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光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09-20 【点击率】1511次 | |||
50年代末,国家提出实现电气化、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的“四化”目标。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山被列为国家电气化重点县,其任务是着重组织筹划电网,以电动排灌工程为重点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务求把电力输送到农村和广阔的沙田地区,成为抗御涝旱、确保粮食丰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1960年3月,由江门北街(甘蔗化工厂)至中山敦陶(华侨纸厂)第一条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成为系统电网送电到中山县的第一条电源线,全县开始转入大电网供电。 [还不算落后的历史] 中山有电灯是在1912年,当年曾在美国从事电气工作的南朗濠涌村人严迪光回到石岐,投资兴办电厂,从美国购进两台10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在石岐悦来路的九曲河畔建成迪光电厂(今市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以110伏的电压向用户供电。当时,该厂经南京政府注册并成为了全国40家一等先进发电厂之一。 继迪光电厂后,在20年代,中山民间也有兴办电厂,如大黄圃电灯公司、小榄兴业公司和大涌南文墟大光公司就办过小型发电厂,后均停办。抗战胜利后,南区竹秀园曾筹办发电厂,其资金主要由华侨捐资,至解放初才能供电,范围为竹秀园、沙涌、上塘和恒美,居民用电率达30%。 [用二手货的年代] 解放后,迪光电厂由地方接管,更名为地方国营石岐发电厂,成为中山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工业。直至1954年6月发电厂才改变夜开日停的历史,开始全天供电,但范围仅限石岐城区的商业及居民。 一直到50年代末,石岐发电厂先后加装过木炭、燃煤汽轮发电机及内燃柴油发电机,总装机容量只有2335千瓦,每天供电约5万度。在中山供电行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局长李光告诉我们,尽管那些是中山新增机组,但都是别人淘汰的二手货,是在旧远洋轮拆下来的,都是一些“大吃不出力”的家伙,效率很低。由于物资缺乏,他还要整天到处找燃煤,全石岐工业用煤都被这些“家伙”吃光。 当时石岐的电仅够供居民照明和一些小工业商业用电,当时中山机械厂、砖厂等仅有的几家工厂都要自备发电机。由于发电设备落后陈旧,又长期超负荷运行,经常造成停电故障,用电户意见不少。 50年代个别镇区曾办过一些小电厂,如小榄、沙溪、大涌等,规模都很小,只能供给政府机关办公、广播站、卫生院、碾米动力用电和夜间部分居民几小时的照明用电。 [普及用电] 1960年,中山县被列为全国电气化试点县,县政府大力开展电气化建设,1960年在石岐郊区新奄村设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小水电站试点,利用金钟水库的灌溉渠道,在附近山坡处取得一处有 到1980年,全市建成了小水电站47个,装机容量6300千瓦,年发电量485万千瓦小时。 1961年,第一个35千伏变电站在沙溪敦陶建成,开始了中山系统电网供电的历史。随着农村电网建设的大力开展,到60年代末,中山先后建成了19座35千伏变电站,初步实现了全县农村墟镇的通电。 70年代,电网的建设,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主要指导方针,先后建成30多个110千伏变电站,初步形成一个以110千伏为骨干的电网结构。 80年代是电网的拓展阶段,中山建成一批220千伏变电站,不仅拓展了主网输变电工程,而且积极集资办电,建设地方发电厂,扭转电力供不应求的局面,使电力建设速度尽可能同步于经济发展速度。 2000年后又相继建成多个500千伏变电站。此时,一个完善的供电体系已逐步形成。 [四大件中的电器] 老一辈们至今仍记得他们当年家庭生活所追求的四大件“三转一响”(单车、衣车、手表、收音机),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家用电器在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家庭生活。 电风扇是绝大多数家庭拥有的第一件家电,初时多是由华侨、港澳同胞带回来。1977年,中山县只有石岐木器厂的一个车间生产8寸海鸥牌台式风扇,由国家安排计划生产,交电公司以每台57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包销。随后又安排生产12寸台风扇,当年合共生产了1万台。1979年风扇车间从木器厂中分出,成立中山家用电器厂,把海鸥牌风扇改名为千叶牌。到了1983年,家用电器二厂投产,生产百灵牌吊扇,当时国内生产吊扇的工厂不多,这使该产品的销售迅速扩展到省内外市场。 70年代一般一户只有一台风扇,月用电量一般在5~8千瓦小时,应付电费为1~1.6元。 随着改革开放,电力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中山家用电器迅速发展。电饭煲、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逐步进入家庭。中山家用电器的生产,曾有过辉煌的年代。 千叶牌电饭煲曾是中山的著名品牌。当年进口的日本产全自动保温式电饭煲走俏国内市场,引起当时位于石岐西郊(今西郊天桥西北角)的中山钢铁厂的重视,该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1982年,成功生产千叶牌全自动保温式电饭煲,当年产量达5万件,并更名为中山家用电器三厂。1983年千叶牌电饭煲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五个一类产品之一,并获得广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走俏市场,推动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其年产量达16万件以上。 1974年中山无线电厂开始生产14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后改进为晶体管式。1984年一台该厂生产的14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售价为390元,工厂的生产成本却要550元,差价由国家补贴,这种情况延续至1992年后停产。 威力牌洗衣机至今市场上仍然可见,尽管生产厂家和品牌持有人已几经变更,但当年曾创下中山家电制造业的辉煌历史。1979年12月,位于石岐安栏路的石岐农机修配厂为寻求企业出路,利用厂内原有的机械加工设备,成功试制本境首台普及型单缸洗衣机,取名为洁白牌,次年投产后产量约2000多台。1981年,该厂生产了6个型号的普及型单缸洗衣机,产品牌子也改名为威力牌,机身也由易生锈的铁皮外壳改进为永不生锈的铝合金外壳,1984年产5万台仍供不应求。后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1987年,年产洗衣机60多万台,工业总产值达3.16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1990年年产洗衣机110万台,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洗衣机大王”称号,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并获得第一个国家最高的质量管理奖。“威力,威力,够威够力!”“永不生锈”成为当年全国上下街知巷闻的著名广告语。 由当时中山农机三厂转产的、中山最早的“南风”空调,以KY—16型移动式为主导在90年代初的国内市场上畅销一时,并获得多项专利。 [电视机、冰箱配稳压器的日子] 电力一直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解放后的各个年代,中山的电力建设都有飞跃的发展,但一直都难以追上经济的发展。我们还曾记得那缺电的日子,至今每天媒体还有错峰用电的预警信号。 80年代初,当人们开始拥有电视机时,并不是每晚都可以看电视。停电是常事,有电时电视机也未必开得了,因为电压太低。部分镇村曾有过220伏线路只能用110伏灯泡的日子。不少人仍会记得,买电视机和冰箱时,要配上稳压器。东升曾有一家电器厂因以生产家用稳压器而出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山各行业用电需求急剧上升,曾出现电力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80年代中期,工厂企业曾有过开三停三或开四停二的时候,不少企业亦自备发电机。市政府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鼓励集资办电,向港澳买电。1986年8月中山第一柴油机发电厂于石岐城区东部坡头村附近的大林山投产。1989年,先后有中山(华侨)纸厂电力车间、中山火电厂、小榄柴油机发电厂建成。1990年中山火电厂、小榄柴油机发电厂投产。至1990年,全市自办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2.75万千瓦,占全市总供电量的67%,辅以参加省集资办电兑现电量和购进香港电量,已实现了敞开供电。 近年来,中山用电向科学合理方向发展,落实错峰用电方案和调峰电力认购政策,加强电力需求管理,加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 [几乎不变的电价] 有社会学家认为,用电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看看中山几个代表性年份的用电数,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1959年为5万度,1979年是1.5亿度,1999年是47亿度,2008年是145亿度。 改革开放初期,空调器开始进入家庭。首先是一大批二手窗式空调的进口,有一段时间进口空调统治着市场。早期的空调耗电较大,对于中山人,初期安装空调,较多考虑的往往不是购置的费用,而是每月电费的负担。 有趣的是,解放初期,中山居民生活用电的电价为每度0.20元,六十年后的今天,电价为每度0.67元,上涨了3.35倍。对比一下,你现时的收入是你的长辈在解放初期收入的多少倍!
|
|||
|
|||
|