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74五桂山建设指挥部成立 中山“山与海”的建设
【作者】陈岳辉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4 【点击率】1507次

五桂山位于中山市腹地,是中山的“市肺”。19748月,为加强五桂山建设,中山成立了五桂山建设指挥部,从三乡公社、环城公社分出了部分地区,属公社级建制。

1971年,中山为开发渔业资源,在横门设立渔业公社。

这两个公社,成为了中山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公社,也是中山唯一的山区公社和中山唯一的渔业公社。

[最短的行政史和光荣的革命史]

五桂山建设指挥部,后有称山建公社、五桂山镇,现在称为五桂山办事处,划入中山市城区管理。

渔业公社,后曾称横门镇,现归入南朗镇。

在中山现有所属24个镇区中,这一山一海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建设发展需要而专门划分设立,建制历史较短。

五桂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五桂山是中山抗日根据地。19425月,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在五桂山成立。大队在成立的1年零8个月中,先后经历11次较大的战斗,歼敌伪军7个中队。

19441月,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在五桂山区成立。同年1月底和7月,义勇大队配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的逸仙大队,先后打退了日伪军向五桂山区的“十路围攻”和“四路围攻”,取得了中山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辉煌胜利。

194410月,义勇大队扩编成中区纵队第一支队,驻五桂山。19451月,中区纵队第一支队改编为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司令部设在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内,五桂山区便成为南番中顺游击区的指挥中心。

在抗日战争中,中山县抗日游击大队同日军进行了140多次战斗,粉碎日伪无数次的围攻,为抗日斗争的胜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解放战争时期,五桂山区军民展开了艰苦顽强的斗争,先后4次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剿根据地,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

新中国成立后,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五桂山镇被划评为抗战时期革命老区乡镇,辖内20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村庄。

而横门口,是中山军民在此打响抗日第一枪战的地方。1939724,日本侵略军借飞机和炮火的掩护,乘铁制拖船、汽艇在横门沿岸登陆,企图从水路进犯石岐。中山县国共两党合作,组成横门前线指挥部,领导全县军民抗击进犯的日军,首战告捷。9月上旬又成功阻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粉碎了日军企图从横门进犯中山的可耻阴谋。

[移民的家园]

据古籍记载,中山旧称香山县,因“五桂山多神仙花卉”而命名。五桂山的先民从中原一带几经艰辛转辗迁徙到此,逐步形成客家人的聚居地。

而渔业公社的成立,当初是为了发展中山渔业生产,丰富人民菜篮子,将原本散居于中山坦洲、南蓢、神湾、小榄、黄圃、民众等各公社的渔民们迁徙过来,与当地十顷、涌口门的“土著”渔民一道生产生活。今天,我们仍可从旧日横门的村名中,体会到他们原本的根,如小榄渔村、黄圃渔村、民众渔村、十顷渔村、涌口门渔村等,这是当年政府无以伦比的召集力的结晶,也成就了中山渔港的奇特布局。

渔业公社有六个渔业大队,只有一个半农半渔的农业大队,除了渔民的住地外,耕地很少,故此,成为了中山最小的公社或区镇。

原先政府考虑是为了将全县的渔民集中便于管理,但当时只有民众、小榄、黄圃、神湾四个渔业大队搬迁到横门定居,而坦洲、冲口门两个渔业大队因考虑出海捕鱼的便利没有搬迁到横门,仍留在当地。但多年来,在横门定居的渔民恋根的心态不变,渔民们一直都沿用民众、小榄、黄圃作为村名。显示他们是民众、小榄、黄圃人。有意思的是,当年坦洲的渔民归入渔业公社,出海收入归入渔业公社,但出海回来却返回坦洲的家,神湾的渔民考虑当地海域的鱼获量优于横门海域,因此,于1992年自行搬回了神湾。

由于土地面积太小,198910月,政府将南朗的麻东、麻西村划入横门,以扩大地域。

1998年,横门、翠亨、南朗三镇合并成今天的南朗镇。

[独特的经济]

横门渔业公社成立后,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海洋捕捞,3300名社员们分成六个渔业大队,在珠江口至北部湾一带作业,往往一去就是一头半个月。有资料记载,到了1977年,渔业公社的年捕捞总产已超过5000吨,当年物庶民丰、鱼跃人欢的景象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据当年横门渔业公社的老干部陈岳辉回忆,当年的渔民,捕鱼后基本上都是就近靠岸把鱼卖掉,只把钱带回中山,只有最后返回中山时,才带回一船的鱼,其实并未实现丰富中山人民菜篮子的初衷。

1979年渔业公社率先与中山荣誉市民蔡继有先生的澳门新华渔栏合作,采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引进了八艘先进的远洋渔船,展开了远洋捕捞。所捞鱼获卖给澳门鱼栏,折抵船价,一定年限后,渔船归给了渔民。

作为山区大镇的五桂山,设立行政区域以来,经济的发展一直与山字分不开。70年代,各公社纷纷响应县委开发五桂山的号召,到五桂山造林绿化办水电,兴修了一批水库和小水电站,至今,尚存的一批仍在发挥作用。80年代,五桂山提出“以农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向,腐竹业、编织业、水果业蓬勃发展,山区涌现了一批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

1985年,中山开始向工业转型,五桂山又提出“出山去挣钱,挣钱建山区”的口号,抽出部分干部到石岐开展经商、地产、建筑、旅业、工业等经济活动。后来五桂山克服了重重困难,创办了一批集体企业,中山酒店原先就是由五桂山区投资。

90年代,五桂山确立“以山建山,工业兴镇”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城桂公路、丝织骨干企业、饮用水的“一路、一丝、一水”经济发展格局。

[中山仅有的山海天空]

五桂山脉,面积113平方公里,是中山唯一的山脉,群山连绵,层峦叠翠,飞瀑流泉。这是中山市的天然氧吧,有中山“市肺”之美誉。

随着现代人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著名的革命老区已成为了中山市唯一的生态保护区。这是中山唯一没有直接经济考核指标的行政区域,“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是近年来五桂山经济发展遵循的思路,努力成为中山市的教育高地、绿色宝地、宜居福地、旅游胜地是她发展的目标。

而横门,这一片中山不可多得的水域,近年渔业已迅速退化,仅靠捕鱼,当地渔民已难以维持生计。现时,还有些渔家小艇以刺网捕些小狮头、凤尾、鲚鱼、白虾和蟹等低值的杂鱼虾,出海一天收获仅几十斤,有时连油钱也收不回。有些渔民则转型开发富有渔家风情特色的出海捕鱼游,为游客提供一个体验渔民生活的休闲娱乐去处,每逢节假日,还有些客源。这成为了渔村转型探索之路。

但愿,我们都来珍惜这一片中山仅有的山海天空,与山民、渔民一道共保这人类家园。

 

 

上一篇: 1973人民大桥通车 天虹飞架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75开通首条市内公共汽车线路 中山城市化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