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8 【点击率】594次 | |||
南宋末年,有曹、李、古、郑、邓等族姓人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其中古姓人家聚居于古镇,称古溪;曹、李、郑三姓人家聚居于曹步开村,又叫曹溪,后称曹步;还有先民聚居于海洲日富山一带,当时海洲为茫茫海上一洲,故称海洲。曹、古、海三地以古溪为中心,故称古镇。 古镇镇位于中山市西北部,距市城区中心23公里。东与小榄镇相连,西隔西江水道与江门市江海区及新会区荷塘镇相望,南与横栏镇为邻,北与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接壤,是江门、中山、顺德三地交汇处。2005年,总面积51.97平方公里,总人口137316人,其中户籍人口68023人,辖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冈东、冈南、六坊、七坊、曹一、曹二、曹三、海洲12个行政村和古镇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1.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87:65.97:30.16,财政收入4.8亿元,税收4.7亿元。居民使用粤语系的海洲话、古镇话、曹步话,通用广州话及普通话。 1980年古镇制订治穷致富计划,发展以红砖生产为主的社队工副业,兴建16间机械轮窑砖厂、瓦厂、船厂、粮食加工厂、纸箱厂,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全镇工业总产值938万元。1985年增加工业实业投资,重点发展乡镇工业。1993年建起工业小区32个,工业产值1.57亿元。1995年起,以“公开、公平、公正”和“对集体、企业、经营者有利”的原则,对镇村集体企业进行不同形式的体制改革,“关、停、并、转”及拍卖54家镇属集体企业;村集体企业以解决企业股份股权问题为主,使其股权明晰,管理有序,资金回笼快。2001年4月完成转制,形成以民营灯饰企业为龙头,化工、建材、塑料、木材加工各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使企业由速度型转为效益型。2005年建成村级工业小区20个,在曹三工业大道东侧总面积7200亩地块(首期开发3800亩)建同益工业园区。全镇工业总产值127.68亿元。 古镇灯饰是古镇工业的龙头产业。80年代海洲村袁达光、袁玉满从香港买回几盏洋灯,几经艰辛,制出第一盏古镇民间自制灯,开启了古镇的致富之路。1998年古镇灯饰业开始腾飞,近1万家厂企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整治“三无”企业及存在严重质量隐患的产品。2002年11月古镇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古镇灯饰之都”称号。1999—2005年共举办4届灯饰博览会,2004年起以“每年一展”的形式举办灯博会,成为国内外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产品占全国灯饰市场份额50%以上,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1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欧普牌节能灯”和“松本牌荧光灯、室内照明灯具”等7个国家免检产品、“HY牌吊灯、吸顶灯”和“奥科特牌照明灯具”等5个广东省名牌产品、“金树涂料”和“BJ假币检测器”等6个广东省驰名商标。 改革开放后,古镇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捐资家乡建设及回乡投资办厂。1984年与日本、香港等地商人合资兴办大桥化工厂、蘑芋厂、粤港精艺有限公司等,产品大部分外销。2000年出口企业336家,出口总额1890万美元,77家企业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2005年出口企业达400家,产品出口到10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1.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29万美元。 古镇属传统经济作物区,以生产塘鱼、甘蔗、蚕桑、生猪、水稻为主,1980年农业总产值1299万元。1988年在曹步、古镇建立两个农业生产基地,其中一个为水产繁殖基地。1990年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种养,引进新品种,实行“四大家鱼”混养武昌鱼、东北鲫鱼、淡灰鲳;专塘放养桂花鱼、美国加州鲈鱼、福寿鱼、罗氏沼虾、石斑鱼等;建设淡水养殖良种场,引进人工繁殖鱼苗。从事花卉苗木种植、养鸡、养猪的专业户增多,其中到异地经营的农业专业户170户。1999年古镇成为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05年农业总产值2.71亿元。 花卉苗木种植业为古镇农业的龙头产业。1980年古三大队第七生产队48户中有43户种花育苗,1981年为46户,同年有20户成为万元户、10户为2万元户、个别成为5万元户。1998年镇政府将东岸公路以南的瘦瘠耕地改为苗木种植示范基地,1999年命名为花卉苗木中心示范片,第一期工程1300亩,46家花农进场。2005年,有花卉苗木场430个,花卉专业户1800户,有盆栽花木100万盘,棕榈、绿化树、绿化袋苗、阴生花卉等2000个品种;苗木销往附近市县和长江流域省市、香港、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58亿元。 1980年前古镇无农贸市场,只有几间国营或集体商店,村民以路街为市,在圩日交易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1981年建成古镇市场,1989年建成海洲、曹步、泮沙和古镇新市场,2000年遍布各村的市场有18个,集市贸易成交额6755万元。2005年建成及完善灯饰、花卉苗木、五金配件、建筑装饰材料、小商品、机动车配件6大专业市场及曹一天宏物流货运场。当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亿元,比1979年增长101倍。 古镇于1980年提出建成“基塘设置棋盘化,作物布局合理化,种养耕作科学化,水利排灌自动化,交通运输车船化,农村环境城市化,社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化”的新农村建设思路。1985年被省定为首批工业卫星镇,由民政部基层政权管理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体制局、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科技司、《农民日报社》联合授予“全国投资环境100强乡镇”称号。1993年建成三星级的银泉酒店。2000年建成日供水量12万立方米的古镇新水厂,铺设水管143公里。2004年在主要商住楼铺设石油气管道。至2005年,全面综合整治西江沿岸及内河,建设污水处理厂;建成8米宽以上公路70.9公里,110千伏安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个;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建成国贸、龙泉、银都、为民等酒店15间,南威等宾馆5间。同时建成国贸广场、人民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灯饰城、体育馆、古镇医院、古镇中学等。 1980年古镇有中学5所,小学14所,幼儿园13所。1989年投入8000万元,用3—5年按省一级学校标准改建和重建全镇小学。1995—2000年共投入1.735亿元改建古一、古二等8所小学,建成冈南、曹三等4所小学,为学校配置电脑室14个,电脑1172台。2000年古镇获市中小学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奖和市发展教育先进奖。2002年新建外来工子弟学校,学前教育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率、初中入学率、升高中报考率及高中毕业率均为100%。2004年成为省教育强镇。2005年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1所,幼儿园17所。镇文化站办有书画、戏曲、舞蹈等8个文化艺术协会,2003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1985年建成海洲、曹步影剧院,1987年成立有线广播电视台,入网率99%。1988年镇图书馆藏书4万册。1999年在东兴路建成占地80亩的文化活动中心。镇青年艺术团获市合唱节金奖。2002年5月22日创办全国统一刊号(CN11—0291)的周刊《古镇灯饰》,逢周五出版,已发行20万份;建立“灯饰在线网络”,网址:http://www.gzlightingfair.com(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2004年举办俄罗斯大型芭蕾舞表演及“丰乐杯”灯都丽人风采大赛。2005年全镇有文化活动广场8个,影剧院4个,图书馆1个,形成社会、校园、广场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网络。粤曲、赛龙舟和舞狮是古镇三大传统文化。从1980年起,古镇每年都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及龙舟赛。1995—2005年举办第一、第二届镇运动会,外来员工运动会,妇女运动会以及乒乓球赛、迎春千人环镇跑、武术醒狮赛、老人健身赛等。2000年被评为省、市体育先进镇。2004年举办中澳(洲)男子篮球俱乐部冠军争霸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男团赛事。2005年有标准游泳池2个、400米跑道运动场3个、200米跑道运动场12个、篮球场150个、乒乓球馆124个、溜冰场4个、柔道跆拳道体育室6个、武术训练馆2个、小型足球场16个。1985年古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农业人口的85%;1995年达95%。1996年被评为市卫生镇。1997年建成古镇、海洲2间医院及曹步卫生院。1998年6月成为省卫生镇,1999年成为国家卫生镇。2000年农村人口全部参加合作医疗。2005年全部村成为省卫生村,各村均设有卫生站。
![]() 古镇灯都夜景(2005年摄) 2005年古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330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倍及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61亿元,人均存款75881元;全镇人均居住面积64平方米;同年参加社会保险38367人;全镇有摩托车1.9万辆,汽车6853辆,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41台。特困户及残疾人子女考上大学的费用由镇政府和村委会承担。2005年,安排大多数五保户入住敬老院,为354户低保户1112人发放救济金95.4万元,给临时困难户发放扶助金15万元,给52户义务兵家属发放优待金36.7万元。同年,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古镇为侨乡,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已有曹步村民出外谋生,有华侨华人4069人,旅居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等地,港澳台同胞17982人;至2005年侨胞捐资家乡公益慈善事业累计超1000万港元及捐建曹步中学和古镇中学图书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