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73人民大桥通车 天虹飞架
【作者】李炳实 阮王芦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3 【点击率】1759次

1973330横跨岐江河的石岐人民大桥(后称中山大桥)建成通车。从此,改变了岐江河两岸交通不畅的局面。

[为备战而建]

岐江河将中山版图划分成大致东西两块。解放初期,在南下解放军的帮助下,石岐建起了岐江桥,改变了两岸不通桥的历史。一直到1976年以前,岐江桥仍是一道木结构可移动开合浮桥,仅能通过轻型车辆,客车要通过必须在桥头全部落客。在岐江水涨或水退严重时,浮桥会因升高或降低过多而不能通车。石岐与珠海拱北间的岐关公路,以及石岐与广州、江门等地的广中公路在岐江边被隔断。

上世纪60年代末,国际政治环境紧张,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为保障边防,广东省战备办公室考虑有必要建一座沟通岐江两岸的大桥。

[有人提出用隧道方案]

时任中山县交通战线主任的李炳实被任命为大桥建设副总指挥(总指挥是当时的县长李耀祺),交通战线干部阮王芦是工地负责人之一。这两位老同志为我们回忆起建桥的历史。

大桥的选址及选型当时有多个方案。如改建岐江桥,要保障通航,东面引桥至少要过了凤鸣路口,桥面要从路两旁建筑的二楼边通过,这显然不大实际。也有方案提出选址在青溪路段。

当时,大家都在集思广益。阮王芦说,有人提出在今中恳百货的位置建隧道。不过一提出,大家都笑了,认为不可能。其实当时,香港正在着手兴建过海隧道,但基于当时的政治气氛,提出的人也不敢作说明。

位置确定后,最初的方案是建平桥,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办法找到数量足够的钢筋,最后还是确定采用拱桥,既方便通航又节省材料。

[土法上马]

建桥指挥部成立后,从全县抽调来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阮王芦说,尽管这些人都是学土木工程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有建桥经验,后来中山人是用建房屋的方法建起了这座大桥。

指挥部曾有考虑到省战备办去借用建拱桥的专用设备背雷架,但全省唯一的一套已借到湖南去建另一战备桥了。他们只好用最土最原始的方法,请沙溪的建筑搭棚队在岐江上,硬是用竹木搭起一个巨大的拱形棚架,中间还要留出一个洞,让过往的船通行。

最早期的人民大桥是“双曲混凝土拱桥”,施工最大的难度是两岸的桥座,桥座如不牢固,桥就会塌。

[冒死抢险]

桥座的施工技术也很落后,在西堤岸是用人工钻孔桩。一天,其中一条桩在水下10深处遇到大石,如果不把它挖出,桩孔就挖不成,整个桥座就会建不成。施工人员专程前往湖南借来抓斗希望挖出大石。可是,想不到抓斗也断沉在了桩孔下。这下可吓坏了所有工程人员,抓斗广东省也没有,如果取不上来怎还人家。如不处理好桩孔,整个工程也不可能再建了,除非另选桥址再建。唯一的办法是派人钻入深水的桩孔,用钢缆绑牢抓斗再把它拖出水面。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九死一生的工作,但为保证大桥建成也只有冒这样的险。指挥部派人物色到一位水性非凡的姓梁的渔民,面对这一风险,渔民倒是愿意,只是要求万一意外,组织一定要供养他的几个孩子和老婆。阮王芦回忆说,当时已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请示上级领导后答应承诺。

这天,他们备好酒肉,让渔民吃饱饮足,气氛凝重。渔民穿上深潜的装备,反复检查测试正常后,下水了。也许是经验的不足,又也许是上天的捉弄,渔民下水后,通讯的电话一直正常,却就是听不到水下人的应答。为了防止出事,阮王芦慌忙叫人拉绳调起渔民。上水后渔民却大发脾气地说:“你们怎么就一下子拉我上来!”

无奈,渔民休息过后,又是肉饱酒够,再次下水。这次老天有眼,终于用钢缆绑好了抓斗,顺利地调回水面,解决了钻桩问题。

[人海战术]

为了保证建桥进度,他们还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挖东岸沉井桩的突击队队长还是来自小榄的女同志。由于设计时计算过,桥座必须有万吨的承重能力,于是突击队喊出了“人造万吨巨轮”的口号,每天四百多人参加桥座修建的义务劳动。

有如大桥肋骨的五条跨江混凝土弧拱,浇注的方法更为原始。当年的施工机械甚少,不但当时石岐机关、厂企的干部工人、农村社员齐集工地,石岐一中的师生也参与了会战。他们排成长长人链,将混合好的混凝土,用小桶一桶一桶地传送,像当年乡下农村建房那样。一连奋战了好几天,硬是把整条桥的五个弧拱给浇注出来了。

为了保证质量,防止变形和赶及水泥的凝固时间,工程技术人员安排从桥两边及中间三点同时浇注,从中间的一个弧拱开始,然后灌注两旁的弧拱。

为了节省材料和金钱,两岸的引桥采用了填土堆积的方法,每天几百人义务劳动担泥。阮王芦回忆说,由于这部分基础扎实,后来人民大桥两次改建,都沿用了原来两段引桥。

由于当年的土法上马、义务劳动,大桥的建设仅花费了118.6万元,其中材料费82万,其余是人工费,共使用劳力38.5万工日。阮王芦说,当时工人劳动一天只有六毛钱,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只是领取原工作工资,单位安排时间。

石岐人民大桥从1970520进场筹建,19701018动工,直到19733月竣工通车。全长708,其中主桥143.52、引桥235.18、引道329.3,桥面宽10,单向一车道,通航高15,是一座重力式桥台、人力钻孔桩基础、双曲拱型桥。

[两次扩建]

石岐人民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但是中山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由于它接通了广中公路和岐关公路,在珠三角交通网络建设史上更是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198412月石岐人民大桥进行了第一次扩建。这次扩建十分有趣,其实是在旧桥的北侧,并排新建一条与旧桥同跨、外观相近的新桥,主桥跨河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净跨80),引桥共20跨为10。两桥中间的间隙用绿化带装饰,新旧桥各承担一个方向通行,变成了单向两车道。

由于施工技术的进步,扩建仅用了一年时间,于198512月竣工通车。扩建总造价1910万元,同时也开启了过桥收费的历史。当时岐江桥不收费,但只能单向西行,因而有不少司机为省过桥费,就采取西行岐江桥,东行人民大桥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使用了二三十年的人民大桥,由于建造标准低,已不能适应当时的需求,2002715人民大桥进行了封桥拆建。200411,全新的桥梁在原址上建成,并重新命名为“中山大桥”。这是国内第一座钢箱梁空间组合系杆拱桥,大桥为变异自平衡无推力系杆拱特大桥,属于特殊的空间组合拱桥,集上、中、下承式拱桥于一体,采用钟形截面的拱肋,采用座拱来平衡边拱传来的水平推力,采用座拱来承受中拱传来的竖向荷载,在国内均尚属首例,为同类桥梁设计、施工积累了经验。

全新建成的中山大桥,双向六车道,有独立的行人自行车辅桥,两边还设有行人升降电梯,使两岸的交通变得更为畅顺。大桥造型新颖独特,桥体优美,景观良好。

2008年春节前,市政府在桥的弧拱及各部位加装了五彩缤纷的灯饰,使该桥与地处城区闹市的一河两岸风光带构成绚丽的组合,成为了新时期中山的一个新地标。

 

 

上一篇: 1972样板戏大流行 匮乏年代的奇特花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74五桂山建设指挥部成立 中山“山与海”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