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72样板戏大流行 匮乏年代的奇特花朵
【作者】李文光 梁欣基 刘居上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3 【点击率】1721次

19721月,中山县文艺业余汇演在石岐镇举行,为期七天,参加汇演的有来自各公社、乡镇600多人,主要演出八部“革命样板戏”的唱段和选场。同年,中山县“毛泽东思想粤剧宣传队”改组为“中山粤剧团”。从此,中国的革命样板戏在中山开出了一朵粤剧移植样版戏的奇特花朵。

[八亿人民八个戏]

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曾出现了一大批至今人们仍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上甘岭》、《青春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嗄》等等,数不胜数,人们精神生活丰富,文学艺术一片繁荣。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铲除一切大毒草”的高潮中,这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绝大多数被列入受禁之列。

19661128,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组长康生在会上宣布: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部文艺作品为“革命样板戏”。

196759615,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为名,有关部门在北京举行了八部革命样板戏大汇演。演出历时37天,共218场,观众近33万人次,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和中央文革小组的其他成员观看了部分演出。《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八部革命样板戏突出地宣传了光焰天际的毛泽东思想,突出地歌颂了工农兵。这次汇演是革命文艺史上的一件大事,大长了无产阶级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威风……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后来,按八部样板戏的模式,陆续创作的京剧《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也被列入样板戏,并均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全国展映。

一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国文艺舞台几乎没有其他戏可看,戏剧舞台一片萧瑟。这就是历史上的“八亿人民八个戏”年代。

[广东人“煲冬瓜”]

改革开放后,广东曾出现一句俗语:“唔识普通话,连饭都吃不上。”说明了普通话的普及程度。

但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部分广东人不仅不会说普通话,连听亦成问题。这就促使了一个特殊职业的出现——电影解说员。

这与现在的影视作品配音不同,那个年代,基于技术、人力、财力等问题,全国一年仅能为几部进口大片做普通话配音,根本无能力做粤语配音。电影解说员是根据电影的情节、对白,由粤语人员即场解说,有点类似现在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但水平绝对没有那么高。电影解说员基本上是由放映员兼任。由于当时的电影放映员大多是本地人,故产生了许多乡土搞笑的解说。

如京剧《沙家浜》中有这样一段对白:“报告,发现敌情,有几个敌人。”“干掉他们!”“不,隐蔽。”有位中山小榄籍的解说员就说:“报告,有料到,有几只也。做低佢。唔好,呢埋!”

[粤剧移植革命样版戏]

文革期间,可供放映的电影只有那几部京剧样板戏。要做解说,对白还好办,众多的唱腔却苦了解说员。

为了做好对广大群众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当年广东的粤剧名伶红线女就提出粤剧改革,用粤语的唱词移植样戏。于是,沿用京剧曲牌、做势,剧本完全一样,但粤语发声的移植粤剧样戏就这样出笼了,产生了一朵奇异的杂交之花。

1966年“文革”开始,中山县的党委、政府被取消,代之而成立革命委员会,文化部门随之取消,代之成立了中山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

为了实现粤剧样戏的移植,占领广大农村的宣传阵地1972年,“毛泽东思想粤剧宣传队”改组为“中山粤剧团”。

中山粤剧团,先后排练了《沙家》、《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等多部移植粤剧样戏,在当时无戏可看的中山城乡,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高峰时,还曾分成两个剧团在各村镇巡演。

回想起来,当年样板戏中的唱段,如“跨林海过雪原”、“月照征途风送爽”、“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也成了流行歌曲,比现在的流行曲还流行。

由于这些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这与传统戏曲包括京剧、粤剧在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完全相对立,于是被当作了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文化革命的典范。

[毒瘤还是奇葩]

历史走过了四十多年之后,我们向老一辈文化人士提起样戏,他们可谓百感交集,甜酸苦辣难以言表。

曾任中山市文化局局长的老同志李文光认为:从八亿人十年看八个戏的事实来说,是可悲的。但“样板戏”无论在剧本创作方面,还是在导演、表演、音乐创作、舞美设计方面,都把当时的现代戏创作推向新的高度。不仅在整体上追求精益求精,而且在细节上一丝不苟,无论是唱腔上的精雕细琢,还是人物动作上的举手投足,甚至人物服装上的一块小补丁,都凝结了许许多多艺术家的心血,体现了他们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也融入了特定时代人们在精神上的纯粹和理想。尽管是很政治化,但粤剧移植样板戏还是受到了中山人的喜受。

中山著名画家梁欣基直言他的艺术成就得益于样板戏。70年代初,他进入中山粤剧团任美工。那时的样板戏,艺术精湛、要求严谨,尽管粤剧的移植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照抄,但正是如此,对他的审美、艺术节奏等的把握却有很大的帮助。他承认,样板戏不仅仅是艺术,而是政治,一种宗教政治,一种教诲。艺术在那个年代仅是一个载体,政治借其发展。对于样板戏,他是在潮流中寻找艺术的表现方法。

而文化人士刘居上,则认为样板戏于他来说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是进行阶级斗争、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带给艺术界的是一场灾难。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样板戏对于大众来说的可能只是选有限的娱乐,而对文艺界来说却是不同程度的迫害和打击。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不少昔日样板戏的经典唱段,又成了演出的热门,得到了四五十岁人的欢迎,故也有人认为:“这几个戏都是歌颂党的作品,这和现在搞改革开放一样,都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现在年轻人可能对此不大了解了,但它在历史上终归会留下一笔。

 

 

上一篇: 1970沙岗墟复办 不断变迁与繁荣的特色集市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73人民大桥通车 天虹飞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