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梁铭沧 谢蔚祯 李文光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3 【点击率】1432次 | |||
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历时243天,中山未下过透雨,总降雨量只有 [中山的旱与咸] 昔日,中山民田地区的老农还记得曾流传过的一首民谣:“千忘记,万忘记,不忘民国三十二,一元买米三钱二,饿死几多无人知。”这就是当时民国三十二(1943年)大旱时期的写照,持续大旱时间140天,在当时缺乏水利设施的情况下,禾苗无法插下,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中山是著名的岭南水乡,竟会出现干旱,这也许让人难以理解。 中山干旱灾害的出现,大多发生在冬春季。春耕时,如遇上天雨过少,河流径流减少,潮位低,中部和北部地区田面标高在珠江基面 据史料记载,从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到民国时期(1949年),中山曾出现过15次大旱。但是相对于每年多个的台风和洪涝灾害,并未算是对中山人的最大威胁。直至1955年的大旱,才又一次提醒了人们对干旱和咸潮的重视。 从1954年9月至1955年4月,全中山未下过一场透雨,民田地区山塘、水井干涸,土地龟裂,沙田地区水位下降,咸潮上涌。全县有24万亩农田干旱严重,30万亩严重受咸(咸度达0.13%),于是政府提出了“防洪为主,结合防旱”的治水方针。 [抗旱防咸方法] 中山对付干旱和咸潮的方法是修筑圹库、蓄水灌溉、筑围堵海。 位于南朗石门村的逸仙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第一座建成的主要水库,原名石门水库。老同志李文光还记得当年参加义务劳动的情形。这天他们来到工地参加大坝修建,从山上耙泥下来,李文光在前面拖绳,另一同事在后扶耙。劳动中,正当李文光用尽全力拖绳时,后面的同事刚好想调整一下泥耙,结果李文光连冲带滚“辘”(滚)了下山,当时他以为仅是一些皮外伤,并不在意,几天后却发现有吐血情况,这才发现受了内伤。 逸仙水库从 随后,中山的水库逐渐增多,在50年代水库能灌溉保证30天无雨不受旱,到60年代改为60天无雨不受旱,70年代,灌溉保证率为95%。直到2007年,中山共有大小水库52座,总库容9059.52万立方米,总灌溉面积4.57万亩。 中顺大围和白藤堵海是中山两项主要的堵海潮防咸工程。 白藤海位于斗门泥湾门的出口,白藤山把白藤海分成东西两个海峡,每年台风暴潮和咸水从两个海口长驱直入,受咸害面积达13.62万亩。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生活和生产深受其害,民间有句歌谣:“白藤沧海水连天,农家渔户泪涟涟”。为了解决台风、咸、潮灾害,1958年中山和珠海两县作出决定,堵塞白藤海。经过1万人一年多的努力,泥湾门口的咸潮被堵绝,淡水量集中向鸡啼门排出,驱压咸潮下退,防台风、暴潮和旱季防咸潮上涌效果显著,农田能正常耕种,4万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后来又经过两年的完善工作,加建排灌泵站,防潮排涝综合效益更加显著。 [1963年的灾害] 解放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山旱情出现的频度大幅增加。1949年至2008年,中山先后出现了十次较严重的干旱和咸潮。当经历了1955年的大旱后,在1963年的大旱中,中山人显示了战天斗地的精神,水利工程的效用开始逐步显现。 从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底,历时243天,中山未下过透雨,总降雨量只有 县成立了抗旱防咸指挥部、公社成立指挥所、大队成立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和部、委、办领导深入当时的公社,参加抗旱、防咸,并组织了3个电动排灌检查抢修班,分别到各公社进行了逐站开机大检查,确保正常运转。县镇机关、企业、学校师生共1万多人支援南朗、张家边、环城等公社,开挖长江水库渠道,经过30多天奋战,终于把 黄圃公社新沙大队奋战了3昼夜,把13条涌口堵塞,蓄水灌田,解决了7500亩禾田开耕用水问题。三乡、张家边、环城等3个公社出动了3000多人,筑临时陂头22座,解决了6000多亩田的干旱问题。南朗、张家边、环城等3个公社大队干部日夜坚守水闸,抢淡水灌田。各部门自动拿出拖拉机20部、柴油机40部和一大批水车、戽斗等工具支援抗旱。 在抗旱中,全县开动了电动排灌站126座,139台机,装机6578千瓦;出动抽水机85台,1629匹马力,抽水泵130台,水车8014部;建临时工程50多宗,每天投入抗旱人数最高达47000人,共用去46万劳动工日,资金137万多元。 虽遭罕见的大旱,由于及时发动群众和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中山战胜了奇旱,当年农业仍获得好收成,粮食亩产还达到了超历史水平的748斤,情况与1955年已完全不一样。 此后的1977年和1999年,虽然相比以往年份,年度降雨更少和无雨期更长,但是日益完善的水利设施已发挥了巨大作用,旱咸灾害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容乐观的水资源环境] 今天,干旱、咸潮对中山人的经济、生活影响已日渐减少,中山的水利建设亦多次受到国家、省政府的表彰。但是,作为每一位市民,我们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满目的水网河涌,碧流清澈的,已经极难找到了;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水质能放心饮用的,已屈指可数。用乌黑发臭的水种出的稻米和蔬菜你还敢吃吗?看似清澈但重金属严重超标的水你还敢喝吗? 中山虽然是岭南水乡,但能用的水已越来越少,用专业的术语来说,这叫水质性缺水。情况不容乐观! 爱护环境,珍惜水资源,是每位公民的责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