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78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山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作者】林德成 蔡国伟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5 【点击率】1739次

1978年冬,中山全县生产队的冬种生产和大面积的种养业,开始推行定地段、定产量、定工分、定成本、超产奖励到专业组,责任到劳动力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拉开了中山农村改革的序幕。

在这序幕里面的首演者,是板芙镇里溪村的一班农村党员干部们。

[三只脚的农民]

中山有句俗语形容一种人有“三只手”,意思是这种人在两只天生的手之外,还有一只见不得人专做小偷小摸的手。

采访当年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时,他说70年代初,里溪的农民大多都是“三只脚”,意思是指当时的农民劳动出勤不出力,整天柱着锄头站在田里,三足鼎立聊天。

当年的不合理体制,保障不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不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不少“雪条队”、“烟仔队”,“港澳同胞队”(即劳动一天收入仅够买一根四分钱的雪条,或者一包几分钱的香烟,青壮年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都偷渡到港澳)。

林德成说,当时的里溪是“金钟敲不响,里溪冇水流,长征不迈步,红旗不招展”(金钟、里溪、长征、红旗均是当年板芙公社的大队名称)。作为中山的大沙田区,人均有一亩八分多耕地,却连年不能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甚至有30%的农民连自身的口粮也解决不了。最后,林德成不得不到小榄永宁那里借一些粮食回来解救饥荒。本身就在一个粮食产区却要去借粮,林德成觉得相当惭愧。

[总比饿死好的冒险]

1976年的一天,年仅22岁的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得知邻村有人饿死的消息。他想,共产党解放中国,不就是为了人民的温饱吗?今天共产党将这个大队交给你,你怎样搞啊?党不是常教导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吗?

于是他就向支委们建议:“如果我们大队有人饿死,那我们谁都对不住啊,我们干脆单干吧!”几个支委一拍即合,决定改革,于是提出在生产队里实行“包工到户”。

他们先将那些位于山边、路边、鱼塘边、屋边和边远的瘦脊难耕等“五边”地分给农户,收成归农户自己,用于解决口粮问题。

没想到这么一来,队员们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原来插秧十几人一天插不到一亩田,现在一人一天就能插一亩。队长也不用再打钟催工了。1976年,这些瘦田亩产由原来的三四百斤一下子提高到六七百斤,创出了历史高产,基本上群众的口粮,大部分都够吃了。

[不敢作声的先行者]

1978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进行“大包干”,小岗村后来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其实,1976年中山里溪的农民早就静静地干了起来,“四人帮”倒台后,他们就更大胆了。1977年,在集体领导、生产队统一分配的前提下,里溪在属下的三个生产队全面开展了联产耕作责任制,分田到户,由集体统一提供种子、肥料,统一安排耕牛、灌溉,农户负责全部耕作程序,收成湿谷后由生产队统一晒谷,定额产量,超产部分奖励一半给个人,欠产处罚。

里溪的这一举动终归还是纸里包不了火,消息很快传开了,板芙公社的领导很快过来调查,提醒支部党员们“不要做得太过分了”。但是大队党支部领导班子冒着“挨批斗、坐大牢”的政治风险,以“总比饿坏饿死好,总比让农民去偷渡好”的理由,说服了工作队。为了让农民有出路,领导只好表示不反对,当时给他们定下了“三不政策”:不宣传、不登报、不表扬。这无疑给大队支部党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留下了一线的生机。

如今,林德成回忆说:尽管上头的干部表面上不同意,但是他们内心还是觉得应该是这样做才行。担心也管不了那么多,实际效果就是这样好。

1977年,里溪部分优质稻田创下了年亩产1600斤的历史产量,当年下半年里溪又将联产耕作责任制扩大到了全部六个生产队。

以往,社员一天只干四个小时,还出勤不出力。田地分包下后, 不但社员尽力,还动员全家老少去帮忙,快点完成耕种,多出的时间就去搞副业。

林德成说:“里溪人,有做生意的传统,骑着单车跑到坦洲、神湾,甚至新会、江门,收来鸡鸭,贩运到石岐沙岗墟,一天能赚二三十元。这样,有粮有钱,生活比什么都好。”

1978年,里溪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国家粮食采购任务,无人偷渡。

[省委现场会的肯定]

现在,有关部门据一些史料考证,里溪村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山乃至广东都是史无前例的,比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还早。

1979 9月,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就在板芙公社召开,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等省委主要领导,以及中山县的主要领导出席现场会。会议号召全省推广学习里溪的改革经验,从而在全省掀起了到板芙学习取经的热潮。

话说当年,当村民得知省里要来开会,有些村民及村干部心里都很怕,以为这是不是要挨批斗了,是不是不让搞“包产到户”了。村党支部成员们告诉大家:不用怕,这是解放思想的大会,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干下去。在那次现场讨论会后,里溪人就一下子理直气壮,扬眉吐气起来了。

现在回忆起来,林德成的观念仍很纯朴:“那时,大家都还未清楚农村的路该怎么走,我们就是很够胆,本着共产党打下的江山总不能饿死人的想法(干下去)。”

由于敢于解放思想,里溪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解决了温饱,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一位老农对林德成说:“这下好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现在什么机都有了,就是没有了肚饥。”

1979年,里溪又进一步将联产耕作责任制变为包产到户,将全部生产资料都交由农民自己安排,形式一定三年。农民除了有足够的粮食完成国家采购任务外,还有一定的粮食由自己支配,用余下的时间蓄养牲畜,开荒种植,跑起生意来。里溪农民形成了“新抱(媳妇)耕田,老公揾钱,家公种烟,家婆家务”的农村生活模式,渐渐地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改革之前,里溪村民60%的房子是茅屋、平房;到了 1980年,村民的房子都变成了水泥结构房。

[今日里溪]

1982年里溪人又在原有包产到户的基础上,将分片分散的分户承包改成连片承包,推广大面积种植,方便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耕作管理,责任一定十五年。1988年,里溪村的水稻平均亩产量为1578斤。

如今,里溪村的农牧鱼业已发展成由专业户管理,村里驻进了大批企业,村的集体经济已由村办企业、物业出租、企业服务、有偿服务等几大块组成。2007年村工农业总产值近7亿元,农村人均收入101万多元。在全体村民实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又推行全村农村基本养老保险。

现任的里溪村党支部书记蔡国伟说:“新一届村支部将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借助古神公路通车的机遇,宣传提升里溪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建或者扩建一些厂房,增加集体收入,再建一个农贸市场,搞活农贸产品流通,拿出当年的勇气,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上一篇: 1976全身是证的年代 经济和历史的痕迹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79小榄菊花会——菊花会友 敦睦乡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