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81自动电话开通 个人通信方式大转变
【作者】文北海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6 【点击率】1606次

19811219,中山市内第一套自动电话交换系统开通,替代了原有的人工交换电话系统,中山电话开始实现自动拨号。从此,个人通信进入三十年飞速发展年代。

[8分钱邮票年代]

你还记得8分钱寄一封信的日子吗?

19501月国家核定了全国统一的邮政资费标准。由于当时物价尚未稳定,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决定,国内平信重20的资费按小米12(折合454)的价格核定,同年511日新定为人民币8分。从此固定下来直至1990731,经国务院批准,国内平信邮资由原来的8分升至2角,相当于中山同时期三级大米330的牌价。

知道现在同样一封平信邮资多少钱吗?1.20元,在中山大约能买到普通大米230

从昔日的老电影里,我们仍可见到这样的场景:男女主角在车站码头分别,身影远去,依依不舍地挥手同时大喊,别忘了写信!写信,是那个年代唯一的通信工具。

当我们刚使用电脑和打印机时,写信时为了表示尊重对方,总是要打印出来;如今,我们真的再要写信时,如要表示尊重对方,总是要亲笔手写。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

记得你最近的一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吗?没有十年八年也有好几年了吧?

怀念写信的日子吗?写信不像中学时的作文那样有要求,可以随心所欲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数告知收信的人,没有人会指责你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明晰。

写信可使用尽显你个性化的字体,你可以选用你最喜欢的信笺,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折叠。

怀念在没有电话、E-mailQQ的年代里等待收信时那种焦急、渴盼的心情吗?当信寄出后就在心里盘算着收信的日子。记得拆信时的小心翼翼,见字如见人的感觉,还有当看到信封上写有“内有照片请勿对折”时的那份惊喜吗?

那是落后时代给人内心的温馨。但也有一些荒唐的事情,如“免费邮寄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去安源》邮票贴用时不予盖销”;“人民群众交寄给毛主席的土产礼物包裹免费收寄”;“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信件、印刷品,寄件人要求免费寄递或当时未带钱,要求以后补交邮资的,都应受理,及时寄递,不按欠费邮件处理”等等。

[电报的记忆]

电报的发明引起了一场通信革命。清末,石岐设有香山电报局,但只有石岐——前山一条线路,主要用于沟通石岐、澳门之间的金融和商业行情。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电报局便停止了工作。

解放后至1958年,中山初步形成普及全县的电报服务网,电报成为快捷的沟通方式。但是电报机均集中于县城,农村的电报是采用电话口述让镇区服务点记录,再由投递员送到收件人手上。所以,那时的电报尽管被认为是最快的通信方式,却也常需一两天时间才能收到。

民用电报的收费按字数计费,从1958年至到1983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是国内不分远近每字3分。尽管现在看来,十分便宜,但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人们总是在电报里尽量省字,结果就常常出现收件后一大堆人在研究猜度电报内容含义的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活动开始频繁,但电话尚未普及,90年代中期,中山电报使用量达到了高峰。一些电报用量多的单位,还会向邮电局申请电报挂号,用一个代号,就可省去收件人地址和名称,方便、省钱、快捷。电报挂号在一些旧名片或商品包装上还可看到。随着电话和传真的日益增加,电报的使用量大幅减少,直至200181,中国电信取消了公众电报业务。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大城市的电报大楼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当地的地标建筑。北京电报大楼整点时间的“东方红,太阳升”的优美乐曲,总会准时在北京西长安街的上空回荡,成为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象征。中山的邮电大楼在今天的孙文西路步行街,现已变成了时尚店铺。

今天,时代已被新的标志所取代,但回顾历史,我们依然看到,电报曾为中国通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美好明天时,有一句名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话在中山真正开始实现,还是从19811219日起。这一天,中山市内第一套自动电话交换系统2000门开通,换言之就是,只有从那一天起,市民才有可能用上家庭电话。

中山早在1920年就安装第一部电话,这是当时的县长陈永安上任时带来一部20门的小交换机,安装了17部电话,只供县署机关内部使用。194811月中山解放时,市内电话用户已达547个,其中住宅117部。1953年国营接管时,市话用户只剩下314户。直到1978年,市话用户只增加到739户,而且都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电话,私人住宅电话还未出现。

随着改革开放总方针的贯彻,人们对电话的需求迅速增长。一些外商到中山投资,把有无电话作为签约的条件之一。各级领导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通信能力的加强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中山经济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对邮电通信的建设逐渐重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1980年,中山县政府批准邮电局预收自动电话初装费,每户约3000元,为建设自动电话机房和购置自动电话设备筹集资金。19811219,中山市内第一套自动电话设施——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系统2000门开通,替代了原有的1000门磁石式人工交换电话系统。几天后,开通了解放后中山第一户私人家庭电话。1981年底开始了市民家庭电话的新时代。

在中山邮电系统工作了一辈子的文北海局长,回忆起那段突飞猛进的日子,感慨万千。当年中山还是用“摇把子”人工接线电话,号码只有3位。139招待所的得名就是那个时代电话的见证。到了2008年,中山电话号码已升到8位,装机已达158.77万户,电话211.1万门。

6070年代,打长途需要先告知总机为你记单,待通过层层挂单,接通后再通知你通话。为打一个国内长途,要等上一、两天并不是怪事。直到1990年,中山长途电话的统计仍是挂单张数,因为线路少,永远在通话使用中,故接通率不高。直至1990年底止,中山才开通长途台直拨对方用户电路33条,用户直拨对方用户电路846条。全市只有一半电话有长途直拨功能。

8090年代,通信成为了中山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建设发展到哪里,通信线路就通达到哪里。文北海说,那时,邮电积极配合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

19891213中山实现了城乡电话自动化。如今,除个别落后国家外,中山的全球电话自动接通率已近100%,线路繁忙的现象已极少遇到。

[有事Call]

现在的人说“有事Call我”,意思是“有需要时打电话给我”。

这句话在中山出现于19861227,这一天中山开设了无线寻呼业务,即人们记忆中的Call或者叫BB机、BP机、传呼机、寻呼机。这个“Call”,原意是寻呼,而非打电话。

这是中山与澳门商人合作,在珠三角率先开办的个人通讯新业务,也许不少中年人还记得当年181981126 Call

Call机挂在腰带上,BB声成了时代的流行曲。早期只有数字传呼,如Call机响起显示“286 261”,你要查随身的代码本才知道意思是“复电话给老板”,有时也能显示需复电的号码。那时移动电话还未出现,不少人都有过满街找电话复Call的经历。街边小店滥收复机费曾是一个时期投诉的热点。

199011月中山传呼业务加入了珠三角联网,后来还发展到全国、省港澳联网,实现了当年润迅传呼台的广告语:“一呼天下应”, Call机也由数字机发展到中文显示,股票机的出现曾催生了全民炒股时代。开户费由三五千元下降到免费开户。1995年,用户逐渐发展,达到最高峰。

随着手机的普及,Call机用户数量不断萎缩,进入21世纪, Call机逐步退出市场,成为时代的记忆

[大哥大与小灵通]

中山的移动电话于19881228开通,早期采用珠海交换区的网络。初期的正式名叫手提电话,但因购机开户费需四五万元,只有极个别大款才能用得起,经香港电影的渲染,就有了“大哥大”的别称,也成了大老板们身份的象征。“9”字头的蜂窝式移动电话,也被人称为“大水壶”。老板们聚会,把手机往桌上一放,就是一片“黑森林”,蔚为壮观。

80年代末,“大哥大”由一批银行、国企、机关等高管以及个别民营企业老板首先使用,只有公费才承担得起高达0.5/分钟的通话费。中山曾有一名银行副行长骑着单车,车尾夹着“大水壶”上班,经过市场拥挤路段时,被小偷顺手拿走,一时了“骑单车的大哥大”的笑话。2000年中山曾开展一场打击手机腐败活动,已开户的公费手机全部要个人赎买,规定以后开户必须自己掏钱,从此开始了真正的个人通讯时代。

200211,中国模拟移动通信网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全面关闭,中国移动通信从此全面进入“数字时代”。

手机通信开启了移动通信新纪元,小灵通的出现真正带来了全民移动通信的普及化。阿婆阿姨去买菜也带上了小灵通,阿伯去打麻将也带上了手机。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3G时代的到来,小灵通从阵阵通到完全成熟,现在很快也会像电报、Call机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个人通信产品以突飞猛进的方式,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

 

 

 

上一篇: 1980中山温泉宾馆开业 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82花尾渡退出人们视野 舒适悠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