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68上山下乡 栉风沐雨的历程
【作者】吕伟雄 吴红星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8 【点击率】1105次

1968中山县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下设中山县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和闲散人员下乡务农,至1978年底停止动员上山下乡。在此期间,中山一共动员安置知识青年22302人,其中安置本市知青12479人,动员到外地安置2830人,接收外地来本地落户的知识青年6993人。

[从四十年后的聚会说起]

20081220下午,中山博览中心迎来了一场与往不同的热闹。在宽大的展厅里,摆放了两百围桌椅,近三千名五六十岁的人士聚首一堂,他们并不介意座位紧迫,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台上台下共同和应唱着六、七十年代的歌,听着忆苦思甜。餐台上当年常吃的食物如蕃薯、芋仔、蕉头、南瓜,吃得满香。

这是一场中山知青纪念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四十周年的聚会。他们当中,有在中山退休的人士,有来自广州、海南、香港、澳门的,还有的是专程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专程赶来。据组织者介绍,这个聚会原计划三百人参加,因反应热烈加到一千人,后再增到两千人,举办的这一天实到近三千人。

同样,在2004年,一次名为“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感受中山巨变”的活动中,报名的名单有两千多人。

这类活动反应如此热烈,是因为知青岁月是一个难以抹去的记忆,其中相搀走过的历程、共同拥有的悲欢,早已化做一团浓浓的情,这团浓浓的情需要在他们曾经奋斗过的那片故土上化开,许多知青也渴望有机会团聚、沟通。这是知青活动最打动人之处。

[中山早期的知青]

早在195512月,《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文的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1956年,中央又把上山下乡的问题列入农业发展纲要草案里,正式提出了上山下乡这个词。  

从此,就有一些城市知青自愿到农村去,到边疆去。19561月中山就曾安排石岐镇富余劳动力到古镇参加生产劳动,一部分人下放去海南岛。直到19647月,中山才成立了中山县安置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领导组。截止19675月统计,全县几年来先后安置下乡知青4091人,中山动员到外地安置648人。

这个时期接受安置的形式主要分插队安置和农、林、茶场安置两种,接收的知青又以广州、佛山等外地知青为主。动员本地知青劳动的数量不多,以致一直未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这个阶段,中山知青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比较稳妥,每名知青按所到农村不同都获发有一次性165300元不等的安置费,每月有生活、医疗、福利等补助,大多数知青思想比较安定,不少知青成了农村技术骨干。但也出现了住房没有解决好、挪用安置经费等问题,致使约有一半的青年生活不能自给,偷渡港澳现象出现。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

196897,《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的社论,文章说:“全国山河一片红……是夺取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整个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作为文化大革命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一次政治运动。当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红卫兵运动已到了失控的形势,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1968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几乎家家都有“知青”上山下乡,送儿下乡,送女务农就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为安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支出的经费超过100亿元。

[上山下乡的形式]

文革期间,中山的知青上山下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968年以前,中山以接受广州等外县市的知青为主,1968年以后,则以动员、安置本地知青为主。从1968年到1972年,全县动员知青到外地安置的共2830人,主要是到海南广东生产建设兵团、省红旗农场(位于今珠海市斗门县)和到番禺、高鹤等地插队,其中安置到兵团的多达1965人。

1973年前,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是到农村集体插队和分散插队,也可投亲靠友,全市先后有25个公社390个大队(农科站)接收安置了15166人。

由于许多政策的不到位,知青工作出现了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知青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1973年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主要形式,改到由带队干部和部分贫下中农参加的集体所有制农场。中山先后办起国营农林场5个,镇办林场3个,战线(局)办知青场12个,社办农林茶场9个,先后共接受安置知青4306人。

[风雨过后的回想]

19781210,中央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会议。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出现历史转折。1978年底停止动员知青上山下乡,重点转入从下乡知青中招工、回城和解决他们的遗留问题等工作上。 1985年,中山回城人数达20953人。

曾任中山市副市长、曾在中山坦背公社当过七年知青的吕伟雄,对于自己的知青经历感慨万千,他说:“正是有七年知青生涯的历练,才会拥有现在的丰富人生和乐观大度的情怀。在风雨中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兄弟摸爬滚打了整整七年,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万多名的中山知青中,吕伟雄是其中一名成功者,但我们还需正视,其中亦有不少失败者、逃避者,甚至因此而逝去者。但不管如何,今天仍健在的老知青,都极之珍视自己那一段非凡的经历,不然,今天就没有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隆重聚会。

 

 

上一篇: 1967石岐玻璃厂平拉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一个时代的工业辉煌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70沙岗墟复办 不断变迁与繁荣的特色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