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66孙中山故居陈列馆落成 中山人永远的纪念
【作者】萧润君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6 【点击率】1138次

这是中国当代史经常提到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开始走向长达十多年的内乱。而中山,这一年值得记取的事件,却与全国大气氛不一样。

19661112,县人民委员会拨款兴建的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在翠亨村落成。

[孙中山故居的由来]

孙中山故居,座落在翠亨村后边缘,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40平方米。现存建筑是1885年、1892年和1913年三次修建而成的。其主体建筑是1892年由孙中山长兄孙眉从美国汇款回家,由孙中山亲自主持修建的。有名人直接的参与,在故居类纪念物中并不多见,这让孙中山故居更多了一层纪念意义。

这是一座风格独特的赭红色二层三开间砖木结构小楼。岭南民居多为坐北向南,为的是冬暖夏凉。翠亨村民宅一般坐西向东,从民间风水角度有“紫气东来”之意。而孙中山故居则是村中唯一坐东向西的建筑,甚为特别。有旅行团的导游说这是孙中山崇尚西方文明之故。当年曾有记者问孙中山儿子孙科这个问题,孙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到现场看看,还能有别的坐向可选吗?”看来地理位置因素还是主要原因。

故居建筑形式具有中西合壁的特色,其外表结构是西洋式的,内部陈设和布局却是当地民间传统格式。最为特别之处,就是一楼正中客厅与两侧厢房之间,内墙上正梁之下对应两处开窗,这是岭南民居中少见的。又有好事者解释,这是因为孙中山当年学西医,相信室内空气流通对健康的重要性。孙中山研究专家、故居纪念馆萧润君馆长认为,这固然可信但尚未见史料可考。

18661112,孙中山出生于紧邻目前故居西北侧水井边的一所旧屋里。1885年,孙眉出资在旧房东南侧兴建了一间4.5宽、9长的房子。18923月,孙眉又斥银一千两,由正在香港学医的孙中山主持,将房子改建、扩建成二层三开间的小“洋楼”,即现时的故居主体建筑,旧屋改做厨房之用。1913年,在故居的后面,兴建一所新厨房以及浴室与厕所,把前院用做厨房的旧房拆掉,孙中山故居遂演变成为现时这样的建筑格局。

[故居陈列馆]

19561112,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告成立。19572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向翠亨村民买下故居东南侧的二层小楼,把它作为办公及孙中山故居辅助陈列使用,这是最早的孙中山故居陈列馆。

19598月,孙中山夫人,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宋庆龄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题字“中山陈列馆”和为在孙中山故居和陈列馆旁开辟的公园题字“中山故居公园”。

19625月,宋庆龄为孙中山故居题字“孙中山故居”,并再次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题字“孙中山故居陈列馆”。

19661112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1965923,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就孙中山诞辰百周年纪念会的有关问题给毛泽东写报告提议在辛亥革命纪念日(1010)召开纪念筹备会,并提出纪念孙中山诞辰百周年筹委会的名单(草案)。毛泽东在报告上写了批语。

1966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下,中山县也开展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的相关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新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1965年底,广东省委和县政府拨款,在故居西北侧修建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陈列馆。

当年曾参与筹建后任副馆长的李伯新在他的回忆遗作中记到:“由于经费不足,所以一切开支,更须精打细算。陈列馆内,地堂要填充大量河沙,我们找到中山纪念中学、翠亨小学支持,作义务劳动运河沙……陈列馆地基及距地面80公分高的墙基要砌花岗岩石角,就在翠亨村犁头尖山麓爆取石角,但运输路程有一公里多,而且周围是梯田,无路径通车。我向中山革命烈士陵园申请,分批领来在那里收容劳动的偷渡人员,来搬运大石角,每人每天定下一个数额,完成后多抬一百斤,奖大米饭半斤。这样,不但加速完成抬石任务,还卸下大量的建筑器材,节省了一笔费用。”当时就是用这些穷办法,在1966年的夏天完成了陈列馆基建。

19661112,新陈列馆落成启用。新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红砖外墙U形单层岭南园林式建筑,宋庆龄题写的“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匾额置于建筑物正门顶上。

1980年,为筹备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扩大陈列面积和充实陈列内容,在陈列馆后面扩建约100平方米的展室,使陈列馆的形状由U形变成一个闭合的回形建筑。

19863月,为迎接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孙中山故居陈列馆闭馆对基本陈列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全面更新陈列内容,采用了一些现代电子电器设备等陈列手段,并且对展馆室内进行了重新装饰,安装了空调系统。19861112展馆对公众正式开放,社会各界反映良好,这在当时是国内较好的陈列展览,在国家文物局和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推荐下,各地博物馆同行纷纷到现场观摩学习。

[孙中山纪念馆]

时至19934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规划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相关工作的时候,基于在1986年改造陈列所遇到的展馆建筑安全和展览空间局限问题,以及博物馆对建筑结构、功能、室内空间、科技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等原因,提出了重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的设想,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前期工作。1995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重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中山市把该项目列入市重点工程。19961112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时,举行重建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奠基仪式。在新馆建设期间,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提议,广泛征询了社会各界人士意见,把新馆更名为“孙中山纪念馆”。

19991112隆重举行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3周年暨“孙中山纪念馆”落成仪式,孙中山生平史绩陈列和孙中山亲属与后裔两个基本陈列同时向公众开放。

新落成的“孙中山纪念馆”面积6000平方米,成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列展览、藏品管理、网络信息中心等综合楼,它良好的硬件设施推动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业务发展。该建筑物内外风格浑然一体,以其建筑与装饰、陈列内容与形式、现代装饰理念与传统材料、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机的结合,得到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其设计,荣获广东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和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其施工,荣获广东省优良工程奖;其装饰,荣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金奖;其陈列,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国家文物局为此在中山市翠亨村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会议,推广这一国内博物馆的创新成果。该馆及基本陈列成为中山市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的亮点,它在国内获得好评,也得到了众多海外侨胞和外国客人的高度赞扬。

[展览的变更]

孙中山史迹的陈列展览,当年毫无例外地受当时“文革”左倾思潮影响,从李伯新的回忆遗作中我们可看到,初始的陈列方案,显示出了当年的意识形态。

19668月陈列方案初稿拟出后送县领导审查,被要求修改以“适合现时的形势要求”。于是布展的内容开头陈列孙中山在翠亨诞生的小部分史料,占整个馆展不到十分之一,其余部分内容陈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的历史,展品丰富,使整个展线排得密密麻麻,只是没有关联孙中山的内容。奋战了三个月,省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由于当时的政治气氛,大家沉默了许久。后来李伯新忍不住斗胆力陈自己的观点,认为纪念孙中山不应是党史陈列,应按毛主席《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讲的三大功绩为主线去陈列,才符合纪念馆的性质。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议论纷纷,最后,大家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重新修改。可是那时离开放展出还剩三天时间,经过连续的通宵加班后,展览终于如期展出了。观众的留言簿上写道:“很好,但地方不够清洁”。时间太赶了,他们确实忽视了清理卫生死角。

孙中山史迹的陈列展览方案,随着年代更替先后作过多次调整修订。现任的萧润君馆长告诉我们,后来的几次修订就越来越客观,更加真实地反映孙中山的革命历程。

1971年,以毛泽东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文章中对孙中山的评价为主线,对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的陈列内容作了修改。此后,在1979年,再次修改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基本陈列,

特别是198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的展览,孙中山故居陈列馆闭馆对基本陈列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全面更新陈列内容,他们展出了孙中山颁给蒋介石的委任状和合照,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这说明我们已开始能事实求是地看待历史了。该展览社会各界反映良好,成为了当时国内较好的陈列展览。

1999年随看新“孙中山纪念馆”的落成,全新的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陈列获该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永远的保护]

孙中山故居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动荡,依然保护完好,是历史文物的一个奇迹。

萧润君馆长告诉了我们一些趣事。孙中山的革命行动,触怒了满清皇朝,当年朝廷曾派人来抄家。所幸的是来人把翠亨错弄成翠薇扑了个空,故居避过一劫。

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曾长孙孙满欣然捐出了故居,国民政府一直将故居保护备至。

日侵时期,出于对孙中山的敬重,日兵亦没有对故居有所损害。

共产党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先行者”,对故居更是爱护有加。老同志欧初曾有一段回忆。当年五桂山游击队攻打翠亨伪乡公所,整夜久攻不下,快到天亮时有人提议炸掉乡公所算了,游击队经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撒退放弃,原因是怕爆炸波及故居。

文革期间,作为唯一的留守人员李伯新前馆长把毛主席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全文抄录摆放在故居入门走廊显眼的地方,不少红卫兵进来,都很虔诚地抄录着毛主席的文章,因而故居一直开放相安无事。

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折旧建新的浅薄浮躁观念曾长时间流行于政府和旅游界。所幸的是已任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达三十多年的萧润君馆长以他的真知卓见,坚持“保护、展示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工作理念,顶住了当时的各种压力。虽是在边远的翠亨这样一个小山村,亦避免了一个类似当年梁思成保护北京城的悲剧发生。

今天,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孙中山纪念展示区,还可以看到周边保护和整理了的翠亨民居生活、农业生产展示区,民国名人纪念区等,与孙中山故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参观者更能充分领会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和真实,亦有效地实践了文物的保护、利用、发展的最高原则,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历史文化保护精神不谋而合。

当我们徜徉于宋庆龄命名的“中山故居公园”,感受的已不仅是一份舒适与休闲,而是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伟大遗产散发出来的历史光辉。

 

 

上一篇: 1965长江水库竣工 一代人造就的中山美景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67石岐玻璃厂平拉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一个时代的工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