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公共设施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675次


一、道路
  1978年底,城区石岐镇有路面宽9米以上的道路21条,共长16.54公里,面积约26万平方米。中山自1983年12月后,展开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1984年后建成中山路、兴中道、博爱路、起湾道、孙文东路、长江路、外环路、中山港大道、东明路、富华道、悦来南路等主干道。

  1984—2005年新建主干道主要有:

  中山路 西起西区狮滘口桥,东至东区陵岗与中山港大道连接,全长10.3公里。其中中山一路和中山二路是原广珠公路在城区路段,始建于1951年,为路宽8—9米的沙土路,1986年改建为城市道路,路宽扩至30米。中山三路至中山六路原是岐关东路,为路宽7—9米的二级公路,1987年3月开始改建为城市道路,建成后又经过两次大改造,路面扩至54—84米,成为城区东西走向的高标准主干道。

  兴中道 北起市人大政协大楼,南至孙文纪念公园,与城桂路相接,全长2.5公里,宽50米,与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孙文东路、中山路和博爱路交会。1988年10月兴建,1994年1月全线通车,2001年进行改造。道路中间和两旁建有绿化隔离带,行人道种植路树,绿化覆盖率达23.4%,绿化带种植直立美观的大王椰等观赏树木,以及四季不同的鲜艳时花。道路东侧留有50米宽的绿化带备用,西侧建有兴中园和兴中广场两个小型公园,路旁还竖立122组莲花型路灯。

  博爱路 西起105国道、东连逸仙公路,内分一至七路,全长13.5公里,路宽50—80米。2004年12月兴建,2005年10月竣工;与105国道、悦来南路、兴中道、长江路、逸仙公路等主要道路相交,在与105国道交会处及沙岗路段建有立交桥,是京珠高速公路城区出入口所在地。

  起湾道 南起金字山隧道南,北至崩山涌水闸侧,全长5.1公里,路宽36米,1992年4月兴建,1994年竣工;与东西走向的孙文东路和城区北部多条道路交会。

  孙文东路 西接孙文中路、东连中山港大道,全长6.28公里,路宽26米。该路是始建于1924年的原岐环公路,为路宽6—7米的沙土路。改革开放后逐步改造为城市道路,1988年完成全路改建工程。1996年进一步改造。该路与中山三路至中山六路平行,与兴中道、起湾道、长江路等主要道路交会。

  长江路 分为长江北路和长江南路。长江北路南起孙文东路,北至起湾沙南路,向北延长接北外环路的长江路大桥,全长4公里,路宽50米。1999年4月兴建,2000年竣工。长江南路北起博爱六路,南至公园路与南外环路交会,长1.38公里,宽50—60米。1999年1月兴建,1998年6月竣工。

  外环路 分北外环和南外环两段,是城区新一环高标准主干道,按城市快速路设计,不设交通红绿灯,与主要道路交会处设有跨线桥、互通立交、下穿车行隧道,避免交通干扰。南外环东起京珠高速宫花出口,接长江南路,西至城南路,向西延至105国道大涌路段,建有互通立交工程,中途与城桂公路和东苑路交会,全长约8公里,宽40—56米。2004年12月25日,南外环城南路以东段正式通车。

  中山港大道 西接中山六路,东至中山港口岸,全长7.1公里,路宽40米,1984年兴建,1986年5月竣工,是进入中山港口岸的主要通道。

  东明路 南接康华路,北至港口镇木河迳大道,全长3.27公里,路宽63米。1995年兴建,1997年竣工,是城区北部主要出口通道。2000年建设东明北路延长段,伸延至中江高速公路港口段出入口,全长约3公里,宽43米,双向六车道,2003年完工,是连接城区北部中江高速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重要通道;2004年拓宽东明北路延长段至63米,路两侧设辅道,加铺改性沥青砼路面,2005年基本完工。

  富华道 东起岐江桥西岸,西至沙溪镇龙瑞村口,与105国道和岐江公路交会,全长2.77公里,路宽31—36米。原是由石岐至沙溪的四级县道,1984年改造为城市道路,2003年改造为双向6车道。

  悦来南路 北接悦来中路,南连广珠公路,全长2.74公里,路宽30米。1988年兴建,1990年竣工通车,与中山路和博爱路交会。2003年对悦来中路至博爱路段片区进行道路、排水改造。

  至2005年,城区内共有路面宽9米以上道路172条,共长153公里,面积449.84万平方米。

  除上述主干道外,1984年后还建成一批城市道路,见表3-2-1。

  改革开放初期,城区的路灯以普通白炽灯为主,有少量汞灯(水银灯)。此后,随着道路建设,路灯不断增加,使用灯种不断增多。1980年以后开始使用钠灯,并发展为主要灯种。逐步改普通白炽灯为节能白炽灯。80年代后期,为解决路旁植树遮盖路灯灯光问题,把安装在马路上的高灯杆改为3米左右的庭院式矮灯杆,配上各种不同型款灯罩,确保路灯既明亮又美观。此后,陆续在繁华路口安装多种型号高杆路灯。至2005年,城区共有路灯灯杆15881支,其中高杆280支,9米杆8742支,庭院式灯杆6859支;共有灯泡总数41555盏,其中节能白炽灯9192盏,汞灯2710盏(其中150瓦16254盏,250瓦5829盏,400瓦17570盏),城区照明街道面积589.4万平方米。

1984年后中山城区新建部分城市道路表
 

表3-2-1
路名 长度(米) 宽度(米) 始建时间 竣工时间
民族东路 民生路 华柏路 620 12—22 1984年6月 1984年12月
民权路 安栏路 民生路 1144 19 1984年 1985年
中山港大道 中山港 中山六路 7100 40 1984年 1986年5月
华柏路 孙文东路 中山三路 947 30 1986年 1987年
延龄路 湖滨路 太平路 432 19 1984年冬 1988年1月
亭子下大街 民族路 中山二路 626 10 1985年 1988年1月
莲员东路 湖滨路 莲塘路 545 15 1986年夏 1988年春
中山四路 兴中道 紫马岭村口 2000 54 1987年3月 1988年9月
中山五路 紫马岭村口 中山发电厂 2000 54 1987年3月 1988年9月
中山六路 中山发电厂 中山港大道 1600 54 1987年3月 1988年9月
西堤路 牲口场 粤中船厂 720 22 1969年6月 1988年
桂园路 华柏路 河泊大街 365 15 1987年7月 1988年
桂园东路 华柏路 华苑大街 200 15 1988年冬 1989年6月
华苑大街 孙文东路 中山三路 830 15—24 1988年 1989年6月
柏苑路 华柏路 松苑路 858 24 1988年 1989年6月
康乐大街 孙文东路 中山三路 770 15 1988年 1989年6月
兴华街 兴中道 华柏路 930 15 1988年 1989年6月
中山三路 华柏路 兴中道 1000 44 1988年10月 1989年9月
兴中道 孙文东路 中山四路 795 50 1988年 1989年12月
悦来南路 中山二路 广珠公路 2744 30 1988年 1990年
湖滨中路 莲员东路 湖滨北路 110 22 1988年 1990年
湖滨北路 湖滨中路 石岐河边 900 22 1988年 1990年
莲员西路 青溪路 莲员东路 1100 15 1988年夏 1990年
南安路 悦来南路 老安山 1110 30 1989年 1990年1月
白水井大街 民生路 华柏路 500 10—15 1990年初 1990年
彩虹街 松苑路 中山四路 350 21 1990年3月 1991年2月
金龙街 松苑路 中山四路 270 16 1990年3月 1991年2月
松苑路 柏苑路 竹苑路 600 32 1990年5月 1991年6月
兴中南路 中山四路 孙文纪念公园 820 50 1990年 1991年10月
白石路 悦来南路 华光路 1250 15 1991年 1993年
华光路 南安路口 皮革厂门口 1100 15—17 1993年3月 1993年5月
岐关西路 中山三路 南下桥头 776 30   1993年5月
建华路 白石路 第一城住宅区 473 15 1992年 1993年8月
东苑路 孙文东路 中山四路 726 24 1992年11月 1993年8月
升华路 富华道 大桥西路 700 24 1993年初 1993年10月
竹苑路 松苑路 起湾道 435 24 1992年11月 1993年10月
起湾道 中山五路 起湾村石岐河边 5100 36 1992年4月 1994年
环市路西段 105国道石岐过境线 兴中南路 5214 40 1992年12月 1994年
兴中北路 孙文东路 陈其坑 320 50 1993年 1994年1月
莲塘路 莲员东路 太平路口 788.96 30 1971年 2001年11月
金字山隧道 起湾道 城桂路 700 26   2001年
马石路 五桂山龙石路 南区马石西路 932.4      
翠山路 五桂山桂南村 南朗翠亨村 8900 9—12 2002年9月  
岐港路 星辰广场 星辰花园 1067 30    

二、桥梁
  改革开放初期,城区建有跨越岐江河的岐江桥和人民桥(2002年7月15日扩建称后为中山大桥)和跨越石岐河支流狮滘河的狮滘口桥。此后,随城市建设,在城区新建中山二桥、中山三桥、光明桥、东明大桥、员峰桥、东河大桥、长江路大桥7座桥梁。

  中山二桥 位于城区西南部,连接博爱一路和博爱二路,跨越石岐河。全桥总长617米,其中主桥125米,引桥492米,桥面宽40米。主桥为无风撑钢箱混凝土系杆拱结构,为广东省内首座主桥整桥面40米宽的特大桥。荷载超汽—20,挂—120。通航标准按三级航道设计,通航净高10米,净宽60米。按地震烈度7级设防。1992年12月兴建,1995年建成通车。

  中山三桥 位于105国道石岐过境线渡头工业区路段,横跨石岐河,是连接105国道的重要桥梁。全长820米,桥面宽28米。通航标准按三级航道设计。为钢筋混凝土T形梁结构,32孔,其中16米跨24孔、30米跨8孔。1992年7月兴建,1993年8月建成通车。

  光明桥 位于光明路西端,跨越岐江河,与西堤路连接,缓解岐江桥的交通压力,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为独塔卷扬起吊开启桥,全长92.5米,宽19.5米,设双向4车道及两侧人行道。设计车速50公里/小时。2001年7月兴建,2002年7月建成通车。

  东明大桥 位于城区北部东明路,跨越石岐河,成为城区北部与镇(区)连接的重要通道。主桥为V形连续钢构结构,大桥全长865米,宽31.5米。1996年7月兴建,1997年10月竣工通车。

  员峰桥 位于青溪路中段,跨越岐江河,东接莲员西路,西连广珠公路,为城区西北部出入口。为液压顶升开启桥,桥长96米,其中钢箱梁26米、引桥70米,桥面宽24米。荷载汽—20,抗震等级为7度。1993年初兴建,1994年6月建成通车。

  东河大桥 位于康华路西端,跨越石岐河,与待建的康华西路相接,是城区北部出入口。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全长1120米,宽34—56米。其中桥梁长594.6米,设双向6车道、两侧3米人行道及宽3.5—8米辅道。2004年12月兴建。

  长江路大桥 位于长江北路延长段,跨越石岐河,与北外环路相接。设计新颖,主桥为110米跨度的空间组合钢拱桥,由2条倾斜的钢拱肋、桥面曲线钢箱梁、倾斜的吊杆组成多元的空间体系,形如展翅蝴蝶,又名蝴蝶拱桥。全长651米,其中主桥110米,宽29.6米,行车宽度25.6米,两侧人行道宽共4米;两边引桥长约173米;两边引道长195米。设计车速60—80公里/小时。2004年5月兴建。

  除上述新建桥梁外,对原有的岐江桥、狮滘口桥和中山大桥(原称石岐人民大桥)进行2次扩建,其中中山大桥于2002年8月拆除重建,2004年1月建成通车。新建的中山大桥连接中山一路和中山二路,跨越岐江河,全长741米,宽26.8—40米,其中主桥长160米,宽40米,采用30—100—30米三片钢箱拱梁组成提篮式空间组合拱桥;东西引桥约长124米,宽26.8米,采用20+4×26米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结构;两侧引道共长333.4米。该桥桥型设计获2004年度中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1989—1991年,在中山一路和中山二路架设西郊、三级石、悦来南、方基涌等4座行人天桥。

三、排水
  在新建道路时,配套建设排水设施。1984年城区有下水道约75公里。2005年,城区共有各种管径排水管道374.52公里,其中管径1500毫米以上的大型排水管道19.8公里,排水检查井10478座,集水井14353座。

  改造原有排水设施 改革开放后,在道路改造过程中,改造原有排水系统。城区南部悦来南路以及南安路、南江路一带的排水主干管于2001年进行改造,重新铺设D800—1600毫米的主干排水管道8310米,铺设人行道3.4万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2.6万平方米,解决该片积水问题。城区东部华柏路和孙文东路,由于上游莲峰山高地汇流大量雨水向下倾泻,道路两侧排水管道排泄不畅,造成雨天积水。2001年进行改造,为抬高华柏路面,重新设计调整路面坡度,在城市道路路面首次采用改性沥青砼;增铺D1200—1500毫米排水干管;在孙文东路道路改建时,铺设D1200—1500毫米排水干管。

  整治、覆盖原有河涌 1983年开始,逐步覆盖城区内容纳生活污水的河涌,使河涌下面成为排水暗渠,上面成为平整的道路。流经旧城区南部的九曲河是最早覆盖的河涌,1983—1993年分6段覆盖,全长2934米。此后覆盖有下闸涌、洪家基涌、后岗涌、南三涌、西河、大王庙涌、柏山涌、夏洋涌等小河涌,长4000米。分段整治较大的河涌,其中对白石涌、发疯涌、大滘涌、羊角涌四项工程进行加固河堤、清淤疏浚拓宽涵洞等较大的整治工程。

  新建排水工程 1987年起在城区兴建烟墩山环山渠、东部和北部排水渠等。1994年开始在排水主干渠河道的交汇部位,建排水泵站或水闸,完善排水设施,基本解决城区雨天积水问题。其中,含排污的排水泵站有后岗涌、南三涌、员峰、华光、沙岗、崩山、银湾共7个;不含排污的排水泵站有夏洋、大王涌、安栏路、白石涌、张溪涌共5个;污水泵站有第一城、东盛、发疯涌、宏基、南区、博爱五路共6个;在下穿车行隧道配置排泄积水设施。至2005年,城区共建排水泵站(闸)18座,设置排洪泵26台,排污泵23台,格栅机22台,闸门26座,高压配电设备23台,低压配电设备92台,变压器18台共8840千瓦,水泵总装机容量5750千瓦,总排水量9.59万立方米/秒。

  修建排水渠 主要有:(1)烟墩山环山渠,1987年兴建,全长1.2公里,把山水汇流入后岗涌,排入岐江河,解决烟墩山上夹带山泥的雨水无序排放,污染孙文西路和周围道路的问题。(2)东部排水渠,1987年9月兴建,全长5.27公里,宽6—12米,1989年春节前竣工投入使用。该渠南起中山四路北侧、北至白沙湾村西侧,接崩山涌排入石岐河,平均水深2米,解决城区东部排水。(3)北部排水渠,1988年兴建,全长3.8公里,宽7米,同年底竣工投入使用。该渠东起莲员路和湖滨路交汇处,西至青溪路,排入石岐河。

四、供水
(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前,石岐城区只有浦鱼洋水厂1家供水厂,日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即1万吨,下同)。改革开放后,两次扩建浦鱼洋供水厂,满足城区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至1985年7月,日供水能力增至6万立方米,仍无法满足需要。1987年起,增建全禄供水厂、大丰供水厂和长江供水厂,至2005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03.9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2144.71万立方米,售水量19488.17万立方米,水质综合合格率99.57%。

  全禄供水厂位于大涌镇西南的全禄村。以西江主干流为水源,设计总体规模为日供水能力40万立方米,总投资2.2亿元。1987年2月兴建,分4期建设,1995年9月全部竣工并供水。该厂净水工艺采用先进的V形滤池及自动投矾、加氯和自动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建有中心化验室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中心调度室。

  大丰供水厂位于港口镇马大丰围。设计总体规模为日供水能力80万立方米。1992年11月兴建,分4期建设,第一期工程投资4.51亿元,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因建设资金困难,延至1997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向东部地区供水。

  长江供水厂是浦鱼洋供水厂迁移扩建工程,位于长江北路与南外环路的交会处,占地7.1公顷。以长江水库为水源,设计总体规模为日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2004年3月兴建,同年12月竣工供水,有效缓解咸潮期间和城区用水高峰期的供水压力。采用折板反应、平流沉淀和V形滤池等先进工艺,应用DCS模式进行工艺自动控制,平流沉淀池与清水池也采取叠池的结构方式,节约土地资源,为日后发展和深度处理预留空间。

(二)供水管理
  市自来水公司1988年建立水质中心化验室和供水中心调度室,水质监测分析和中心调度技术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研发“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的砷和硒”新技术,获广东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建成电话查询水费系统,实行电脑查阅抄水表资料,通过电脑送盘进行银行托收水费,极大方便用户。1994年成立城建监察中队自来水监察分队,对损坏供水设施和违章用水行为进行执法处理,维护供水安全。2001年,市供水总公司在城区的中恳广场、火炬开发区的会展中心等地安装“直饮水”设施,方便群众。翌年,在公园门口、旅游景点、大商场门口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设置30个“直饮水”点,全天候向市民、游客免费提供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直饮水。2001年,市供水总公司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授予“文明窗口单位”称号。

  2002年,市政府提出“全市供水一盘棋”思路,整合供水资源,提高全市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2003年市政府成立“供水一盘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实施方案,启动全市供水一盘棋工程。

  随着城区建设,东区有15个自然村成为“城中村”,这些村原来采用趸售方式向村民供水,2004年,市供水总公司全面改造15个自然村的供水管网,更换或新铺设供水管道200公里,更换或增设室外消防栓180个,更换用户水表1.5万个,由城区输水管道直接向用户供水,实现抄表到户、同城同价的水改目标,受到村民欢迎。

1978—2005年中山县、市供水情况统计表
 

表3-2-2
年 份 供水能力(万吨/日) 供水量(万吨) 售水量(万吨)
1978 1   273.88
1979 1   287.79
1980 1 453.53 348.77
1981 2 511.03 407.26
1982 2 618.64 559.48
1983 3 789.52 716.77
1984 3 1080.78 858.59
1985 6 1293.02 1016.97
1986 6 1640.83 1281.49
1987 6 1836.53 1476.19
1988 12.6 2317.88 1884.54
1989 19.2 3488.74 2610.04
1990 19.2 4273.06 3372.23
1991 26 4867.18 4357.79
1992 26 6233.79 5797.37
1993 26 8849.93 7907.15
1994 46 10558.55 9552.92
1995 67.39 24598  
1996 70.3 25615  
1997 80.65 28782  
1998 89.3 14042 12886
1999 86.9 14900 13600
2000 102.6 15737 14464
2001 149.5 16500 14800
2002 189.3 41185 36338
2003 194.4 46891 40833
2004 201.1 48598 38446
2005 203.9 51755 42260.9

五、燃气
  中山市的燃气设施建设始于1983年,包括瓶装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燃气两种。90年代起,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由城区向农村各镇(区)发展,出现众多代充气的销售档点。市建委根据《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严格执行年审制度,审查燃气企业和销售点的资质,确保供气安全。1998年,制定《中山市燃气管理实施细则》,组织有关部门对燃气企业和代充气档点进行检查。实行燃气经营许可制度,对符合安全要求的经营单位核发广东省燃气经营许可证,取缔违规经营和无证经营者。2002年,制定《中山市特大燃气安全事故预案》和《中山市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划》,成立中山市燃气重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队伍,对企业和销售点的送气和抢险、抢修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核发上岗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每季度对气库和销售点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

(一)瓶装液化石油气
  1983年5月,中山县政府成立中山县煤气工程指挥部,由主管建设的副县长兼任指挥。同年12月,成立中山县燃气化工服务公司(1986年4月改称中山市煤气公司),负责瓶装液化石油气的贮配基地建设和经营,在基建的同时开展营业。初期用槽车将液化石油气运回直接装瓶向用户供气,1984年4月6日起向第一批500户用户供应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贮配站选址在城郊齐东村山坡地,1984年3月兴建,1985年3月建成投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贮存容量800立方米;1993年扩建,容量增至1100立方米。随着城市发展,齐东贮配站周围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商住区。为确保居民安全,2000年决定搬迁,同年8月7日停止使用。新站选址在火炬开发区陵岗村山坡地,贮气量1050立方米,2001年3月全部竣工并通过综合验收。至2005年,经营瓶装液化石油气的企业增至13家,共有零售点156个,遍布各镇(区)。建有1000吨级液化石油气码头1座,储配充装站13个,总容量6450立方米,一次性总容量3225吨,约为全市7天的供应量;使用中的装气钢瓶约140万只,年销售量16.27万吨。

(二)管道燃气
  1991年1月,市政府批准成立中山市管道燃气公司,同时批准松苑气化站的项目立项。同年4月动工兴建松苑小区气化站及管网系统,以管道输送液化石油气的方式向用户供气。至1992年2月,建成中山市首座储气容量为30立方米、供气能力为6000户的松苑液化石油气中央供气站,并建有市政庭院管网3500米;经验收合格后,1992年5月13日向第一批170户用户供应管道燃气。随后,陆续建成第一城、华富村、华柏新村、花园新村、威力新村等多个气化站及配套供气管网。至1994年,建成市政庭院管网32公里,同年,管道燃气公司并入市燃气总公司,统一经营全市的燃气供应。1995年,市燃气总公司与香港中华燃气公司合作组建合资企业——中山港华燃气有限公司,经营中心城区的管道燃气。1996年,管道液化石油气开始置换为代天然气,供气质量进一步提高。至2005年,建代天然气混气厂1座,生产能力1.1万立方米/小时,供气管网的主干管道长280公里。拥有管道燃气居民用户约3万户,工商企业用户400户,年供应代天然气2010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占261.4万立方米,工商企业占1748.6万立方米。2005年,城区气化率达100%,农村超96%以上。

2001—2005年中山市燃气供应情况统计表
 

表3-2-3
项目 单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 万吨 11.8 13.15 14.18 15.20 16.27
 其中:家庭用量 万吨 8.26 8.54 8.56 9.12 9.76
家庭用液化石油气人口 万人 118.7 121.3 127.4 113.6 139.7
代天然气供应总量 万立方米 691.36 958 1287.2 1718.5 2010.8
 其中:家庭用量 万立方米 103.7 143.7 180.2 223.4 261.4
家庭用代天然气人口 万人 4.7 6.3 8.2 10.3 12.3

六、城市交通
(一)市内公交
  80年代初期,中山县城内交通以二、三轮机动车(三轮机动车俗称“三脚鸡”)为主,镇(区)以单车、人力三轮车运输为主。全县只有学宫(今人民医院)至氮肥厂(今青溪路)和岐江桥头至濠头2条公交线路,由石岐镇公共汽车公司(今市公共汽车公司前身)投入4辆公共汽车运行。

  1983年中山有7辆公共汽车,公交线路3条。至1990年10月,公共汽车增至19辆,公交线路9条,部分线路开始延伸至镇(区),从柏苑新村莲花阁至大涌叠石、西郊富华道至张家边等设公共汽车线路。单车客运逐步退出市场,机动载客三轮车、二轮载客摩托车发展快,从1979年的296辆增加到1989年的18933辆。人力载客三轮车也自发增加,1986年起,市政府限制人力三轮车载客,定位为旅游城市的观光交通工具,数量保持在300辆左右。

  1990年后,中山公共交通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市公共汽车公司投入20辆中巴,开设沙溪至中山港等4条公交线路。至1993年底,市公共汽车公司公交车辆147辆,营运线路11条,贯通15个镇(区),年客运量1994万人次。1997年9月28日,开通市汽车客运站至小榄车站的28路线,中山市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率先实现镇镇通公共汽车。至2000年底,公共汽车公司拥有大中巴469辆,营运线路37条,年客运量达6665万人次。1993年7月1日起,城区禁止二、三轮机动车客运,但也只是受到一定的遏制,非法营运一直存在。

  90年代后,部分镇(区)开始经营农村客运线路。1993年小榄汽车运输公司投入7辆中巴车开通3条农村公交客运线路,1996年坦洲客货运输公司投入3辆中巴开通1条农村公交客运线路。至2002年底,小榄、坦洲、三乡、古镇、开发区、南朗6个镇(区)共有148辆中巴车经营23条农村公交客运线路,全市行政村、居委会通班车率为91.2%。2004年9月27日,中山提前完成全国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目标。

(二)出租汽车
  1979年,中山中国旅行社投入3辆出租汽车,中山开始有出租汽车客运。80年代初期出租汽车发展缓慢,中山只有9辆出租汽车。1985年中山港通航后,成立中山港小汽车公司,投入小轿车18辆,出租汽车总量增至23辆。90年代初期,社会对出租汽车的需求猛增,出租汽车拥有量从1990年的50辆增至1992年的85辆。

  由于出租汽车实行额度审批,缺乏监督,一些部门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出租汽车经营权,致使出租汽车数量激增。1993年出租汽车陡增至756辆。1995年翻一番,增至1555辆。1998年中山出租汽车保有量达2658辆。

  出租汽车数量增长过快,经营越来越困难,出现出租汽车经营权多层转包的情况,经营成本迅速上升。在市场空间不增反减的经营环境下,出租汽车司机只有多拉快跑才能维持经营,致使出租汽车的服务质量下降,车容车貌差,市民意见较大。

  1998年中山暂停办理出租小汽车额度审批,实行公开竞投有偿使用。2000年、2001年分别推出80辆出租汽车指标公开竞投。2004年在全省率先实行出租汽车经营权招投标,规定出租汽车车型和外观并实行公司化经营,安装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2005年上半年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的300辆现代索纳塔出租汽车投放市场。至2005年底,全市有出租汽车1169辆。

 

上一篇: 第一节 机构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三节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