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667次


一、新城区建设
  80年代初期,石岐镇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旧城和岐江河两岸。

  1983年12月,中山改为县级市建制后,城市建设加快。新区建设从新住宅小区建设开始。1987年4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控制旧区,建设新区;建好新区,改造旧区”的城市建设方针,规划建设柏苑新村作为标准小区,至1989年7月建成,解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新村的单体设计采用20多种不同形式的住宅类型,平面布局合理,造型新颖美观,在1990年全省优秀住宅小区建设评选中总分第一,获省优秀住宅小区称号。


  中山城区建设新貌(2005年摄)

  1992年,制定《中山市房地产开发区规划建设要点》,规定工业用地与商住用地的绿化覆盖率必须达30%以上,别墅用地的绿地覆盖率必须达到40%以上。1994年后,采用滚动式规划建设发展战略,建成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的松苑新村、总建筑面积41.5万平方米的竹苑新村,以及东明花园等居住小区,各小区保持1.5%的容积率和32%—40%的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超10平方米。90年代,新区形成以兴中道为竖轴,两侧分布政治、文化、体育建筑;以中山路为横轴,分布金融、办公、大型商业中心的“十”字形空间形态。以兴中道为轴线包含柏苑新村、松苑新村、竹苑新村、紫马岭公园、孙文纪念公园等的新城区,环境优美。城区重心实现东移,缓解旧城区发展的压力。新城区的面积迅速扩大,至1994年达23平方公里。

  1994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中山市总体规划》后,新区建设明显加快。根据规划,分期建设东西走向贯穿城区南部全长13.5公里的博爱路主干道;在城区东部和北部兴建长江路、东明路等主干道,使新城区继续向东北方向伸延;扩建和改造兴中道、中山路、孙文东路、富华道等主干道,改建莲员路、岐港路、岐关西路等次干道,新建跨越岐江河的中山二桥、员峰桥、东明大桥等多座城市桥梁,城区交通网络更趋完善。1997年建成日供水能力20万吨的大丰供水厂第一期工程。1998年建成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中嘉污水处理厂;加大城区排水设施建设的力度,整治一批河涌,兴建10座排涝、排污泵站(闸门),保障排水畅通。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燃气普及率达93%,公共交通线路直达各镇;建成中山体育馆、人民医院科技大楼、博爱医院、全民健身广场等一批公用设施。随着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建设蓬勃开展,在新城区建成东明花园、雍景园等高标准住宅小区,改善居住环境。

  至2005年,新城区建设实施了以下项目:南外环路2003年初动工,2005年竣工通车,全长14公里;北外环路2003年1月动工,全长8.8公里,至2005年仍在建设中;建成长4公里的长江北路和连通京珠高速及江中高速公路的东明北路延长段,打通中山首座城市道路隧道金字山隧道;新建长江路大桥和康华路东河大桥。启动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新建珍家山污水处理厂工程;编制《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分三大组团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启动岐江河、白石涌、大滘涌、发疯涌、羊角涌等河涌的整治工程;在城区东部与火炬开发区交接处,建成占地18万平方米的绿化长廊。陆续建成工程较大型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第二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建成长江水上乐园、孙文西文化旅游步行街一、二期工程及修缮五桂山古氏宗祠等。

  市政府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2001年在市区建盲人导行道21.8公里,设置盲人音响导向器52套,建残疾人专用厕所18间,为残疾人出行提供良好的条件。2005年市区公共场所无障碍公厕增至56间,新建、改建的主辅干道铺设盲道延伸至160公里,大部分路口设置坡道,修整30个盲人音响导向器,城区增加48个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和标志,增无障碍地标标志41个,公共汽车主要候车亭增“残疾人优先”标志148个,28家市场及三星级以上宾馆增加无障碍设施和标志。孙中山纪念堂、图书馆、电影院、各大医院及益华百货公司等公共场所,按照要求建立和完善无障碍设施。

  新区建设全面推进,使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至2005年,城区面积扩展至35.6平方公里,比1978年扩大6.5倍。

二、旧城改造
  1996年市政府制定《中心城区旧城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旧城改造原则为以保护恢复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为主,改造开发为辅;坚持增加道路网密度,增加公共配套设施,增加绿化覆盖率;降低建筑密度,降低容积率;在发展新区的同时保存旧城面貌。1998年调整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划定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区,包括以孙文西路为中心,东至民生路,北至光明路,西到岐江河,南到规划的民族路向西延伸段,含中山公园,总面积0.7平方公里。1997年8月至1998年9月,修缮孙文西路两旁骑楼,建设文化旅游步行街。

  2000年起,改造悦来南路和莲塘路,道路改造与交通管理、城市景观相兼顾,采用改性沥青等新材料,提高道路的建设质量。中山市建设委员会被建设部评为2000年度建设技术创新先进单位。改造、扩宽莲塘路,运用建筑物整体平移新技术,将市自来水厂一幢六层商住楼成功整体平移,腾出位置扩宽莲塘路,此举是中山建筑史上的一项创举,获2002年度中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在原粤中造船厂旧址建设岐江公园。2002年8月,市政府作出加快旧城改造决定,启动旧城生活轴线、岐江广场、泰安路配套工程、孙文中路风貌街改造、西山寺公园改造、纪念堂前广场、旧城区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庆隆里改造、光明路改造等10个旧城改造项目,优化旧城空间布局。

三、城中村改造
  至2002年,中山城中村改造仅有少数个案,其中以西区长洲村改造较为成功。改造后的长洲村建设较高标准的配套齐全的商住小区;集体兴建商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为村集体和村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在长洲村改造后,成立长洲实业集团公司,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村民家庭总收入远高于周边城市居民的水平。
 

上一篇: 第二节 城市公共设施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四节 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