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2 【点击率】765次 | |||
黄圃镇位于中山北部,距市城区中心22.5公里。东隔黄沙沥水道与三角镇相望,东北临洪奇沥水道与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相眺,西南与阜沙镇以鸡鸦水道为界,西北与南头镇相连,隔桂洲水道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相对。镇境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2005年,总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120034人,其中户籍人口83467人;辖兆丰、吴栏、横档、马安、团范、大雁、鳌山、新地、大岑、石军、新沙、镇一12个行政村和三社、永平、新糖、文明4个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73:66.92:27.35,财政收入2.01亿元,税收3.66亿元。居民主讲粤语沙田话、顺德话,通用普通话。 1979年除省属国营中山糖厂外,镇属企业有28家,以食品、铁竹木农具、服装、造船、粮食加工、红砖瓦生产为主。1984年开始实行个人或集体承包企业。“九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船舶机械、服装和食品产业,重点扶持铜管、特殊钢、镀锌管三大行业。1989年镇服装厂获评为广东省先进企业。1990年镇腰果厂和服装厂被定为经贸部、农业部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当年成立的华纺集团公司于1993年、1998年被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1999年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200强。1998年黄圃成为省乡镇企业百强镇。2000年引进服装、铜管、化工涂料、五金等“三资”企业23家。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确立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加工业为支柱产业,以家电五金业为重点产业,以腊味行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为特色产业的三大产业定位。黄圃腊味源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圃人王洪所创。20世纪30年代,黄圃人已在广州开设“沧州”、“八百载”等烧腊店;广州“皇上皇”、香港“荣华”腊味也专门聘请黄圃师傅制作。黄圃镇政府为促进这一传统行业发展,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上优惠企业,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创造“黄圃腊味,世界口味”的多元化产品,全方位开发国内外市场。2004年腊味产值达10亿元,全镇有腊味生产企业200家。泰和、银华、今荣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当年,黄圃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及“中国腊味食品名镇”称号。2005年引入金星啤酒、奥托昆普铜管三期项目和粤海电气、万事杰塑料、凯星电器等优质企业6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2005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8.28亿元,出口总额1.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05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 黄圃属粮蔗鱼果产区。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养殖“四大家鱼”(鳙、鲢、鲮、鲩)成为主要经济收入。1987年实行农村承包合同制。1991年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开办鱼苗场30个。1993—1995年推广“巴西蕉”香蕉试管苗种植及机械喷灌技术,亩产高达2500公斤;水稻良种覆盖率95%。涌现出新地大米、横档香蕉、吴栏粉葛、兆丰关家尾大头菜等名牌农产品;马新(养鳗鱼和虾)、鳌山(养禽畜)等特色农业村,形成横档村5000亩香蕉种植示范基地,横石围8000亩“四大家鱼”和横档800亩鳗鱼养殖场建成省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伟光园艺中心是盆景生产基地,年销售100万盘,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2000万元。2003年开始实行农村经营股份合作制,在三乡围、横档村、鳌山村也建成省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在石军村建成省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粮食示范基地。2005年农业总产值3.29亿元。 1979年黄圃镇有农贸市场1个,逢农历三、六、九为集市圩日;有个体商户、小商贩60户。1992年在新明中路建成黄圃综合市场。2004年建成楼高十五层的汇东酒店及占地276亩的马新物流储运有限公司。2005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282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亿元。 黄圃镇于1979年在尖峰山、葫芦岗、群旗岗南面兴建民居;开辟朝南东路、朝南西路,扩宽怡昌基路。1987—1997年,建成新沙桥等大小桥梁12座,修建长8.6公里、宽48米的兴圃大道和15—30米宽的新丰路等共56公里;建成垃圾填埋场及日处理能力120吨的垃圾焚化厂;建成黄圃市场,理工学校及名人、名仕新丰花园等住宅小区。1995年黄圃自来水厂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全国农村百佳水厂。1997年黄圃镇被评为市村镇建设先进镇。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有4条镇内中巴线路通往各村;公路密度为67公里/平方公里。2001—2005年,建成大雁桥、黄圃医院综合楼、日处理量180吨的污水处理厂、食品研发检测大楼、国际会展中心、黄圃镇中学等设施;开办食品、马新、大雁三大工业园区。至2005年全镇城区绿化覆盖率35%。城乡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1979年黄圃镇有小学27所,中学2所,在小学附设初中班,幼儿园1所。1982—1985年开办横档、吴栏、鳌山、马新中学,撤销小学附设初中班。1985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0—1994年有32所中小学被评为市“四优”(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美校园、优化管理)达标学校。1992年镇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青壮年扫除文盲单位。1994年开办黄圃理工学校,同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市发展教育先进镇。1997年普及学前三年和高中教育。2000年镇理工学校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教育学院等联合办学,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办文化班与技术班。2005年扩建马新中学、培红和对甫小学;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建黄圃中学。2005年有小学11所,初中2所,高中和职中各1所,幼儿园16所。其中理工学校为国家重点中专,新地中学、中山二中为省一级学校。同年10月黄圃被评为省教育强镇。1983年建成黄圃文化宫,成立书画、集邮、盆景、摄影、龙狮、飘色协会,在各村建立文化室。1990年开办有线电视站(2000年经省广播电视厅批准成立黄圃电视台),1993年开放图书馆和不定期刊印《峰山》报。黄圃飘色艺术,源于明末清初的木偶戏,后演变由童男、童女饰扮历史故事人物的造型定格一个色柜上,由人扛抬,辅以乐曲在街上巡游表演。1994年重新举办这一有200年历史、中断33年的黄圃飘色巡游。1997年成立文联黄圃分会。1998年黄圃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飘色艺术之乡。2000年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1年成立黄圃电视台少儿艺术团及横档村新龙凤粤剧团。2003年参加市首届社区文化节获11金7银4铜及优秀组织奖。2004年获广东省集邮示范乡镇称号。2005年举办黄圃飘色文化节及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同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黄圃镇“中国(黄圃)飘色之乡”称号。1988年9月黄圃镇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1989年举办职工体育运动会,同年获市体育先进镇称号。1997年培红小学获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并成为“八连冠”,同年成立中学生女子足球队。1999年占地60亩的镇体育中心落成。2000年和2002年黄圃镇分别获广东省体育局授予省体育先进镇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为国家和省输送如游泳项目的罗定娇、划艇项目的徐萍好、足球的吴坪枫、田径的吴嘉仪等体育人才。2005年有田径场18个,游泳池2个,篮球场51个(其中灯光球场11个),乒乓球室1个,室内羽毛球场4个,网球场1个,足球场16个,溜冰场3个;有乒乓球、篮球和象棋协会。1979年镇有卫生院2间,卫生站26间。1994年黄圃医院被评为市二级甲等医院并成为市爱婴医院。1988年黄圃镇成为省卫生镇,2000年初评为市农村初级保健达标镇。2005年黄圃镇成为国家卫生镇,鳌山、大岑、横档、马安、新地、新沙、兆丰、镇一8条村成为省卫生村。 黄圃镇1990年农村开始建筑钢筋混凝土楼房。1992年成立镇社会福利基金、教育基金、见义勇为基金。1997年成立镇红十字会。同年镇政府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给城镇和农村低保户每人每月分别补助200元和180元;2001年分别提高至300元和250元。2000年建成敬老院5间,入住134名老人。五保户供养费为每人每月250元。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210元,分别比1979年增加52倍、3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亿元,人均存款2.36万元;人均居住面积38.3平方米;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0664人,参保率93.6%。 黄圃镇有华侨华人646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4468人,台湾同胞40人。至2005年,旅外乡亲回乡投资建设项目超60个,投资金额10亿元;捐助1700万元兴办文化、教育、医疗、建桥修路、供水等福利事业。
![]() 2005年新建的黄圃大魁下泵闸 黄圃镇鳌山海蚀遗址是广东省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极为稀缺的海蚀遗址。始建于宋代的三十六级古驿道,宋代出海船泊码头旧址,明代建筑北帝玄武庙和北约观音大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报恩寺,清道光皇帝御赐的“百岁流芳”牌坊及静卧群山的青砖古墓、各姓氏宗祠,兴东街、灵古街等历史街巷等,都是大沙田冲积平原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