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4 【点击率】621次 | |||
阜沙镇位于中山市北部,距市城区中心15.4公里。东隔鸡鸦水道与黄圃镇相望,西北接东凤镇,南连港口镇。镇境为冲积平原。2005年,总面积40.36平方公里,总人口53787人,其中户籍人口35385人;辖卫民、牛角、阜东、罗松、阜沙、大有、丰联、上南8个行政村和阜圩社区;卫民、牛角、阜东、大有、丰联5条村为中山革命老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4.9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2.07:58.31:29.62,财政收入6758万元,税收1.13亿元。居民以讲粤语系的沙田话为主,通用粤语广州话及普通话。 1979年,全镇仅有小企业13家,其中社办企业6家,全镇工业总产值18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2%。1982年初,提出“抓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促发展”的思路,至1995年建成新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及东(凤)阜(沙)公路、阜(沙)港(口)公路2条主干道,改善投资环境。1995年台资企业金世维集团有限公司和统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落户阜沙。1997年起实施“工业立镇”战略。1999年引进香港保时利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5间外资企业;同年,镇属集体企业全部完成产权改制工作。2001年起镇政府重点扶持大企业创品牌;龙的电器公司生产的NK—101型吸尘器获2001年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银奖,2004年“LONGDE龙的”牌吸尘器获“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获“中国著名商标”称号;被中国企业文化协会、《中国企业品牌·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社、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推选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小家电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榄菊集团公司生产的榄菊牌电热蚊香片、液体蚊香、黑蚊香、气雾杀虫剂2004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定。2005年引入年产值10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的中山东菱威力电器集团公司。2005年,全镇工业企业达190家,其中民营企业153家,工业总产值54.01亿元;同年,实际利用外资339万美元;出口总额1.12亿美元。 阜沙农业以水稻作物种植和鱼塘养殖为主,1979年农业总产值652万元。1985年开始改种香蕉等水果及高值作物,1986—1991年,建立“三高”农业基地13个,总面积3000亩。1990年全镇水稻良种种植面积达96%,平均亩产1007公斤,成为中山“吨谷镇”。1993年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畜牧业及水产养殖。1994年6月17—23日,阜沙遭受百年罕见洪水袭击,洪水超出警戒水位1.36米;1995年4月19日,特大龙卷风横扫团结村;1998年4月24—30日,阜沙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洪峰超过警戒水位1.34米,损失严重。1999年起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至2005年,共修农桥10座,农路76公里;完成横迳、鸦雀尾、浮墟垄、横沥4条主干河两边砌石护岸工程13公里,累计疏河清淤100公里;完成五乡联围颈口至鸦雀尾15公里大堤路面从3米扩宽至6米的固堤工程,修建3条共7公里的防汛路,每年检修18座电排站1次;整治农村电网,更新高压线路75公里,低压线路280公里。推进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引入种养大户65户,引入资金1.2亿元,形成卫民村南美白对虾、牛角村花卉苗木、阜东村鳗鱼、阜沙村甲鱼、丰联村和大有村“四大家鱼”(鳙、鲮、鲢、鲩鱼)及蔬菜基地,卫民、牛角2村在镇水利园区建成4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品”生产格局。2005年,粮食总产量6522吨,水产品总量1.06万吨,生猪上市2.7万头,“三鸟”上市34万只;农业总产值2.35亿元。 阜沙商业贸易以供销社、水产站、粮食供应站为主,1979年全镇只有阜墟直街市场及牛角围北闸市场2个农贸市场,供销社经营网点48个,农副产品采购站8个。1984年成立阜沙区商业发展总公司,实施“进城经商挣钱,发展镇内基础建设”的策略,在石岐民生路开设广中商场,经营家电、饮食和旅业。1992—2003年建成阜城东路、阜沙大道、阜南大道、阜城商业广场和牛角新街等,成为商业旺点。1995年成立阜沙镇流通协会,开通流通信息网。2005年有卫民、牛角、丰联、上南、阜沙5个农贸市场;个体工商户1825户,从业人员4850人;全镇商贸总额7.05亿元。全镇从事物流业中小型机动船1950艘,汽车300辆,从业人员2500人。同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亿元,税收1.12亿元,财政收入6758万元。 1983年前,阜沙镇内交通以水路为主。1983—1985年,开通经东凤镇连接广珠公路的万(西桠)阜(墟)公路,开通三(角)阜(沙)公路,接通三角公路到中山港;开通阜沙至石岐班车。1990年在阜沙大道南侧建成占地150亩、有120幢商住楼的新城区;新建2个农贸市场和1座工业楼,扩建阜沙医院和自来水厂,改建影剧院,兴建中心幼儿园。1991年日供水量2万吨的新自来水厂及11万伏变电站投产。1995年东(凤)阜(沙)公路、阜(沙)港(口)及东阜大桥、大南沙大桥建成通车。2002年建成阜沙工业园及阜城、牛角、罗松、大有4个工业区。完成市政府批准立项的牛角片3000亩现代化水利园区首期工程。2003年在镇中心区建成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的阜沙商业广场及楼高八层的阜沙酒店。2004年扩宽改造阜沙大道、阜南大道城区路段。至2005年,修建村级公路14条,总长63.4公里;修建沙土农路42条,总长74.5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阜沙至广州、深圳、江门等地每天有20个汽车班次;有市公交车、小榄公交车在镇(区)营运,交通便利。
![]() 2003年7月4日,中共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锐成(左六),市委常委王远明(右四)等出席威力科技产业园在阜沙工业园举行的奠基典礼。 阜沙镇1979年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0所。80年代重点抓普及教育。1988年初中入学率98.5%,小学入学率100%,成为广东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镇。同年将阜沙农业技术学校改为成人教育学校。90年代推行优化教育、优化管理、优化校风建设,投入110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推行电化教学。1993年和1998年,在阜沙职业高中举办学制三年的业余中专学历班。至2000年,全镇各学校均有电脑实习室。2005年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12所。1979年开办镇影剧院、文化室、图书馆和流动电影队。1987年成立镇广播电视站。1992年举办第二届全镇书画比赛。1995年成立镇业余曲艺社。1996年成立镇歌咏队,1998年参加市文艺大巡游获集体二等奖,2000年获市合唱节银奖。1998年成立曲艺、书画、舞蹈、足球、台球、乒乓球、篮球、龙舟等8个文体协会,由镇政府提供一幢四层共1400平方米的楼房给镇文化站使用,内设图书室及歌舞厅、展览厅、培训厅。2003年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在全镇8条村设立文化室。2005年阜沙镇优秀书画摄影作品在市图书馆展览厅展出1个月。全镇电视用户9417户,覆盖率97%。镇老年腰鼓队、老教工书画组、歌唱组、体操队、民乐队活动活跃,深受群众欢迎。 阜沙镇1988年成立镇体育运动委员会,同年5月参加市首届农民运动会,获射击个人并列第一名和游泳团体第三名。1999年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大型体育运动会,全镇21支代表队951人参加。2003年大有村举办“青蛙艇”单人划艇公共赛及镇城区组织千人环城跑。牛角小学常年开展少儿足球训练。群众性体育活动蔚然成风。1979年阜沙仅有卫生院1间、卫生站14间。1988年阜沙卫生院升格为阜沙医院,被评为市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文明单位、职业道德最佳单位及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2003年建成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医院新大楼。2003年及2004年,阜沙镇分别被评为市卫生镇和广东省卫生镇。2005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5015人,参保率为46%,幼儿卡介苗、麻疹疫苗等全程接种率98.6%,儿童免疫保偿制入保率95%。同年阜沙村、阜东村被评为省卫生村。 阜沙镇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72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万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42倍及41倍。1981—1990年新建砖屋6946间,面积58万平方米,基本完成茅草屋改砖屋的目标。1991—2000年农户新建、改建的楼房4218间,面积52.7万平方米。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从1979年的10.5平方米增至36平方米,全镇参加城镇社会保险31475人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8亿元。 全镇有华侨华人75人,旅居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智利、委内瑞拉等6个国家;港澳同胞473人。80—90年代,旅外乡亲捐资38.3万元港币支持家乡公益事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