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国瑞 张仲伟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9 【点击率】2277次 | |||
这一年,中山县革命委员会命令,石岐沙岗墟迁到今悦来中路与中山路交界的花圃周围复办。这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农贸市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关闭,后又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个政治冷酷、物质贫乏的年代,沙岗墟的复办使人们的心中感到了些微暖意。 [沙岗墟的原地] 石岐沙岗墟在哪里?几乎每个中山人都会冲口而出:“在起湾道。”甚至港澳、珠三角的人都答得出。但如果再问,为何叫沙岗墟?恐怕能答出的人就没有几个。 其实人们所称的沙岗墟,是指历史上设在中山石岐太平路维新街口至莲塘街口一段路上的集市。昔日莲峰山西侧今莲塘街口一带有一小丘,名为“沙岗”,集市墟就在那里举行,故称之为“沙岗墟”,后来,不管它迁徙至何处,仍被民间称为沙岗墟。 要考证沙岗墟的准确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个版本的《香山县志》叙述都有差异。大致的情况是:随着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成规模的墟市就已出现。其中城区的良朋里与莲塘路一带,由于附近有学宫,就形成了一个名为“堑头市”的集市。 至明代全县有9个墟市,其中包括县城的所前市(今拱辰路南端)、南门市(登瀛桥)、堑头市等。在明代洪武年间,城中迎恩街(今孙文中路工人文化宫一带)已是中心旺区。为规划长远发展,县衙相关部门采取了旺市西移、墟市东挪的经济策略,即鼓励商贾大户到现今孙文西路步行街一带做大生意,地摊小贩则在现今太平路一带做小买卖。另外从地理上看,太平路旧时地处香山县城的城乡结合部,铁城北门刚好设置于此(榕树头附近),于是这里成了出入县城的交通要道,自然具备了成立墟市的基本条件。弘治元年(1488年),县衙规定将农贸墟市集中在东附廓(约于今市人民医院门前),名曰“东门墟”,集市期定为三、六、九日。 有些版本的《香山县志》记载:“光绪十八年创设沙岗墟”,其大致的理据是农贸集市迁到太平路一带后,经官府认可将原东门墟改叫沙岗墟,官方文件有了“沙岗墟”这个名词。 今天,我们还可从太平路一带的卖鸭街、猪仔街、猪糠厂、猫儿狗儿巷、蓑衣街、染布巷等直白的旧地名中得以旁证。这些名称,顾名思义地记录着当时作为农副产品交流市场和家庭式手工作坊在那里有过的繁荣景象。 [几经变迁]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对外贸易的开放,加上中山历来是鱼米之乡,诸多因素带旺了墟市。在榕树头至莲塘路口千多米长的地界上,“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的沙岗墟开始在四邻八乡中声名鹊起。每逢墟日,沙岗墟东西两头可谓人流如鲫,一天下来趁墟者多达万人,其数量差不多是县城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 清朝期间,为方便农民的水上运输,沙岗墟一度迁往十八乡(今渡头村),但后又觉不方便城中居民,继又迁往城南麻洲街、南洲街、码头街一带,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山老人仍沿习对这一带叫做“新墟”,后来由城南回迁东附廓。辛亥革命时期,墟市向西伸展至榕树头(今拱辰路北端)。当时集市买卖以谷米、种子、种苗、饲料、柴芒、草药、竹器、土布和农副产品为主,人头涌涌,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一些江湖献艺卖药者和占卜星相,也夹杂其中。有行江(供销员)与大耕家在茶楼互相斟盘,洽谈农产品生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策不允许二道贩子转手买卖,农民在上午直接入墟出售农副产品,下午买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回村,沙岗墟比以前更旺。可是,1954年4月,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民手中可出售的产品日渐减少,墟市十分零落。 1958年,农村开展“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实行生产、生活集体化,办公共食堂,农民没有自留地,市场供求一度困难,沙岗墟集市自然也随之不存在了。 1962年后,国家实行经济调整,商品生产逐步恢复,并允许完成计划外超任务农产品上市,且价格比收购价高,有需求的民众不用凭证可买到所需东西,沙岗墟有所复苏。 文革期间,为了“防止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中山39个墟市全面关闭,人们的需求只能在私下暗中交易。1968年县革委撤销关闭令,允许完成任务后的一些农产品可以在集市贸易,但很多商品如粮食类还是严禁上市,市场上有的只是疏菜类供应。 1970年,中山县革委会宣布石岐沙岗墟迁到悦来中路与中山路交界的花圃周围。但各种贸易仍受诸多限制,工人纠察队和市场督察不时要查验农民带来的产品是否违禁,那里并不是民众心目中的墟市。后来,沙岗墟又迁到湖滨路,墟期被限制为农历一、六日。有趣的是,后来为破“四旧”,全佛山地区统一改新历1、6号为墟期,农民难以习惯,结果墟市陷于瘫痪。 直到1978年,政府逐步放松市场限制,全面恢复了集市贸易,人工湖畔的沙岗墟上的产品交易才日渐活跃。 沙岗墟真正重新兴旺起来,还是1985年迁回太平路榕树头一带的时候,那时物质没那么紧缺,贸市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 80年代,随着莲峰新村、柏苑住宅小区的落成,本着方便群众和疏导太平路交通的目的,1989年,沙岗墟迁到柏苑路。1994年又迁往竹苑新村东苑路。这段时间的沙岗墟交易的商品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大多数群众都烧蜂窝煤,三鸟种苗都进行专业人工孵化,昔日的芒草柴火、鸡鸭种苗已退出市场,随之增加了日杂工业品,服装开始占据一定比例。市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 [公园式的集市理念]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就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仅三四年的时间,当时还是处于城区边缘的柏苑、竹苑,转眼间已变成主要的住宅区和新城市中心。沙岗墟继续保持着它的热闹与兴旺的同时,亦逐渐开始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十年内的三次搬迁,使政府不得不考虑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式。 位于西面主入口的巨大榕树使人想起昔日太平路榕树头的情怀。钟楼式的建筑原计划做沙岗墟历史博物馆,尽管至今未能实现,但仍不失是一个好理念,因为内里就是鲜活的历史见证。这里以椭圆形下沉式广场为中心,中间为墟场,设有固定摊位三千多个。南面是花鸟鱼虫、盆栽植物区,一排固定建筑是综合市场,外边的街道还有杂货商铺。北面是旧古市场。东面是临时摊位区,服装、干货、农副产品、水果、海鲜鸡肉各区设置合理。配套设有停车场、绿化带、周边配套餐饮、娱乐、酒店等。文化广场、烧烤场亦是一大特色,喜庆节日更有文艺演出或放映电影。墟场外设有公共汽车总站,连接市内各地,方便市民赶集。 每逢赶墟日,市场摆摊设档,最旺时达2000个卡位以上,人流量最高达5万人。每年的迎春花市,更是热闹非常。 [逛沙岗墟的乐趣] 北方有“赶集”,广东有“趁墟”,这是中国农耕社会的旧俗,随着城市品位的提升,“沙岗墟”这旧俗却并未被湮没,不仅保留着传统的特色,还跟着时代的步伐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中国民俗的鲜活遗存。 “小墟日日有,大墟三六九” ,喧沸热闹的卖场,极具传统特色的交易方式,这就是沙岗墟的魅力。现在的沙岗墟仍有卖农产品的地摊,价廉货鲜的水果依然吸引了不少市民,民间的汤料、草药还是这里齐全,甩平货的农杂贸市仍受普罗大众欢迎。一些别处难觅的旧货杂件,玩赏收藏的花鸟鱼虫,甚至类似旧日江湖卖药的奇腔异调推销手法,都构成了浓厚的坊间民俗市井风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沙岗墟有了不少固定摊档。家庭盆栽植物、花市是市民的首选。售卖更多的是廉价服装,其中不乏国际名牌的货版、外贸的余退货尾,当然也少不了夹杂其中的假冒伪劣商品,至于是否能淘到货真价廉的好货,就全凭你自己的眼光和口才。 生活趣味、乡土情怀,是民俗文化的元素,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精神依归。北京城有琉璃厂、潘家园,南京有夫子庙,上海有城隍庙,香港有摩罗街,而中山,也许就是沙岗墟。 [中山的民俗品牌] 中国的传统集市,到现在能存在于城市间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几经搬迁仍然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更为罕见,这种生命力并不因位置的改变而消逝。沙岗墟这种在现代城市中鲜见的市场形态,已成为了中山市民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这一道风景,其吸引力已幅射到了整个珠三角,不少港澳居民对其亦情有独钟。每逢假日的墟期,都经常可见专程前来的旅游大巴,这里已成为了一些外地旅行团的固定景点。 沙岗墟见证了中山几百年来城市的变迁过程,既体现了中山市容市貌的变化,也记录了中山经济发展的过程。 对于中山的居民和外地的游客而言,沙岗墟这三个字已经是一个品牌。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可以缅怀昔日逝去的时光,可以觅得现代大商场没有的稀缺,可以享受田间收获的新鲜,可以体验自由议价而亲切的交易,这就是沙岗墟的魅力和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社会价值审视] 货物的贸易交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沙岗墟已成为中山人甚至是珠三角人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几经搬迁生命依然旺盛的沙岗墟,拥有无可比拟的社会研究和存在价值。 墟日,是几百年来,市民自发形成的一个交易市场。尽管现代化的超市环境舒适,商品丰富,服务周到,但“赶墟”给人一种亲切感:在熙熙攘攘的露天集市里,和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在地摊上精心挑选自己喜爱的饰品,感受原始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市场氛围,这是人们乐于自觉保存的一种传统。对于今日的城市生活来说,沙岗墟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个聚集区域。 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从沙岗墟交易的物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山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盆景、对联、中草药等都是中山市民日常生活的点滴;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反映了中山本土农业的构成;自清代开放海外贸易后,大量外来商品透过沙岗墟深入到民间,从此,工业、手工业品贸易成为沙岗墟与别的农贸集市不一样的主要特色。沙岗墟亦成为了中山广大海外乡亲联系家乡的感情纽带。沙岗墟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 此外,沙岗墟为小商小贩提供了固定的廉价的交易地点,避免了“走鬼”现象对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解决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生计问题,城市管理因而显得更人性,更合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