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538次


一、农田排灌系统整治
  70年代,县政府把整治围内农田排灌系统列为“农业学大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重要措施。1979年全县年亩产40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共24.6万亩,其中低洼易涝田17万亩,瘦瘠高沙田4.2万亩,反酸田3.4万亩。农田排灌系统的整治以整治和改造低产田相结合。对低沙田整治,实行喷泥抬田,大围间小围,整治围内排灌系统,增加电排设备,完善水利窦闸配套工程;对反酸田整治,实行开深沟、排毒水,引淡压酸洗咸;对瘦瘠高沙、老沙田,则采取增施有机质肥、改土和轮作等综合措施整治。至1984年,全市共整治农田面积249.43万亩(次),完成土方8130万立方米、石方27.85万立方米,改造低产田24.94万亩(次),其中禾田20.69万亩(次),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中低产田改造
  90年代,农田整治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按照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田内田外相结合、培肥与改土相结合的办法对山、田、水、林、路综合治理。1991—2000年,共改造中低产田45.1万亩(次),其中稻田喷泥抬田面积30.4万亩(次),显著改善围内排灌条件,确保旱涝保收。至200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5.5万亩,比1995年提高42.13%;旱涝保收面积36.58万亩,比1995年提高35.23%。此外,通过改变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改革施肥技术,防止偏施单施和增加有机肥。从1996年起,实施农业部提出的“沃土计划”,每年早造稻秆回田面积占收割面积60%—70%以上,晚造种植板地菜和紫云英6万至7万亩,每年水旱轮作3万至5万亩,促进地力提高。地力监测结果显示,“九五”期间监测点水稻平均亩产725公斤,比“八五”期间平均亩产686.2公斤增65.8公斤。

  从1999年起,推广古镇的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小区建设经验,结合土地延包30年,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对农田和水、电、路、桥、基塘实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整治。以农桥路网、围内水利、沃土肥田为重点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01年,制定《中山市2001—2005年农田路网建设规划》,市财政划出1000万元作为农田路网建设的补贴。到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5775.2万元,新建4米宽以上农路261公里、农桥159座、涵闸69座,是中山市农田路网建设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年。2001—2005年,全市农田路网建设共投入3.43亿元,新建农路1438公里、农桥789座、涵闸224座,受益面积46.1万亩,受益人口41.4万人。耕区生产环境条件改善,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效益农业发展。

1991—2005年中山市地力监测点土壤养分情况表

表8-1-1
监测年份 作物种类 有机质(克/千克) 全氮(克/千克) 碱解氮(毫克/千克) 速效磷(毫克/千克) 速效钾(毫克/千克) pH值 总施N量(千克) 总施P2O5量(千克) 总施K2O量(千克) 其中:有机肥
N量(千克) P2O5量(千克) K2O量(千克) 年亩产(千克)
1991—1995 水稻 33.9 1.83 131.1 16.2 65.1 6.47 31.28 7.07 10.57 1.57 0.92 1.3 686.2
1996—1999 水稻 34.8 2.06 148.7 25.8 70.3 5.91 32.01 8.45 14.73 2.42 0.53 2.13 752.6
2000—2005 水稻 38.8 2.01 155 49.9 95.9 6.03 13.73 6.14 8.49 2.85 1.01 3.78 729.4

上一篇: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三节 种植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