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三角镇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3 【点击率】615次


  三角原称三角沙,因地貌形似三角形而名。南宋时属古海乡海域,仅有三角山等岛丘,至明末淤积成沙洲,为东海十六沙之一。清代属黄旗都。民国时期属第九区。1950年4月属第十区。1957年2月撤区分出称三角乡。1958年改为三角公社后并归黄圃大公社。1959年分出,恢复三角公社,1961年8月属民众区,1963年分开,复称三角公社。1983年改称区,1986年12月改称镇。

  三角镇位于中山市东北部,距市城区中心18.5公里。东连民众镇,北与广州市番禺区相邻,西接黄圃镇,南与港口镇隔河相望。属大沙田地区。2005年,总面积70.32平方公里,总人口86615人,其中户籍人口55662人;辖高平、东南、三角、结民、光明、沙栏、蟠龙7个行政村和三角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5.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5:69.85:20.60,财政收入1.55亿元,税收2.06亿元。居民主讲粤语系的沙田话、东莞话,通用普通话。

  1979年,全镇只有五金加工、红砖制造、竹木器具等26家集体和村办企业。工业总产值237.8万元。1985年在合作村白鲤口创办白鲤工业区。1986年三角镇被省政府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1992年设立五福北路一带的新城工业区,建立结民和爱国村工业小区,实行招商引资;组建中山市三角纸品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三角牌”纸巾被评为2003年国家免检产品和2004年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1993年引进台资企业中山市金三角成衣有限公司。1999年引进港资企业民森纺织制衣(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举办镇“9·28”招商活动。2001年将建于1998年的高平化工区改名为高平工业区;在结民、沙栏村建立中山市金鲤工业区;引进台资企业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2002年高平工业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称号。2005年引进港资企业中山市达进电子有限公司和中山市达进元件有限公司,至此,全镇有工业企业361家,其中民营企业291家,港澳台资企业49家,外资企业21家。2005年工业总产值78.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21万美元,出口总额2.57亿美元。

  三角镇在1979年后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种粮为主转向多种经营,创建光二村的甘蔗和蔬菜、结民村的水产、爱国村的水稻等农业生产基地。1983年起实施土地包干管理制度。“三高”农业健康发展,结民村开始繁殖生鱼,爱民村试行青皮冬瓜套种(即混合种植)粉葛成功。爱民村套种的青皮冬瓜和粉葛及三角镇人工养殖生鱼技术双双参展广东省青年“三高”农业博览会,后者获铜奖。2000年起,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调整农业布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农路、农桥、水闸。镇农业服务中心与省农科院合作,在东南村设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用优质稻广华占、玉香幼占等品种加工成优质米,称“三角靓米”,参展市农产品博览会获“优质农产品”二等奖。三角青皮冬瓜和粉葛参展福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东南村丰盛菜场获省农业厅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3年全福甲鱼健康养殖基地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甲鱼A级绿色食品证书。沙栏鸡是三角镇名特产,被评为省名优地方品种之一,1999年参展广东省青年三高农业博览会获铜奖。2005年全镇水稻种植1.5万亩,常年种植蔬菜4654亩,种植水果1.1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93万亩。全镇农业总产值4.03亿元。

  1979年商品供应以供销社为主,有66个门市部,经营生产资料、副食品、水产、农副产品、工业品等。1986年后个体商业迅速发展。1990年有个体工商户114户,企业81户。1998年3月成立中山市农产品流通协会三角分会,设立香大蕉、蔬菜、水产品3个农贸交易点,实行全国性网络经营,开通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区农贸市场。2000年在三角新区开设壹加壹、富民、鸿源,在高平开设旺角等大型自选商场。2005年有个体工商户2544户,企业520户,集市贸易成交额3.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亿元。

  三角镇在1979年前村民饮用含沙量较大的井水和河涌水,俗称饮“泥微水”。1981年,新锋村投资12万元率先建造全镇第一座自来水塔。至1987年,建成23个自来水塔,供4.1万人饮用自来水,用户占总户数82.7%。1994年投资4000万元建成新涌口水厂,全镇饮用自来水。1992年制定三角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五福围为新发展区,修建南三公路、环镇大道、福源路、高平大道、旭日路等15米宽以上水泥路53条,村道218公里,建成蟠龙11万伏变电站。投入2600万元,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重建乌沙、独岗等多个水闸,使2005年历史最高水位为3.81米的特大洪峰顺利通过。1994年,开通全长11公里的南(头)三(角)公路。1999年开通京珠高速公路三角出入口。1998—2001年,投入7400万元完善村镇建设,绿化面积470公顷,覆盖率15%。2002年制定《中山市三角镇总体规划纲要(2002—2020)》;修筑新区至光明片5条新路;城区面积扩至35平方公里;投资5500万元建成日处理量2.5万吨的高平电镀污水处理厂及纺织污水处理厂。2003年开通镇内公交车客运,2005年在金三角大道兴建三角汽车站,实现村村通汽车,全镇公路83公里,密度为1.18公里/平方公里。

                                          

                                                       2004年7月1日,阿根廷首家在华投资企业莎迪莎公司在三角镇签约投资皮革制造业。

  1979年,三角镇有3所中学、19所小学、1所公办幼儿园。198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0年加大现代化教育配置投资,使用投影机、电脑、多媒体等辅助教学。1995年三角中学与中山电大联合开办中专班,同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997年普及高中教育。2003年建设三角中学及沙栏中学教学楼。2004年实施评选名教师名校长工程,至2005年评出名教师48人,名校长4人。镇政府投入8215万元建成蟠龙、高平及中心小学。2005年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6所、民办小学1所、幼儿园8所,同年,三角镇创建为省教育强镇。三角镇重点发展农业科技,研究并掌握杂优水稻种植、氮肥调控施肥、沙栏鸡提纯复壮、香蕉防寒保护等技术。1990年成立镇科技协会。1999年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建立科技集市,申报和立项科技项目,开发基础地理信息、办公自动化和管理系统。2003年开展电镀废水集中处理技术研究,60%的废水可循环利用,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工业区的微波设备安装调试后实现达标排放,成为全省样板工程。

  三角镇1987年将原三角区广播站改为三角镇广播电视站,1997年开通各村有线电视,2000年电视用户7500户,占总户数85%。粤剧曲艺是三角镇传统文化项目,花锦绣粤剧团、新丰华曲艺团常在三角及附近镇(区)演出。1995年后每年举办全镇文艺活动,定期举办书画、摄影、美术、征文等比赛。2000年及2001年新秀李嘉宜分别获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银奖及金奖,2002年杨春华获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银奖。2002年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2003年镇文化站获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0年全镇有9个醒狮组织及4个麒麟队。自1985年起,每2年举办全镇中小学运动会。2000年及2003年举办2届全镇运动会。2004年建成面积2.3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至2005年全镇有200米跑道运动场8个,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及游泳池、灯光球场、乒乓球馆等体育场所。1979年三角开展大规模疾病普查和防疫注射,1990年基本消灭麻疹、白喉等儿童常见病;1998年恢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2000年三角镇被评为市卫生镇。2005年全镇农村人口全部参加合作医疗;有医院1间,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个村卫生所。同年,获评为省卫生镇。

  2005年,三角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比1979年(下同)增长50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667元,增长4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63亿元,人均储蓄1.93万元;人均居住面积38平方米,大部分为混凝土二三层楼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人均每月250—300元。

  三角镇有华侨华人198人,分布在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匈牙利、新加坡等国家;港澳同胞2124人,台湾同胞8人。1979—2005年旅外乡亲投资4.4亿元在家乡创业,捐赠2517万元建设公益事业。
 

上一篇: 第十二节 黄圃镇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十四节 阜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