加补贴、改进服务和开展“三高”(高产、高糖、高效益)活动等措施稳定生产。1986年和1987年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没出现大幅下降。1990年尽管面积较1985年减少7万亩,但亩单产达到历史最高的6.9吨,总产仍达111.68万吨,接近1985年水平。

  糖蔗种植增加,推动制糖工业发展,中山最大的中山糖厂于1957年投产,原设计日榨量2000吨,1980年和1984年两次增加设备,日压榨能力达到6000吨。其他糖厂通过挖潜改造和增添设备,从原榨量900吨逐步增加到3500吨。1987年,全市糖厂日榨能力超过1万吨,全市工业糖蔗产量100万吨,除少量(每年3万吨左右)调剂给江门甘蔗化工厂外,糖蔗产量能满足全市糖厂的需要。

  进入90年代,花木、水果、蔬菜等高值作物快速发展,造成与粮、蔗争地,为保证糖蔗生产面积指令性计划的完成,采取措施挖潜保生产,推广糖蔗亩产吨糖的综合栽培技术和规范化施肥技术;大面积种植高产高糖高抗性的糖蔗系列良种;培育、提高糖蔗集约化生产水平。1991年,糖蔗专业户种蔗扩展到5万亩,占全市糖蔗面积的33.5%。

  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食糖经营管理政策的要求,从1992年起,市政府全面放开蔗糖生产,取消糖蔗生产指令性任务,糖蔗收购价格由糖厂与蔗农商定。1992年全市糖蔗生产面积锐减至5.7万亩,总产比1991年下降49%。

  1993年,全国食糖经营体制转轨,食糖市场疲软,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蔗价下调,中山、石岐、海洲3家糖厂同时转产,全市糖蔗种植面积只有2.44万亩,总产11.58万吨。

  1994年国家健全食糖管理经营体制,食糖价格和糖蔗收购价格上升。中山糖蔗生产有所恢复。同年全市糖蔗生产面积2.83万亩,总产16.38万吨,至1997年种植面积4.35万亩,总产25.89万吨。

  1998年,糖价再度下滑,糖蔗收购价也随之下跌,农民种蔗的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糖蔗种植面积再一次大幅减少,所保留的蔗地大都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边远吊耕地、堤外滩涂地、执耕地、新垦地等。1999年,全市糖蔗面积1.82万亩,总产9.6万吨,次年减少至7188亩,总产4.79万吨,为建国后面积和总产最少的一年。2001年,食糖价格逐步回升,糖厂收购原料蔗的价格合理稳定,加上部分围垦地因多年种蕉需轮作改种,到2002年,糖蔗种植面积稍有增加,达到1.42万亩;至2005年,种植面积不足1万亩(实际9505亩)。

  糖蔗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中山的制糖工业也逐渐萎缩。80年代,全市有中山、石岐、海洲、坦洲、东风等5家糖厂。进入90年代,中山糖厂在完成1993年跨1994年榨季后停榨转产,坦洲糖厂在完成1995年跨1996年榨季后停产关闭,东风糖厂完成1998年跨1999年榨季生产之后停榨转产;1999年后,中山已没有制糖工业,所生产的原料蔗大都提供给江门甘化厂、番禺鱼窝头糖厂等外市糖厂。

1979—2005年中山县、市糖蔗种植情况表

表8-1-12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吨) 总产(万吨)
1979 134787 4.44 59.85
1980 142587 6.15 87.69
1981 188827 5.85 110.46
1982 194339 6.72 130.6
1983 175242 4.51 79.03
1984 171419 6.23 106.79
1985 230729 5.16 119.06
1986 188358 5.28 99.45
1987 152455 6.07 92.54
1988 154060 5.71 87.97
1989 174121 6.67 116.14
1990 161885 6.9 111.70
1991 150026 6.89 103.37
1992 93157 5.73 53.38
1993 24363 4.7 11.45
1994 28233 5.8 16.38
1995 32567 6.04 19.67
1996 35494 6.25 22.18
1997 43520 5.95 25.89
1998 41915 5.97 25.02
1999 18184 5.28 9.60
2000 7188 6.66 4.79
2001 7486 6.46 4.84
2002 14200 6.68 9.49
2003 12000 6.13 7.36
2004 12682 7.22 9.16
2005 9505 6.0 5.70

(二)果蔗
  中山果蔗种植主要有青皮蔗(又称白蔗)和红皮蔗(又称黑蔗)两种。

  1978年全县种植面积1149亩,1979年1645亩。1980—1988年平均每年种植面积达1784亩,年总产平均达9650吨。1989年增加到2982亩,总产1.43万吨,是80年代面积、产量最大的一年。

  90年代,农产品价格放开,通过提高果蔗单产和经济效益,果蔗生产保持稳定。1991年,全市果蔗平均亩产6.81吨,是中山有史以来单产最高纪录。至2005年,除1993年面积较小外,其余年份种植面积均在2000亩左右,亩产保持在5.5吨左右。

(三)蚕桑
  种桑养蚕在中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78年,蚕茧总产达到3460.80吨,亩桑产茧达154.5公斤,是历史上亩桑产茧量最高纪录。改革开放后,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因蚕桑生产效益低于鱼塘、糖蔗及其他作物,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降低,蚕桑生产逐年减少。1981—1987年,全县、市桑地面积由2.33万亩降至1235亩,总产茧由3060.27吨降至85.83吨。1990年,全市桑地780亩,总产茧45.24吨。珠江三角洲蚕桑区逐渐转移到湛江、肇庆、韶关、惠阳等地区。1991年,全市没有农民养蚕,但仍有部分桑地用于生产桑种,其生产的杂交桑种沙二×伦109畅销全国各地。1992年,山东、四川、浙江、江西、安徽等外省蚕桑业快速发展,杂交桑种的需求大增,而桑种供应量有限,出现桑种抢购,每公斤桑种售价350元,是历史最高价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又有部分农户开始种桑。1993年后,全国蚕桑业生产降温,桑种需求减少,桑种价格回落,桑种生产面积逐步减少。到2000年,全市基本没有较大面积桑树种植,仅有零星分散的数十亩桑地,蚕桑生产历史结束。

1978—1990年中山县、市蚕桑生产情况表
 

表8-1-13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茧(公斤) 总产茧
(吨)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茧(公斤) 总产茧
(吨)
1978 22400 154.5 3460.80 1985 10777 87 937.60
1979 23072 128 2953.22 1986 4698 67.5 317.12
1980 22289 135 3009.02 1987 1235 69.5 85.83
1981 23272 131.5 3060.27 1988 1800 41.5 74.70
1982 22797 113 2576.06 1989 1750 47.5 83.13
1983 23077 80.5 1857.70 1990 780 58 45.24
1984 23136 97.5 2255.76        

(四)其他经济作物
  大豆 在中山称黄豆、白豆,也包括黑豆,品种较多,是豆类作物中最大宗的一种,均是利用基边、园边及其他作物间种。1979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达3.55万亩,是历史上大豆面积最多的一年。80年代,全县糖蔗间种花生面积增加,而间种大豆面积减少,主要靠增加种植面积取得产量。同时通过引进良种和改革栽培技术,大豆的单产从70年代的50多公斤,逐步提高到1989年的156公斤。

  90年代,高值高效的作物不断替代低值低效的作物,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91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1.03万亩,到2002年仅为1830亩。

  尽管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但种植的是优质新品种,单产大幅度上升。80年代平均亩产量为114.9公斤,90年代提高到195.9公斤,而2000—2005年平均为259公斤,其中2004年为289公斤,成为历史最高单产纪录。

1979—2005年中山县、市大豆种植情况表

表8-1-14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79 35514 57.5 2042.06
1980 33102 76 2515.75
1981 23528 75 1764.60
1982 16132 91.5 1476.08
1983 17663 91 1607.33
1984 13596 84 1142.06
1985 16925 107.5 1819.44
1986 12286 110.5 1357.60
1987 10839 145.5 1577.07
1988 11488 138 1585.34
1989 11236 156 1752.82
1990 11240 150 1686.00
1991 10264 153 1570.39
1992 8843 206 1821.66
1993 9511 193 1835.62
1994 8321 170 1414.57
1995 9446 153 1445.24
1996 8528 181 1543.57
1997 7163 227 1626.00
1998 7303 214 1562.84
1999 6401 194 1241.79
2000 4344 268 1164.19
2001 3642 228 830.38
2002 1830 256 468.48
2003 2809 257 721.91
2004 4239 289 1225.07
2005 5441 258 1403.78

  蚕豆、豌豆 蚕、豌豆中山均为冬种,属杂粮作物。蚕豆是1957年冬引进试种成功后开始种植。1981年后,全县再没有种植蚕豆。豌豆在建国前有种植,零星分散,面积不大。仅有民田地区个别农民利用自留地种植。90年代,豌豆种植逐渐下降,但单位面积产量比70年代和80年代显著提高。1996年,平均亩产达393公斤,是中山历史上单产最高的年份。2000年,全市豌豆种植仅有3亩,豌豆生产基本消失。

1990—2000年中山市豌豆种植情况表

表8-1-15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90 355 175 62.13
1991 504 177 89.21
1992 409 249 101.84
1993 224 103 23.07
1994 134 328 43.95
1995 23 217 4.99
1996 186 393 73.10
1997 1200 303 363.60
1998 164 201 32.96
1999 123 203 24.97
2000 3 333 1.00

  杂豆类 主要有红豆、眉豆、绿豆和赤小豆等,均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且间种或套种于其他作物中。

  80年代中后期放开价格后,杂豆价格高,农民恢复种植,单产和总产均大幅度增加。1993年,全市种植面积2.17万亩,总产3538.40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随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至2000年,全市种植面积5072亩,是面积最小的一年,但单产倍增,从80年代平均102.7公斤增加到90年代205.5公斤,其中1999年单产260公斤,为最高纪录。2000年后,种植面积更趋减少。2005年,全市种植仅为215亩。

 

1980—2005年中山县、市杂豆种植情况表

表8-1-16
年 份 面积(亩) 亩产(公斤) 总产(吨)
1980 3982 62 246.88
1981 3023 68.5 207.08
1982 3864 65.5 253.09
1983 4810 61.5 295.82
1984 3564 73 260.17
1985 5233 82.5 431.72
1986 4243 109.5 464.61
1987 5760 93.5 538.56
1988 5437 105 570.89
1989 6055 170 1029.35
1990 5333 198 1055.93
1991 5926 147 871.12
1992 16674 139 2317.69
1993 21708 163 3538
1994 9126 203 1853
1995 8260 174 1437.24
1996 6905 244 1684.82
1997 6183 225 1391.18
1998 8018 248 1988.46
1999 7482 260 1954.32
2000 5072 252 1278.14
2001 661 169 111.71
2002 398 190 75.62
2003 750 204 153.00
2004 2356 191 450.00
2005 215 247 53.11

 

       黄(红)麻 建国初期,麻织业是中山农民家庭副业生产项目之一,生产发展较快。1979年农副产品价格普遍提高,而黄(红)麻不提价,影响农民种麻的积极性,全县仅有面积975亩,总产105.7吨,分别比历史最高的1976年下降89.3%和87%。

  1980年,黄(红)麻提价,提幅16%—22%,但与其他农副产品比价仍然悬殊,因此,仍未能扭转生产下降的局面。到1983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县仅种植33亩,总产量只有5.1吨。1984—1986年,河南、安徽等省产麻区需要南方黄(红)麻种子,有市有价,一些农户以生产种子为主,迅速恢复种植黄(红)麻,全市种植面积回升到900—1000亩。继后,黄(红)麻受制于北方各省对种子的需求,生产不稳定。1987年,全市种麻留种面积缩减至398亩,麻皮总产仅58.9吨;1988年种植面积为926亩,总产138吨;1989年,种植面积385亩,麻皮总产只有58.9吨。以后大部分麻制品被塑料化工产品取代,黄(红)麻生产直线下降。1993年全市仅剩8亩,1994年以后,种植历史结束。

  烟草 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长期吸土烟(生熟烟丝)的农民转向吸卷烟,原来自给性烟草生产大为减少。1983年全县仅为31亩,总产1.8吨,下降到历史最低点。1988年种植面积42亩,总产3吨,随后,再没有种植烟草。

  茶叶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茶园扩大,到1982年全县有茶园2000亩,年产茶叶42吨。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后,茶叶与其他农副产品比价差距较大,且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影响农民种茶的积极性,部分茶园丢荒,茶叶栽培面积减少。到1990年,全市仅有茶园684亩,年产茶叶30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1991年面积为415亩,总产27吨;1997年为230亩,总产15吨;到2000年只有60亩,总产仅3吨。

  中药材 80年代初,受全省药材积压价格下跌的影响,药材生产每况愈下,1980年全县种植450亩,到1984年仅有10亩。以后几年虽稍有恢复,但不稳定。1990年全市为93亩,到1994年只有30亩。1995年后,因种植面积太少而不作统计。

四、蔬菜种植
  中山蔬菜栽培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逐步放开蔬菜市场价格,允许生产队和农民自留地种植的蔬菜自由上市,农民种菜积极性明显提高。198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总产13.97万吨。到1990年,全市达14.46万亩,总产22.05万吨。1992年,全市蔬菜面积15.95万亩,总产24.59万吨。1995年31.5万亩,总产44.89万吨。2000年,全市蔬菜面积33.85万亩,总产42.48万吨。2004年,受国家鼓励粮食生产政策影响,部分老菜地改种水稻,蔬菜生产面积首次出现减少。2005年种植面积为40.47万亩,总产58.33万吨。

(一)保护地栽培与反季节生产
  1990年起,开始引进遮光网覆盖栽培技术。1991年,在郊区、横栏、三乡、坦背等镇(区)扩大示范面积70多亩,新技术从原来在夏季生菜栽培中使用,逐步推广到在反季节夏季菜心、生菜、芫荽、番茄等多品种的栽培中使用。1994年,全市遮光网使用数量达70多万平方米,覆盖栽培面积达1万多亩次。1998年,中山市申报的以保护地覆盖栽培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反季节蔬菜综合增产技术”项目,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立项。在此计划项目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开展蔬菜生产创高产活动。1999年,全年共推广使用反季节蔬菜综合增产技术面积3.02万亩,增产1582万公斤。蔬菜反季节生产技术获得2000年度丰收计划项目的推广。至2001年,共推广应用面积6.7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7154万元。2003年该项目通过广东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丰收计划”三等奖。

(二)基地化、区域化生产
  90年代以前,除极少数菜场连片集中生产外,大部分菜农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之后,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逐步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农民培育自己的优势名牌产品,进行连片集中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并由市、镇、村共同出资,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路网建设,培育产地批发市场。1999年借新一轮土地延包的契机,建立多个“一村一品”特色蔬菜生产基地,有三角青皮冬瓜、粉葛生产基地,沙溪通菜、西洋菜生产基地,坦洲韭黄生产基地,黄圃吴栏粉葛生产基地,民众上网葱生产基地等,形成区域化特色生产布局。

(三)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
  1985年后,实行蔬菜“产销放开”政策,逐渐引进和改良一批优质新品种。到90年代,实施“种子工程”计划,把引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作为蔬菜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除政府职能部门利用各种方式引导菜农外,科研机构、大型菜场也建立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1991—2005年,全市共引进推广金冠马铃薯、以色列樱桃番茄、台湾圣女番茄、美国金银甜玉米、甜豆、日本西兰花、台湾苔用型韭菜、意大利生菜、四九菜心系列等名优品种。其中1995年引进的台湾苔用型韭菜成为中山出口港、澳市场的品牌产品,耐热品种意大利生菜、四九菜心结束中山夏季无生菜、菜心供应的历史。

(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1998年,农业部门制定《中山市无公害蔬菜实施计划》和《中山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于1999年在坦洲月环村、三乡古鹤村、三角爱民村、火炬区灰炉村、坦背观栏村、北区员峰村、大涌芒结岭、古镇曹二村、东区白沙湾村等设立首批9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面积达5000多亩,每个示范点都聘请监测员。同年11月2日,在石岐城区的光明、华柏、竹苑、民族东等肉菜市场,择优设立7个无公害蔬菜销售点。价虽高,但市民争相购买,产品供不应求。2002年在城区华柏市场和竹苑市场开展“放心菜”工程试点,次年在市果菜批发市场、城区光明市场、港口市场、三乡市场、小榄文田市场等5个重点市场开展市场准入制试点。至2005年,全市大部分市场均设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和专职检测人员,实行售前检测,全面实行市场准入制。

1979—2005年中山县、市蔬菜种植情况表
 

表8-1-17
年 份 面积(万亩) 亩产(公斤) 总产(万吨)
1979 4.47 1172 5.24
1980 4.56 1203 5.49
1981 6.78 1226 8.31
1982 8.44 1245 10.51
1983 10.02 1394 13.97
1984 9.20 1524 14.02
1985 10.02 1281 12.84
1986 12.40 1226 15.20
1987 13.87 1322 18.34
1988 13.27 1613 21.40
1989 14.18 1516 21.50
1990 14.46 1525 22.05
1991 15.52 1460 22.66
1992 15.95 1542 24.59
1993 22.91 1500 34.37
1994 27.93 1500 41.90
1995 31.50 1425 44.89
1996 31.74 1413 44.85
1997 32.05 1414 45.32
1998 31.84 1438 45.79
1999 32.76 1415 46.36
2000 33.85 1255 42.48
2001 36.05 1370 49.39
2002 42.24 1393 58.84
2003 43.03 1420 61.10
2004 41.09 1430 58.76
2005 40.47 1466 59.33

上一篇: 第三节 种植结构调整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五节 花卉苗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