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6 【点击率】812次 | |||
五桂山在香山立县前属东莞县。立县后分属仁厚乡、丰乐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分属一、五区。1944年8月称五桂山区,1951年4月废,各村分属一、二区(今南区和三乡镇)。1974年成立山区建设指挥部,1983年成立五桂山区公所,1986年改称五桂山镇,2005年11月改为五桂山(街道)办事处。 五桂山(街道)办事处位于中山市中南部,北距市城区中心12公里,南邻三乡镇,东与南朗镇翠亨村相连,西南与板芙镇交界,西北接南区,东北连东区。相传五桂山顶峰有五峰,产木樨、岩桂等桂花品种而名。2005年,总面积100.84平方公里,全境属低山丘陵地区,山地面积11.21万亩;五桂山主峰海拔531米,为全市最高峰。境内溪流总长33公里,山谷间建有小水库14座,总库容1045万立方米,含多种矿物质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300平方公里,是珠江口唯一的大面积绿地。2005年3月被定为中山市生态保护区。2005年总人口21491人,其中户籍人口7391人,流动人口14100人;辖桂南、南桥、龙石、长命水4个行政村及五桂山社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7.6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7:72.13:24.60,财政收入6555万元,税收1.05亿元。五桂山是中山客家人的聚居地。户籍人口95%以上使用受到粤语同化的梅县客家话,通行粤语及普通话。 1979年五桂山只有凉茶厂、钢球厂、松香厂、榨油厂、农机厂、砖厂、石场、菌种场、鹿场等小型企业,企业总收入22.9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4.9%。1985年实施“出山去挣钱,挣钱建山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石岐城区兴建中山酒店、联营兴办中航实业公司,组建2家建筑企业,开办5家贸易公司。同时吸引外资在五桂山兴办玩具厂、丝袜厂、工艺雕刻厂,开办石场、饮料厂、茶厂。1987年有企业80家。1990年工业总产值7245万元。1991年确立“工业立镇”发展战略,进行第二次创业。投资近4亿元建成中兴丝厂、中兴丝袜厂和中盛矿泉水厂等集体企业,1994年,城桂路开通后,形成“一路”(城桂路)、“一丝”(丝织工业)、“一水”(矿泉水)的经济发展格局。1995年建成的中兴丝织城成为国内较大规模的丝袜生产基地,年产锦纶丝1800吨,丝袜2000万打,“仙蒂”牌丝袜产品成为广东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1995年被评为市百强企业。1997年转让中山酒店产权。2001年建成漂流乐园、中国养蜂博物馆等旅游景点。2003年建成长命水、龙石、桂南等工业园区,面积达2163亩。2005年,有工业企业1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工业总产值24.52亿元,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29.4%;共引进外资企业149家,引进外资累计1.87亿美元,2005年出口总额1.3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70万美元。 五桂山是中山主要林区之一。70年代掀起造林绿化热潮,1979年种植马尾松,植树造林总面积1.24万亩。1990年选种台湾相思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树种,拓展经济林,种植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同年建立长效的森林防火安全制度和专职护林队伍。1993年改造马尾松濒死林,大面积推广种植速生桉树木。1999年实施森林改造工程,在公路旁种植三角枫、海南红豆、降香、玉檀等优良树种,营造风景林,改善生态环境。2001年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至2005年累计造林13.28万亩,抚育幼苗11.88万亩,修防火界1177公里。城桂公路沿线森林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在五桂山林地中有中草药植物105类485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的“集中地”;有维管植物209科844属1539种,其中黑桫椤、大黑桫椤、粘木、土沉香、绣球茜、白桂木、金毛狗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6种,观光木、红椿、海南紫荆木、苦梓、云南石梓、降香黄檀、长叶竹柏等珍稀濒危植物14种。五桂山林区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平均含负氧离子1364个,最高达10414个;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135—175千克二氧化硫,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产生750千克氧气,对中山乃至珠江三角洲的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五桂山被称为中山市的“市肺”。1978年前,五桂山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1997年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扶持农业种养专业户,在龙塘村创办以种植优质芒果、荔枝为主的南台千亩果场和南台千头养猪场,带动畜牧业和优质水果种植业发展,其中金煌香芒成为中山市畅销的知名品种。2000年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以种植业为龙头,以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1390亩,总产量473吨;水果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量971吨;生猪上市3.52万头,“三鸟”(鸡、鸭、鹅)上市75万只;塘鱼放养面积641亩,总产量431吨;全年农业总产值5592万元。 1979年,商贸业只有供销社及其辖下的5个分社。1985年镇政府派出干部到石岐经商,至1988年经营网点达20个,工商业总收入6285万元。中兴丝织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23个销售网点,主要销售丝袜产品;2000年中兴公司国内贸易额5.9亿元。1993—2005年区、村投入2077万元,先后建成五桂山、桂南、南桥、龙塘、长命水农贸市场及商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促进全镇商品流通。2005年全区个体私营工商户469户,集市成交额3.85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 改革开放后,五桂山城建发生巨大变化。1979年山区建设指挥部进驻南桥石莹桥村,建有指挥部办公楼、粮所、供销社、农机站及7家小工厂。1991年开始全面规划新镇址及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在石鼓路段建成五桂山中学。1993年镇政府办公大楼在石鼓马槽村落成。1997年镇中心区建成110千伏变电站、日供水量4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和文化中心、医院、农贸市场、邮电大楼、广播电视大楼、桂祥苑生活小区等。2005年建成体育馆、龙贵山庄、长命水海逸酒店、阳光翠苑楼盘、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村民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超1800间。 1979年有小学5所(其中3所附设初中班),学前班2所,小学入学率98%,中学入学率80%。1982年普及小学教育,198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开办五桂山中学,1996年普及高中教育;1997年开办中心幼儿园;1999年普及学前教育。2003年6月撤销5所小学及五桂山中学,组建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五桂山学校;开办龙泉和桂南2所民办学校。2005年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市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五桂山学校获评省一级学校。同年,五桂山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有中学2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市技工学校分校、中港英文学校中学部、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均在境内。2005年有农村文化室5间、文化广场2个、影剧院2个、流动电影放映机1套、图书馆(室)3个,藏书10万册。电视网络覆盖每个自然村,入网率100%。客家通俗山歌和白口莲山歌是当地民众普遍传唱的民歌,有周金泉、周锡良、刘永荣、万润好等一批优秀民歌手。民间文化组织有山鹰文学社、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化创作活跃,1991—2005年编印有《古念良文集》、《自娱吟草》、《无雪的冬至》、《五桂山诗选》、《碧湖春诗集》、《希望的土地》等诗词、文集。2005年有400米运动场1个,200米运动场3个,体育馆1座,柔道训练馆1座,健身广场3个,篮球场22个。五桂山于2001年成为市卫生镇,长命水、南桥、桂南成为市卫生村。2005年全区5784人参加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98%;参加医疗保险9800人,占职工总数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亿元。2005年成为市首个全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镇(区),当年农民退休每月可领取退休金260元 。 中山革命老区——五桂山新貌(2004年摄) 2005年,五桂山(街道)办事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08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8倍及5.4倍;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1998年开通公共中巴并覆盖全区,方便群众出行。 五桂山有侨胞7246人,分布在美国、秘鲁、厄瓜多尔、巴拿马、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4419人,台湾同胞38人。至2005年,华侨、港澳台同胞为家乡建设捐赠760万元及汽车7辆、电器10台。 五桂山是中山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至今仍保留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中区纵队政治部旧址、十六烈士牺牲地遗址、日伪军十路围攻主战场遗址等一批革命遗址,是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指挥部及司令部驻地古氏宗祠于1980年获中山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修缮,被列入中山市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