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637次 | |||
一、客运 1988年中山汽车站下放给市交通局接管,原汽车运输公司的人员及大客车并入汽车站,改称为中山市汽车运输公司。1990年客车增至68辆,营运线路55条,其中跨地区线路30条。1992年6月,市公共汽车公司停办长途客运业务,但仍保留石岐至各镇(区)的公路客运,此后该部分公路客运归入公交客运范围。 1984年,为缓解乘车难问题,国家实行“有路大家行车”政策,允许个体自购车进入公路客运市场,激发起个体投资公路客运热潮。1983年全县有142辆中巴807辆小巴,1984年中巴增至180辆而小巴激增至2006辆。个体客运线路灵活、扬手即停,缓解长期公路客运交通乘车难问题,但由于监管跟不上,加上层层转包,出现甩客、卖客等违规经营行为。 1990年,交通部门调整运力结构,淘汰小巴,鼓励发展中巴和大巴,客车大型化、中型化趋势明显,小巴则迅速淘汰。1995年,小巴由1989年的6094辆减至145辆,中巴由280辆增至750辆,大巴发展到164辆。 1997年,市长途客货运输公司将个体中巴组织起来,率先开办广州专线车队,统一票价、统一发班、限时发车。2000年,广东省启动道路班车客运企业资质评定,市汽车运输公司、小榄汽车运输公司、富华汽车运输公司等客运企业为达到相应资质,加大运力更新步伐,开通省内主要城市的直达快车,打响“鹰巴”、“小榄快车”等客运品牌。2005年,全市共有客运班车和旅游包车1941辆67578客位,其中高级车有712辆25712客位,高级车占总运力的38%。全市共开通省际客运线路118条,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区,市际线路43条,全省各地级市皆有班线通达,班线最密的是中山至广州线路。 (二)客运站场 1995年6月,投资1.48亿元建成新的市汽车客运站。新车站位于西区富华道,占地面积6.38万平方米,楼高十层,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配备售票、车辆调度等电脑设备以及大型电脑显示屏,是中山设施最先进的车站。 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中山,促进客运站场建设,相继建成东升车站、城东车站、港口车站、小榄车站、三乡车站、古镇车站、板芙车站、神湾车站、东升新车站、南朗车站等,其中小榄车站2000年按一级车站标准进行扩建,成为中山北部的客运枢纽站场。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一些客运站场未经交通部门核准就建设投入使用,在市汽车客运站周围100米范围内建起沙溪车站、长途客运站、通安车站3个未经交通部门批准擅自建设的简易车站,客运站场扎堆密集,引发不良后果,交通秩序混乱。 2002年交通部门对全市21个客运站开展考评,对不符合条件的车站改为配客点或停业。改为配客点的有港口车站、黄圃车站,坦背车站停业。 ![]() 坦洲金斗湾客运站(2005年摄) 2005年12月31日,位于南区105国道旁的城南客运站竣工,是中山市规划建设的第3个枢纽站场,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面积4.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4万平方米,站前广场8600平方米,停车场1.7万平方米,空调候车厅1141平方米,共有12个检票口,25个发车位,753平方米的车辆维修车间,配套5条客运汽车发车道。 至2005年底,全市有17个客运站,其中一级车站3个;同年平均日发车2486班次,运送旅客3万余人次。 二、货运 1990年,随着中山港外贸集装箱的兴起,货运市场出现8辆集装箱专用货车,1996年增至106辆,2005年为315辆8298吨。适应市场需求,冷藏车、罐车等专用货车也开始进入市场,同时,大型货车、重型货车也日益增多,货车运力结构逐步优化。1996年全市有重型车188辆,罐车15辆,冷藏车23辆,至2000年,重型车发展到439辆,罐车131辆,冷藏车50辆。2005年,重型车增至2120辆4.8万载重吨,罐车165辆1600余载重吨,冷藏车68辆340余吨。这些特殊货车多数为企业自营,少数为个体运输。 (二)货运站场 三、机动车维修和驾驶员培训 改革开放后,车辆维修机构不再作为运输企业的附设机构,逐步发展成为面向社会的服务性企业。同时,个体、私营维修企业相继出现,打破原来清一色的国营、集体经济模式。1989年,全市有机动车维修业户220家,其中汽车维修90家,摩托车维修业户由市场空白发展到120家,同时机动车清洗美容业户也开始出现。 90年代,维修业户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市联营机动车修理厂(今三联汽车修理厂)率先从国外引进汽车电脑综合检测仪,至1997年全市有6条汽车自动检测线,100家维修业户开设汽车喷漆烤漆业务。1998年,全市有机动车维修业户869家,其中汽车维修厂314家,摩托车维修厂555家。 此外,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营销战略的调整,90年代末,集汽车销售、零配件供应、汽车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于一体的4S经营模式发展起来。随着事故车维修管理的规范和汽车尾气整治的需要,汽车维修市场不断升级改造、扩大业务经营范围,二类以上汽车维修企业逐年增多。1998年全市共有二类以上汽车维修业户45家,至2005年达95家,二类以上业户占汽车维修总户数的比例从1998年的14.3%提高到2005年的20.1%。至2005年全市有机动车维修业户1436户,其中汽车维修业户472户。 驾驶员培训 80年代中期以前机动车驾驶员由交通局培训及考核。1979年交通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共有教练员7名,教练车7辆,举办司机学习班10期322人,考核合格汽车司机144人。1986年,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移交公安交警部门,培训仍归交通部门管理,但游离于交通部门的监管之外。2000年持交通部门核发的广东省机动车驾驶学校单位培训许可证的单位共有10家。2004年5月《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和公安部、交通部等五部委发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五整顿三加强”的通知以后,中山开展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的整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工作逐步向交通部门移交。至2005年底,全市有15家驾校96个培训点,年培训汽车驾驶员约3万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