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10 【点击率】809次 | |||
东升镇位于中山西北部,距市城区中心15公里。东临阜沙、港口2镇,南靠西区、沙溪镇。西与横栏镇相邻,北和小榄镇接壤。2005年,总面积75.82平方公里,总人口119270人,户籍人口68192人,辖新胜、益隆、坦背、白鲤、太平、胜龙6个行政村和高沙、裕民、同乐、东升、兆龙、利生、同茂、东城8个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32.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38:68.31:21.31,财政收入1.98亿元,税收5.01亿元。居民以讲粤语沙田话、小榄话为主,通用普通话。 1979年,东升工业主要以小型砖瓦厂及碾米加工厂等村办企业为主,个体、私营工业始于家庭式小五金维修加工。1986年仅有工业企业85家,年总产值419.85万元。1987年确立以工业立镇为目标,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兴工业产品。中山市福华鞋厂有限公司及中山市盛兴幕墙公司落户该镇后,工业发展加快。1990年工业总产值1.31亿元。1992年实施集体企业产权改革。1998年确立工业强镇目标。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发展民营企业。2003年成为市工业强镇。2004年整合和完善工业园区,形成东锐、龙生、同茂、联成四大工业区,显现集聚发展格局。2005年,有工业企业1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0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300家;工业门类有电子信息、五金家电、灯饰灯具、红木家具、纺织服装、化工、包装、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等,工业总产值108.12亿元,比1987年增长381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洁柔牌”纸巾;中国免检产品——PT系列注塑机、“日丰”牌电缆、“海霸”牌西服;广东名牌产品——PT系列注塑机;广东著名商标——“三和牌”管桩、“盛兴牌”幕墙、“日丰”牌电缆、“亚洲”牌气门。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及服务客商、支持企业的措施认真落实,至2000年有外资企业123家。2003年意大利企业D.LONHI投资东升,设立中山鞍兆电器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进驻东升的欧洲国家企业。至2005年,外资企业达149家,全镇实际利用外资1565万美元,出口总额3.00亿元。全镇工业总产值100.68亿元。 1979年东升镇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塘鱼饲养为主。1987年起进行1万亩水稻的杂交、育种工程,向邻近县市提供合格杂优种子。1990年后农业生产逐步向集聚型生产转移,建立观栏村蔬菜、裕民村脆肉鲩鱼、新成村罗氏沼虾和南美白对虾、高沙村花卉苗木等专业生产基地。1993年东升镇渔业技术推广站,推广应用鲩鱼“三病”(即肠炎、赤皮、烂鳃病)土法疫苗注射,使鲩鱼的成活率达90%以上。同年进行全雌鲤鱼试验养殖成功,获中山市引进、试验二等奖。1994年初试养脆肉鲩鱼成功,获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率先在胜龙村办起万头良种猪场,实施科学饲养管理和良种繁育,猪胴体瘦肉率高达63%。1998年在高沙村和鸡笼涌口创办中山市花木交易及塘鱼批发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及货物流通。2003年8月“东裕”牌脆肉鲩鱼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005年,有花木流通专业户30户,运销全国近20个省市;水产流通专业户50户,专业运销人员425人;全镇生猪上市5.69万头,“三鸟”103.96万只,生猪、“三鸟”总产值达5211万元;全镇农业总产值5.41亿元。 1982年东升开始规划民生工程,建成坦背变电站和自来水厂。1990年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扩大商业区和工业区,建成东升110千伏变电站及水厂、邮政所、葵园中学。1991年建东升敬老院,1992年扩建葵园中学高中部。1993—1998年,先后建成东升公园及东升卫生院,建成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东升商业广场,建成坦背农贸市场和商贸城文化广场。2003—2005年,先后在高沙社区建成农村文化广场,建成朝阳花地文化广场和“三鸟”、粮油批发市场。至2005年,镇中心城区兴建道路95条、街道115条、小巷10条,总长190.22公里;农村建成路宽4—20米的道路54条,总长72.3公里;建成桥梁77座;镇村共设路灯3033盏;建有东方花园、丽苑花园、丽城花园、朝阳花园、恰安苑等住宅小区。中江高速公路途经东升并设出入口;镇内设有东升车站,开通至四川、湖北、河南、湖南、贵州、广西等8条长途客货运输线路;东升至市内各镇(区)均有公共汽车到达;建有裕民、演涌2个码头,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1979年起东升镇重点抓扫盲和普及小学教育,1982年经市验收基本实现扫除文盲及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建成坦背太平中学。1987年建设东升葵园中学,开设小学学前班28个。198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在葵园中学内建东升镇职业高中。1995年建坦背理工学校,开办职业高中。1998年实现普及高中教育。2000年坦背理工学校并入东升高级中学。2005年,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5所,民办小学2所,幼儿园16所。其中东方小学为省一级学校,东升中学、东升高级中学及东升小学为市一级学校;小星星幼儿园为市一级幼儿园。同时在东升高级中学内设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设高中学历三年制班2个,大专会计、工商行政管理、网络会计大专班各1个,并开设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培训班。东升于1992年在商业大道建成楼高三层的梁耀图书馆,藏书3万册。次年10月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影剧院。1997年中山文联东升分会成立,至2005年文联会员获全国书画作品奖16项,其中书画爱好者梁铭康获14项;退休干部冯林润撰写的《沙田拾趣》获省民间文学创作文学奖。1998年在商贸城建成露天文化广场。2000年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东升最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益隆村、胜龙村的咸水歌和太平村的粤剧表演。2001年12月胜龙小学代表中山市参加省首届儿童民歌赛获铜奖,2003年该校学生演唱的中山民歌《千船万艇争上游》获省首届民歌会铜奖。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组前往该校拍摄节目。2005年东升有各种文化娱乐场所60家,书店17家;辖区内有线电视主干网络14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信号覆盖率100%。东升于1987—2005年每年举办全镇中小学田径运动会。1998年被评为市体育先进镇。永胜、东升、高沙、裕民村分别于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被评为市体育先进村。2000年东方小学武术队参加省小学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2002年获第三名,2005年获第二名。2003年在高沙社区建成东升镇第一个农村大型文化广场,该广场于2004年被评为中山市十佳文化广场。2005年全镇有标准400米跑道运动场2个,200米跑道运动场15个;篮球场45个,其中灯光球场10个;足球场10个,其中标准足球场1个;溜冰场3个,桌球室12间;乒乓球室1间;游泳池1个;体育馆1座。1993年坦背卫生院升格为坦背医院,下设坦背、胜龙、太平分院;东升卫生院升格为东升医院,下设高沙、同乐分院。1995年东升医院被评为市一级甲等医院及国家爱婴医院;2000年获市卫生局质量全优单位及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三等奖。同年,坦背医院成为国家爱婴医院并获市卫生局医疗管理工作三等奖。1995年东升镇成为市卫生先进镇,1999年成为省卫生先进镇。2005年全镇有医院2间,分院5间;防保所1个;卫生站11个(其中民营卫生站2个)。14个社区及村保持市卫生社区、卫生村称号,其中利生、同茂是省卫生社区。
![]() 东升镇(2005年摄) 1987年东升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957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50元。1991年由市、镇、村“三个一点”资助有特殊困难的村民建砖瓦平房。1995年起,对特困户实行救济,集中供养五保户。1997年1月起,补助人均月收入低于250元的农民和低于300元的居民。2005年,发放临时困难救济补助390人,共4.73万元;最低生活补助1030人,共82.3万元;供养五保户96人,共47.5万元,优抚补助37人,共14.3万元。全镇相继成立13个老人协会。2005年参加社会养老及人寿保险1461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2393人,占农业人口9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68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016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7.6倍、5.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亿元,人均储蓄余额28484元;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 东升镇有华侨华人354人,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越南等地;港澳同胞2861人,台湾同胞3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从1987—2005年共捐款330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