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萧华昌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7 【点击率】1709次 | |||
1967年,在国家玻璃设计院指导下,石岐玻璃厂成功试验浅池平拉工艺生产线,提高了平板玻璃的生产效率,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亦成为中山工业拥有的第一项国家级技术。从1954年建厂到1998年转制,石岐玻璃厂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辉煌。 [解放初期设立的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工业。1954年7月,由石岐六户私营商业集资,在凤鸣路办起了一家小作坊式的大新玻璃厂,成为了解放后中山较早设立的工厂之一。当时有工人101人,其中13人是资方人员,其余工人则从广州、南海、三水一带聘来,仅有1名女工。 萧华昌是当年从商业转入的第一批员工,他从一名普通工人,经送到广州轻工学校培训三年后,成为了工程师,1990年退休前是石岐玻璃集团生产办的副主任,一直主管技术,由于被评为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退休后他又被返聘在石岐玻璃集团工作至1998年企业转制,其一生的工作参与和见证了中山这个著名企业集团的辉煌。 至今身体依然健康的昌叔告诉了我们不少玻璃厂创业的故事。 建厂初期,玻璃厂生产工艺落后,以土法吹制民用的煤油灯筒、药用玻璃瓶和水杯等低档产品,且由于管理人员都是商业出身,缺乏工业生产经验,故产品质量差。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一直亏本,企业拖欠了员工三个月工资。公私合营政府派来了干部,组织员工开展保厂工作,采取措施,明确生产方向,改善经营管理,协助开拓销售渠道,企业当年即扭亏为盈。到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石岐玻璃厂,年总产值有64万元,盈利近3万元。 [技术领先、最早的出口厂家] 1958年石岐玻璃厂扩建,搬到长洲老鼠山,更新了落后设备,开发了新产品,生产规模有了较大扩展。其中自行新开发的826汽灯罩洁白无纹无砂,厚薄均匀,耐热耐用,达到了国际水平,受到国家轻工部的好评,产品畅销东南亚,成为中山最早的工业出口产品,为工厂带来了可观利润。 大跃进年代,技术人员们大胆探索,研制出玻璃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攻克了白煤熔融玻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60年,石岐玻璃厂引进了玻璃生产线,投产压花平板玻璃,是国内最早的玻璃建材生产厂家。 1967年,石岐玻璃厂在国家玻璃设计院指导下,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调试,建成小型平拉法生产线,生产出我国第一块平拉玻璃,填补了我国这项技术的空白,提高了平板玻璃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又增加了压花平板玻璃生产,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厂。1969年产平板玻璃5.9万标箱,压花平板玻璃45万平方米。 1990年,石岐玻璃厂引进了比利时格法玻璃生产线,是我国第一家能生产超薄平板玻璃的厂家,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石岐玻璃厂成为了国内建材玻璃生产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平板玻璃在中国的一百年使用历史中,从皇室贵族走向平民百姓,在建筑、交通工具、室内装饰、商展橱柜、电子显示器、光电转换装置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日益成为有助于创造安全、节能、防噪、减污、美观、舒适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材料。60至90年代,石岐玻璃厂在中国平板玻璃生产史上,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的骄傲] 改革开放后的石岐玻璃厂更是春风得意。 当时,海内外建筑市场异常蓬勃,但国内建筑的外墙装饰仍以石米为主,香港已开始使用更为高档的马赛克,且均是由意大利生产,时尚而昂贵。 石岐玻璃厂看准这一市场,以自己雄厚的玻璃生产技术,在 1996年,石岐玻璃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玻璃马赛克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玻璃马赛克总产量的25%,居全国首位。产品销售遍布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外的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香港市场销售量的30%,占澳门市场销售量的90%。 作为生产技术主管的萧华昌,自今仍自豪不已,因为当时成为国家金奖产品的“菊花牌”彩色玻璃马赛克及玻璃锦砖系列,全部的配色设计都是由他主持的。玻璃马赛克镶嵌壁画是石岐玻璃厂发挥美工优势,又一享誉全国的“四新”产品,各种特制艺术图案壁画,都有他的一份辛劳。1990年他到年龄退休后,厂里仍留用了他八年,直至后来国企转制。由于他的突出技术,他先后被中山市和广东省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采访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家至今仍悬挂着一幅颜色鲜艳的由他调色的大型彩瓷挂画。 石岐玻璃厂另一拳头产品就是钢化玻璃杯。1984年由于上海城市发展拆迁,他们从上海玻璃四厂买回了一整条生产线,经过技术改造生产出的钢化玻璃杯成为了当时几乎是每个餐厅必配的餐具。现代化的造型,摔不烂的特性,使“晨星”钢化玻璃杯成为了中山人送礼的佳品,并荣获国家银奖。后来,他们又将生产线扩展到五条,钢化玻璃杯成为了占领全国市场的产品。 1986年6月,石岐玻璃厂改名石岐玻璃总厂(后又改名石岐玻璃集团),建立起了“大集团小企业”的运行机制,辖下有十多间分厂,有职工三千人,多项产品获省、部优产品奖,年产值超亿元,获得了省先进企业称号及质量管理奖,成为了国家二级企业。 [玻璃厂雪砖的遗传] 作为当年中山市属国有企业的“十大舰队”之一的石岐玻璃集团,不但生产发展情况令人自豪,其活跃的职工文体活动和良好的福利,更令社会各界羡慕不已。 它开创了中山企业自建足球队的先河,从梅县专门招来了一批擅长足球的青年,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经常代表企业参加社会各种比赛,成为了早期的企业形象代表。 玻璃厂餐厅虽然不对外营业,却是当时中山最高水平的几家餐厅之一,从装修、服务、出品堪与星级酒店相比,石岐乳鸽的制作更有其绝招。每有领导、客人来访,玻璃厂的领导总以自己的餐厅为自豪。 玻璃厂雪砖更成为时代的记忆。由于玻璃行业高温作业的特点,厂内很早就设立了冷饮部,其制作水平比市面任何冰室都高。也许是属盈利能力强的国企,员工福利不用考虑成本,他们生产的雪砖,请来高级师傅,加入了当时少有的花生、芝麻等果仁,用足牛奶,所以玻璃厂雪砖成为了浓香嫩滑的代表,一时间成为中山人向往的美味,玻璃厂的雪砖票成为了企业的礼品。后来,由于广受好评,玻璃厂就将雪砖扩大生产,向社会销售。自今,玻璃厂已转制十多年,企业也已迁向镇区,但“玻璃厂雪砖”的过街叫卖声仍时时可听到。 [十大舰队的转世] 六十年来,中山工业从无到有,走过了多少发展的辉煌历史。 从为农业服务开始,以化肥、农药、农机具为始祖,逐步发展到食品、轻工、建材,以及现在的服装、家电,特别是从1979年开始,中山工业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吸收、消化,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初步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国内短缺、创汇力强的优势产品群体,中山从一个农业县转身为工业城市。 1989年,以玻璃、精细化工、威力、包装印刷、千叶、钢管、咀香园、电子、粤中船舶、建筑材料等十家市属公有工业集团为首的“中山十大舰队”,赢得了一系列国优、部优、省优的行业殊荣,成为了当时中山工业的重要支柱,创造了中山一个时代的工业辉煌,威震全国。以市属企业为主的中山,与以镇办企业为主的顺德、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的南海、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东莞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小虎”,成为当时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代表。 踏入21世纪,中山公有企业不再鼎立,纷纷改制,外商投资、股份制、民营企业的阵容日益扩大,并发展成工业主流。如今,能说全当年“中山十大舰队”名字的人似乎已不多。 回顾中山工业六十年,几多辉煌,几多沉浮,几多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