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622次 | |||
南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部,东倚五桂山区,南接板芙镇,西临岐江河,北与石岐区、东区相连。2005年全区面积48.73平方公里,总人口42186人,其中户籍人口22453人,流动人口19733人;辖城南、环城、竹秀园、恒美、沙涌、北台、树涌、渡头8个社区及马岭、福涌2个行政村。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5.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13:63.86:33.01,财政收入6327万元,税收2.75亿元。居民主讲粤语系的环城话(近似石岐话),少数为客家话和闽语系的隆都话,通用普通话。 1979年,南区有社队企业120家。1989年有“三来一补”企业24家,主要有制衣、皮革、毛织、绣花、制鞋、塑料制品等,年出口约500万港元。1990年,威力体育器材厂(现为今泰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钓鱼竿系列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快乐童车厂生产的儿童学步车获广东儿童用品优秀新产品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德国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在南区设厂。1998年,日本三菱电梯香港有限公司在南区创办广东菱电电梯有限公司,电梯产业成为南区特色工业。鹰唛食品公司生产的花生油系列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中山科成化纤有限公司的高强丙纶丝、奥敏电子厂的可视对讲系统、长荣包装工业有限公司的铝箔包装纸、富裕电子厂的光纤显示牌4种产品被评为中山市名优产品。1999年实施工业立区发展战略,2002年实施工业强区和组团发展战略,食品、纺织、纸品、包装、电子、机电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逐渐崛起,全区加工制造业从以轻加工为主向高端加工为主转变。2005年,全区机电企业19家,其中10家为装备制造业企业,位居全市同类企业数的第二位,主要有电梯及配件、电线电缆、金属切割机床、游乐设备、纺织机械等行业;拥有“蒂森”、“三菱”2个国际著名电梯品牌和“中山电线电缆”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装备制造业企业年总产值13亿元。同年全区工业企业3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4家,外资企业74家,“三来一补”企业67家;出口总额1.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02万美元;工业总产值44.8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8.7%;工业总体实力位居全市第10位。2005年11月,南区被广东省科技厅评为广东省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 1979年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政策,农、林、牧、副、渔各业稳步发展,尤其以蔬菜生产发展较快。1990年后,每年有10个农业项目获市农业科技进步奖。1993—1999年,开办花莲农场、富康农场、宜兰农场、金马农场、联营果场、马岭水库开发区等10个“三高”农业基地,种翠玉西瓜、晚熟荔枝,养脆肉鲩鱼等特色农业产品,形成城郊型现代农业格局。2000—2001年,外资或合资兴办的西环曹边花莲农场、渡头联营果场等,分别引种及开发绿宝石芭乐、台湾脆肉小瓜、台湾小圣女番茄等品种,培育出优秀水稻A101品种、孵化甲鱼种苗,建有4个千头猪场,其农产品供应周边市场,销往华中、华北、澳门等地。1000年前,南区先人已种植荔枝,是岭南种植荔枝的发源地之一。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7097万元,比1980年增长4.8倍。全区累计植树造林10008亩,维修防火界144.48公里,南区被评为市一类保护森林资源先进单位。 1989年前,南区城乡贸易以供销社为主,营业点集中在恒美中心市场,各村设分社。1990年,以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修理业为主的个体工商户逐步增多。1992年6月建成大型综合性的环城商场。1995年,以“南海渔村”、“四季火锅”为龙头的饮食业快速发展,“环城食街”、“河埔食街”会集风味食店20间。2003年,以城南路为中心的汽配企业发展到300家,丰田、东风、解放、长安、菱帅、陕西重型汽车等国内外著名品牌汽车在城南路设专卖店。同年,置禾、春天百货、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入驻南区。2002年,南区与华通行合作在马岭村建成华通行物流配载交易中心,有150家专业物流公司进驻,物流网络遍布全国各省市。2005年香港中涛国际有限公司在沙涌创建金涛蔬果仓储物流基地,配送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水果到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水果批发市场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之一。2005年,全区有工商业户3000家,其中个体工商企业2153家;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亿元。 改革开放前,南区民居多为两进瓦顶砖木结构,注重雕饰和街巷布局,讲究南北朝向和干爽通风。由于归侨回乡定居较多,将他们居住国的建筑风格结合家乡传统,建成青砖平顶,有骑楼、阳台,二至三层高的中西合璧楼房,形成独特的侨乡民居风格。1990年后,70%的村民自建混凝土楼房新居。1993年建成月华园和银潭花园商住小区。2003年建成万科城市风景、永安新城和雅居乐碧堤湾等商住小区,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0亿元。200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及公交车。2004年,全区建成地方一级公路60公里,主要有105国道过境线、城南路、南外环路等。2005年建设东环路、西环一路、渡兴西路等工程,12月在恒美建成城南汽车站。 南区1979年有中学2所(环城中学及其分校)、小学28所、小学附设初中24所。学校的大部分校舍都是1949年前后由华侨捐建的。1987年起,华侨积极捐建学校,建成北台小学、马岭小学、渡头小学和竹秀园小学东校楼,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89年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1991年调整初中布局,全部中小学成为“四优”达标学校。1996年普及高中教育。2000年后中小学常规教育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各中小学全面建成塑胶运动场和校园高速信息网络,为中小学老师配备手提电脑。2004年,良都中学成为省一级中学,竹秀园中心小学、北台小学、良都小学成为省一级学校,渡头幼儿园成为市一级幼儿园。同年12月成为省教育强区。1979年,建立区文化站及有线广播站,1990年建立有线电视站。1996年在区中心兴南路建成南区文化中心。1997年区档案综合管理成为市首个省特级单位。1998年民间成立渡头曲艺社、竹秀园曲艺社和南艺曲艺社,到珠海、香港等地演出。2000年,南区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恒美村书画家李君田创作的国画《九鱼图》在北京首届华人艺术展中获铜奖,南区小品表演队被评为市十佳业余文艺社团,渡头曲艺社获市现代粤曲调演银奖,区合唱队获2000年中山合唱节金奖。2001年组建区书法、摄影、美术家协会。2003年,区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2000年举办全区首届运动会,获评为中山市体育先进镇(区)。2004年沙涌武术教练马演南在亚太地区拳术比赛中获金奖;区少年武术队组队近30年,参加全国、省、市武术比赛获得金、银、铜牌70枚。至2005年,全区建成400米跑道运动场1个、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3个、灯光水泥篮球场28个、红光农场与上塘2个游泳池。 ![]() 2005年6月19日,马氏家族成员参加在南区沙涌村举行的马应彪公园开园典礼。 1979年起,南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依靠外汇生活的侨眷侨属大幅减少。2000年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同年渡头村率先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2003年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制。2005年渡头、树涌、沙涌等村人均分配超1000元。同年全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7.06万人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51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373元,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7071亿元。 南区为中山市著名侨乡之一。明代至清初(1505—1605年)起,沙涌、竹秀园、北台、寮后等地村民开始漂洋过海到澳洲悉尼、加拿大温哥华、南洋菲律宾等地谋生。1994年全区境外定居人数相当于区内户籍人数的2倍;1997年侨眷侨属户数占全区总户数90%以上。1991—2005年全区接受海外侨亲捐赠款物6000万元,用于学校、幼儿园、医院及敬老院等建设。 南区多名人古迹。沙涌有南宋皇帝赵罡逃难至沙涌的“宋帝遗迹”及村人马南宝护驾有功受封侍郎的“侍郎故里”牌坊;纪念马南宝抗元扶宋有功的“文笔塔”。还有“马公纪念堂”(马应彪故居),是“中国百货先驱”、香港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的故里。恒美有香山立县建城的主要佐证,有香山首任县令督建的“功建铁城梁公祠”。北台是“檀香山糖业大王”、“革命航空之父”杨著昆,“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首位航校校长、中国航空先贤、协助杨仙逸研制第一架“洛士文”国产飞机的杨官宇,以及杨天森、杨文达、杨孟冬、杨耀森、杨华焯等中国空军英杰的故里,被称为“中国航空之乡”,以北台旅港乡亲、世界手模大师马乐山所制作的卡通人物模型为核心展品的国内首个卡通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以宣扬“孝文化”著称的4A级景观詹园坐落在北台。竹秀园有“沛勋堂”(永安郭氏故居),是“中国近代商业巨子”、香港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郭泉、郭顺兄弟,广东省首位民主人士、副省长郭棣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上海市首届人民代表郭琳爽的故里。树涌有“探花古墓”。曹边有“状元牌坊”。渡头有“抗英纪念馆”,真实记录南区人民的抗英斗争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