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文光 梁欣基 刘居上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3 【点击率】1721次 | |||
1972年1月,中山县文艺业余汇演在石岐镇举行,为期七天,参加汇演的有来自各公社、乡镇的600多人,主要演出八部“革命样板戏”的唱段和选场。同年,中山县“毛泽东思想粤剧宣传队”改组为“中山粤剧团”。从此,中国的革命样板戏在中山开出了一朵粤剧移植样版戏的奇特花朵。 [八亿人民八个戏] 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曾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人们仍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上甘岭》、《青春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嗄》等等,数不胜数,人们精神生活丰富,文学艺术一片繁荣。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铲除一切大毒草”的高潮中,这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绝大多数被列入受禁之列。 后来,按八部样板戏的模式,陆续创作的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也被列入样板戏,并均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展映。 一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国文艺舞台几乎没有其他戏可看,戏剧舞台一片萧瑟。这就是历史上的“八亿人民八个戏”年代。 [广东人“煲冬瓜”] 改革开放后,广东曾出现一句俗语:“唔识普通话,连饭都吃不上。”说明了普通话的普及程度。 但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部分广东人不仅不会说普通话,连听亦成问题。这就促使了一个特殊职业的出现——电影解说员。 这与现在的影视作品配音不同,那个年代,基于技术、人力、财力等问题,全国一年仅能为几部进口大片做普通话配音,根本无能力做粤语配音。电影解说员是根据电影的情节、对白,由粤语人员即场解说,有点类似现在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但水平绝对没有那么高。电影解说员基本上是由放映员兼任。由于当时的电影放映员大多是本地人,故产生了许多乡土搞笑的解说。 如京剧《沙家浜》中有这样一段对白:“报告,发现敌情,有几个敌人。”“干掉他们!”“不,隐蔽。”有位中山小榄籍的解说员就说:“报告,有料到,有几只也。做低佢。唔好,呢埋!” [粤剧移植革命样版戏] 文革期间,可供放映的电影只有那几部京剧样板戏。要做解说,对白还好办,众多的唱腔却苦了解说员。 为了做好对广大群众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当年广东的粤剧名伶红线女就提出粤剧改革,用粤语的唱词移植样板戏。于是,沿用京剧曲牌、做势,剧本完全一样,但粤语发声的移植粤剧样板戏就这样出笼了,产生了一朵奇异的杂交之花。 1966年“文革”开始,中山县的党委、政府被取消,代之而成立革命委员会,文化部门随之取消,代之成立了中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为了实现粤剧样板戏的移植,占领广大农村的宣传阵地,1972年,“毛泽东思想粤剧宣传队”改组为“中山粤剧团”。 中山粤剧团,先后排练了《沙家浜》、《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等多部移植粤剧样板戏,在当时无戏可看的中山城乡,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高峰时,还曾分成两个剧团在各村镇巡演。 回想起来,当年样板戏中的唱段,如“跨林海过雪原”、“月照征途风送爽”、“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也成了流行歌曲,比现在的流行曲还流行。 由于这些样板戏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这与传统戏曲包括京剧、粤剧在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完全相对立,于是被当作了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毒瘤还是奇葩] 历史走过了四十多年之后,我们向老一辈文化人士提起样板戏,他们可谓百感交集,甜酸苦辣难以言表。 曾任中山市文化局局长的老同志李文光认为:从八亿人十年看八个戏的事实来说,是可悲的。但“样板戏”无论在剧本创作方面,还是在导演、表演、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方面,都把当时的现代戏创作推向新的高度。不仅在整体上追求精益求精,而且在细节上一丝不苟,无论是唱腔上的精雕细琢,还是人物动作上的举手投足,甚至人物服装上的一块小补丁,都凝结了许许多多艺术家的心血,体现了他们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也融入了特定时代人们在精神上的纯粹和理想。尽管是很政治化,但粤剧移植样板戏还是受到了中山人的喜受。 中山著名画家梁欣基直言他的艺术成就得益于样板戏。70年代初,他进入中山粤剧团任美工。那时的样板戏,艺术精湛、要求严谨,尽管粤剧的移植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照抄,但正是如此,对他的审美、艺术节奏等的把握却有很大的帮助。他承认,样板戏不仅仅是艺术,而是政治,一种宗教政治,一种教诲。艺术在那个年代仅是一个载体,政治借其发展。对于样板戏,他是在潮流中寻找艺术的表现方法。 而文化人士刘居上,则认为样板戏于他来说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是进行阶级斗争、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带给艺术界的是一场灾难。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样板戏对于大众来说的可能只是选有限的娱乐,而对文艺界来说却是不同程度的迫害和打击。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不少昔日样板戏的经典唱段,又成了演出的热门,得到了四五十岁人的欢迎,故也有人认为:“这几个戏都是歌颂党的作品,这和现在搞改革开放一样,都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现在年轻人可能对此不大了解了,但它在历史上终归会留下一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