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9 【点击率】620次 | |||
东凤于元、明代由大海淤浅成小沥、大拗、罟步、伯公等沙洲,清代分属大榄都、黄旗都,属东海十六沙之一。民国时期分属第三区及第九区。1953年6月属第七区。1955年8月属南头区。1957年夏撤区时与南头分开,组合原东海、凤仪、凤鸣3个乡名的首字而名东凤乡。1958年8月成立东凤公社。1959年属南头公社。1974年春再与南头分开复称东凤公社。1983年称东凤区。1986年12月起称东凤镇。 东凤镇位于中山市北部,距市城区中心22.6公里,处于西江下游的小榄水道与鸡鸦水道之间,地形狭长。东与阜沙镇相连,东北隔鸡鸦水道与黄圃镇、南头镇相望,北与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为邻,为冲积平原,属水网平原地带。2005年,总面积54.87平方公里。总人口114218人,其中户籍人口71972人,辖同安、安乐、伯公、民乐、小沥、和泰、穗成、东和平、吉昌、东罟步、西罟步、永益12个行政村和东兴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7.6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59:67.88:27.53,财政收入1.79亿元,税收4.25亿元。居民以讲粤语小榄话、顺德桂洲话为主,少数人讲粤语沙田话,通用普通话。 1979年工业以社队企业为主,社办、队办企业分别为21家及419家,主要从事制砖、农机具、木船、化工、五金、服装等生产。80年代中期开办第一批电子电器生产企业,有电星电器厂、丽声电器厂、和泰机电厂、永安电子厂等家庭作坊式厂,主要产品有变压器、稳压器、互感器、天线接收器等。1987—1993年“三来一补”、“三资”企业逐步发展。电子电器产业发展较快,拥有东凤仪表厂、东凤电子发展公司、天山电子塑料厂等规模企业,主要生产电风扇、消毒柜、抽油烟机、收录机、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及配套的五金、电子产品。1994—2000年,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以小家电为主的特色产业逐步凸显,企业和产品种类逐步增多。1988年在105国道东凤路段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电子电器商贸城,内设商铺600间;1999年1月镇政府在电子商贸城举办第一届电子电器产品展销会。2000—2005年实施工业强镇战略,2002年在105国道同安路段建成占地6449亩的同乐工业园,在东阜路和泰路段建成占地1500亩的和穗工业园。2003年引进美的(中山)电风扇制造有限公司、万和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及由天乙集团投资的重油综合利用项目。2004年获中国家电协会授予“中国小家电专业镇”称号。同年,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小家电专业镇”。2005年成为中山市工业强镇。2005年底有工商业户4461户,其中工业户1915户,形成以电子电器为支柱产业,带动五金、塑料、包装印刷等行业的特色经济;拥有“铁将军”防盗器、汽车电子防盗设备和“美的”电风扇2个中国驰名商标,“美的”电风扇和“万和”热水器2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山环宇实业有限公司“锚”牌PVC塑料管材、给排水管等4个中国免检产品;以及6个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005年,全镇拥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1家,其中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6.20亿元,以美的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产业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0%。2005年全镇有“三资”企业28家,来料加工企业15家,出口业务1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33家,实际利用外资508万美元,出口总额2.03亿美元。 东凤镇是中山市经济作物基地及塘鱼水产出口基地。从1987年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两水一畜”(水果、水产、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水果种植以香大蕉、龙眼为主;水产养殖除四大家鱼外还有鲤鱼、鲫鱼、生鱼、罗非鱼、埃及塘虱等。建成10个千头猪场,年均上市量5.48万头,有“东凤一头猪”之称。2000年形成以水产、畜牧业为龙头,蔬菜、花卉业为两翼的农业生产格局,建成同安、穗成村蔬菜生产基地,永益、东和平村花卉基地,西罟步、民乐村优质鱼养殖基地。2002年华记水产加工厂被市政府评为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农业总产值2.25亿元。 1979年后取消农副产品派购任务,集贸市场全面开放农副产品交易,位于同安村的大坳圩成为境内最大的集贸市场,同年农贸市场成交额35万元。1984年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东凤市场;1995年建成占地6714平方米的同安市场。1997年成立镇农产品流通协会,推行市场和网上经营。2004年在105国道东凤收费站旁建成首期占地200亩、有160家物流公司进驻的天润物流市场,成为中山北部最大的物流市场,促进东凤连接珠三角与粤西地区的商品流通。2005年全镇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工商户4461户;设有东凤电子电器商贸城和华润、友谊、壹加壹3个大型超市,有兴华、金怡、同安等大小集贸市场16个,集市贸易年成交额1.12亿元;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8亿元。 东凤在1979年以横水渡为中心延伸,在沿江路两边形成2.3平方公里的圩镇,建有镇政府部门、工厂企业及商户设施。1985年建成东凤镇自来水厂。1992年后,政治、商业中心迁移到兴华中路。1998年,随镇政府和部分事业单位办公地址的迁移及大型厂企、购物商场落成,政治、商业中心逐渐移到东阜路;文化、娱乐集中到东兴社区;镇城区面积扩大到9.04平方公里。至2005年,建有东凤公园、东凤影剧院、金岛酒店、东亚酒店、电子商贸城、壹加壹商场等及丽景花园、逸湖半岛等公用设施和商品房住宅小区,供水、供电、水利、消防等设施完善。镇内建成主要道路55条,35.88公里,全镇10米宽以上公路里程79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有公共汽车通往城区中心及小榄等镇(区),长途汽车可通珠海、深圳、广州及湖南、广西等地。自来水用户1.7万户,日供水5.3万吨。 1979年东凤镇有中学2所,小学13所,小学开设学前班。1981年完成扫盲任务,1982年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93.8%。1985年建成东凤镇第四初级中学,次年普及初中教育。1994年东凤中学为市一级学校,1995年9月建成东凤理工学校。1996年普及高中教育,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镇和市发展教育事业先进镇。2000年村村办有幼儿园;全镇18所中小学均达市“四优”学校标准;同年被评为市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镇和普及学前教育达标镇。2005年有初中3所、国家重点职业高中1所(东凤理工学校)、小学13所、幼儿园13所,其中东凤理工学校、小沥小学、同安小学为省一级学校;初中升高中升学率96.4%,同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东凤1979年设立文化站、广播站,各村均有文化活动室,有2支流动电影放映队。1993年建成藏书1万册的东凤图书馆。1995年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东凤影剧院,全镇1.33万电视用户实现电视天线联网。1996年组建东凤曲艺社。2000年7月,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3年在永安路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2005年,全镇有影剧院1间、老人活动中心4个、村级文化室13间、大型娱乐场所2间、图书馆18个(含17所中小学图书馆),藏书43万册。同年,成立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会员300人,下设舞蹈、曲艺、书法、文学、音乐、摄影、美术等协会。电视信号覆盖率100%。游泳、篮球、乒乓球、赛艇等为镇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东罟小学游泳队多次参加市(县)游泳比赛位列前茅,1985年该小学被市教育局、体育局命名为市体育传统游泳项目学校。五人飞艇赛是镇的传统群众性赛事,1994年国庆节举办第一届五人飞艇大赛,以后每隔1—2年举办1次。1996年在丽景花园建成韦权开游泳场。2005年永益小学被命名为市武术传统项目学校。1979—2005年,共向上级单位输送优秀运动员52人,其中国家游泳队2人、省游泳队3人、八一游泳队2人。2005年,全镇有篮球场85个(其中灯光球场38个)、游泳池3个、足球场5个、200米跑道田径场11个、400米跑道田径场2个、乒乓球台200张。东凤镇1985年实施计划免疫保健制度。1992年在沿江路建成占地7000平方米的东凤医院,1994年被卫生部授为国家爱婴医院,1995年被卫生部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8年被评为省百家文明医院。2005年全镇有医院1间、分院2间,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11间,6.55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村人口98.5%,同年,成为国家卫生镇,全部行政村成为省卫生村。
![]() 东凤镇内主要公路——东阜公路(2005年摄) 1995年,东凤被评为市农村小康达标镇。2001年,全镇居民有汽车3134辆,摩托车12371辆,程控电话36423部,电脑进入平常百姓家。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29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9万元,比1979年分别增长36倍及48倍;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8平方米,城镇社会保险参保12619人。 全镇有华侨华人313人,分布在葡萄牙、英国、日本、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10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5493人,台湾同胞11人。至2005年底,侨胞为学校、桥梁、道路、医院、卫生站、河涌整治等工程建设及扶贫助学、敬老活动等福利事业捐资1091万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