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82花尾渡退出人们视野 舒适悠游的旅程
【作者】刘居上 吴祖文 高永 李汉超 吕伟雄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7 【点击率】1822次

任何一个广东人,甚至是外省人,恐怕没有哪个不知道拍拖的含义,但是知道拍拖一词出处的,估计就不多了。

拍拖一词源于当年的“花尾渡”。“花尾渡”已于1982年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因而不知道拍拖的原意也就不足为怪了。

[花尾渡之忆]

花尾渡是大型木质拖渡船的美称,是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独具特色的客货两用船。船体木质,近乎平底,船身吃水很浅,甲板之上有两层,每层布满一尺见方的小窗户,整艘船身绘上鲜艳的颜色。这种船本身无动力,要靠一首小火轮远远拖着航行,因而就有了“花尾渡”的美称。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香山(中山市的旧称)就有了花尾渡,行走在石岐至广州、梧州、江门、斗门、香洲、香港等珠三角水网地区,1918年有恒昌、利盛号每日对开行走香港。当年的华侨出国,大多数都是乘花尾渡到香港,再转乘邮轮出国。

花尾渡适合在窄小河道航行,而且运载能力甚大。一般底仓和船头甲板装货,上两层载客。早期的花尾渡在上层设有包厢,文革期间取消了,变成三、四等大通铺形式。最大的花尾渡设客铺480位,分设于船的两侧,每一铺位有木板间隔,如果是亲戚朋友同乘还可以移开隔板成为一通铺。旅途中可以下棋、玩扑克,有时人数不够,邻铺不相识的乘客也会参战,乐也融融。上层客仓两侧铺位的中央有一宽阔的通道,可以让客人放些大件行李或在旺季时摆上帆布躺椅作加铺。文革期间,还经常有一些由船员客串的免费文艺表演,大多是学习毛著、斗私批修之类的内容。

[石岐晚渡]

石岐的花尾渡鼎盛时有十多条航线,一直以来最热闹的要数石岐至广州航线。正常的航班是在每天下午六时启航,于翌日早上六点就可抵达广州大沙头码头。登船后可娱乐休闲一番,然后一觉醒来已到埠,舒适省时还可省却一晚住宿钱。当年不少人一登岸就去喝早茶,再去办事访友,忙完一天,傍晚又可登船返程,甚是方便。

那个年代人们纯朴,治安好。现在,要是两个陌生人仅就隔着一块两三寸高的隔板睡在一起,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当年也曾听说过,邻铺一夜后,彼此认识后成为情人、夫妻的故事。

全船最好的位置当然是三等的上格了,即单号数船票,双号数是下格。我记得在买船票时,总是声明要单数。登船后就会有船员来为乘客预定宵夜,品种会有惯常的粥、粉、面、饭、小炒,还有九江双蒸酒或石岐米酒。乘客都是坐在铺上吃喝,茶饭汤水都只能放在铺上。要是上格的人不小心,碰翻汤碗水杯,就会透过木层板,很容易漏到下格,就算不洒水也难保上格的小孩不濑尿,有时也会抖下一些尘土,所以睡上格有诸多好处,反正船票价一样。

花尾渡船仓的后尾部分还有盥洗室、厕所、冲凉房。花尾渡正常航班大多在夜晚,可以在船上冲凉,早晨亦可梳洗干净后登岸。

上个世纪,人们的外出机会不多,送船、接船是花尾渡的另一景观。远行的依别和相见的期盼,凝聚了多少人的情感。黄昏、清晨,碧波荡漾,花尾渡的此情此景,引发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赞美。“石岐晚渡”,大约在元明之际,便被列入“香山八景”之中。且看明代诗人的赞美吧∶

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

[衍生的生活术语]

花尾渡行驶时需由小火轮拖带,中山人俗称为电船仔,但水上船家有自己的行话叫拖头或“先行”。

当花尾渡船驶近码头时,小火轮就会改拖带为并靠带行,船家行话叫“拍拖”。昔日青年男女谈恋爱害羞而不敢张扬,取而代之叫“拍拖”,就是从那借来的术语,将相恋男女手拉着手缓缓而行的情景比作“拍拖”,十分形象。相互分手则借用小火轮与花尾渡斩缆撇甩缆的术语。

昔日各条航线经过一些大村镇,基础设施较差,都没有码头,船只能漂浮在河面上,让一些小驳艇靠上来,接送乘客中途上落。船家行话称人上船为开街,登岸为埋街由于航行平稳,乘客经常是不知道船在航行中还是停了下来,通常是要从窗口往外看才能判断,或听船工大声呼叫如“黄圃埋街”。今天的粤语“埋街”似有贬意,但却是源于当初“离开前行的大众,独自靠边”之意的延伸。

花尾渡运行了近一个世纪,船换了一艘又一艘,但其型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石岐长堤路的船站码头,依然可见曙光30X”号,据说3字头的是隶属石岐港务局,鼎盛时期有十多艘船,顺着X字号排列,4字头的是隶属广州港务局。石岐至广州航线就有固定四艘船,平日每天对开两班,逢节假日还加开至四班。

直到1982年,石岐港最后一艘花尾渡曙光301”号退出了航运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有航行动力的红星系列水泥壳或铁壳柴油发动机船。相对于拖船花尾渡,它的俗名叫单行。其内部的乘客设施,与花尾渡相似,只是规模较小,最大的不同,就是航行时有隆隆的发动机声和微微的振动,再也没有了那份安静,许多乘客再也不能安然入睡了。

[舒适悠游的怀念]

石岐船站位于岐江东岸长堤路。由于岐江桥的阻隔,往广州、肇庆、梧州等北上方向的乘船在岐江桥北面的第一候船室,其具体位置在现今东堤公园附近青溪路口一带;往斗门、香洲等南下方向的乘船在岐江桥南面的第二候船室,其具体位置在现今中恳百货公司的岸边。外地人不熟识这些安排,往往容易搞错乘船点,不时会见到一些客人从一个候船室赶往另一个候船室。

石岐船站的码头泊位不多,经常要并排停靠,多条船并在一起,甚为壮观。花尾渡的乘客是从船的中部上下,左右两边对称。小时候,我乘船时最喜欢是登最外面一条船,从一条条船中穿过,十分有趣。

当花尾渡退出航运历史舞台后,80年代中,曾有一艘花尾渡靠近在富华酒店的岐江边上,固定不能行走改装用作海鲜舫餐厅。现在,除了照片上的旧影之外,我们已无法再见到花尾渡的倩影了,后来的单行,也随历史消失了。

不过,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说不是在哪一天,昔日的花尾渡又会变成专门行走内河的游轮,夜行日停载着我们悠游珠三角,我想一定会受欢迎。

 

上一篇: 1981自动电话开通 个人通信方式大转变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83孙中山纪念堂落成 海内外中山人的共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